“做过很多的工作,有时在半夜里,从这一家厂抱着一床棉被跑到另一家厂去。”刘俊对十多年前的细节还记得很清楚,她说在那段时间里,早上一觉醒来她可能就要卷起铺盖到另一家工厂去寻工。
当年在老家安徽,刘俊没有想到过,通过13年在杭州的创业,她能拥有现在这样的“漂亮”生活——从早到晚,她的四周都布满了鲜花,甚至走在大街上,人们也能闻到从她身上带来的阵阵玫瑰花香。现在她是杭州余杭区花艺研究会的副会长,也是临平名卉鲜花店的主人。而1994年她来杭州时只带了110元路费,能进冷饮厂、福利厂或者制衣厂工作都是她当时的奢望。
“做了一个月的棒冰,并且拿到了200多元的工资,走路都有点担心钱多不安全。”在杭州之江饭店,记者对刘俊的采访就这样开始。她说,当110元从老家安徽出发时带着的路费还剩下不到1.5元时,她终于在余杭的一家冷饮厂拿到了第一份工资。刘俊一再强调是冰棍而不是现在的雪糕,因为她始终觉得当时的冰棍要远比现在的雪糕更好吃。
但也仅仅1个多月,这家冷饮厂因为季节的关系开始停产,而她也只能去寻找另一份工作。她说自己没有杭州户口,所以做不了清洁工,甚至连保姆市场都要求她寻找一个杭州朋友做担保——几乎大部分工作岗位都因为学历和户籍等原因在拒绝她,这个外来女孩的杭州生活一直是动荡的。
3年后的1997年,终于有一家花店愿意要她做小工。“这是我最好的工作了,第一是我喜欢花,我相信花的市场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当时这也是我最好的选择——无需本地户口,无需高学历。”包括花卉日常保养、修枝、包装,以及花艺和供需价格,刘俊开始相对全面了解与鲜花有关的一切,这一学就是2年。
“是弟妹上学的压力,让我告别了打工开始创业。”刘俊这样归结她的创业动力。
1999年,尽管她每个月都定期汇钱回家,但家中的弟妹还是面临着没钱而辍学。“不怕开店失败,当初我到杭州时就是两手空空的,大不了重新打工赚钱还。”当年10月,她先后向余杭当地的近30个老乡共借了5万元,极其冒险地办起了“余杭临平名卉鲜花店”,“还找了几乎所有我认识的本地人帮忙。”
“如果正面交锋,那几乎就是鸡蛋碰石头。”刘俊在鲜花销售中选择了避对手锋芒,剑走偏锋的路子。“现在说来其实也就是差异化竞争。做别人不做的,干别人不想干的。”她买回了一本本有关花艺的书籍,并对花艺的刀工、造型、包装进行了专门的学习和研究,自己的花艺水平也逐渐得到了顾客的认可。2005年她的两件作品在宁波举行的一次花艺大赛中获奖,2006年她的“秋之韵”更是一举荣获中国插花大赛金奖。
“其实每一次插花,都是一次顾客的有效固定,也都是一次有效的广告送达。”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都惊讶于一个初中毕业的创业者能说出那么多经济学名词,包括资金利用率和投资、回报间的利率差。
扣除人工、租金、水电、管理费用等,现在她的花店保守估计每年的净收益已经超过15万元。而她目前的思路是要在当地进行连锁经营,在老家安徽她也开始了花店的选址。
据记者了解,现在在余杭区约有专业花店450家,就业人口总数超过2500人;临平镇的花店数量超过100家,经营额约占全区同行业的40%以上——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临平名卉鲜花店却能稳住“探花”之位。“她是一个务实而又执著的人,而对市场前瞻性的判断并抓住机遇,是她给别人最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她的创业之路还能走得更远。”杭州余杭区个体劳动者协会秘书长叶奇辰这样评价刘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