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江苏蒋庄农民种番茄 种出“故事”一串串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4-16  互联网

  江苏省兴化市蒋庄村是远近闻名的“番茄村”。全村4502亩耕地中有近2000亩是种的番茄,年产量近万吨。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曾以这里农民种番茄的故事,创作了小品《农家学堂》;《焦点访谈》栏目曾报道了一批这里的“番茄明星”,节目播出后来此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阳春三月,记者来这里采访。看到的是排排连绵起伏的钢架大棚内硕果累累;听到的是采摘和装运番茄的农民们的爽朗笑声……

江苏蒋庄农民种番茄 种出“故事”一串串

农民朱春香在将番茄装箱出售

  蒋庄番茄似蜜桃

  在村东的一个番茄大棚内,我们看到脱得只剩一件棉毛衫的季于台在忙着采摘番茄。这位67岁老农笑眯眯地告诉我们,他家今年种了1.6亩地的番茄,至目前到手的收入已有一万多元,棚里的还能卖上6000多元,一亩大棚收入一万元在这里是家常便饭。

  我们注意到,这里的番茄与其他地方相比,不但个头大,而且像熟透的水蜜桃一样呈粉红色。其他地方的番茄成熟后都是大红色,这里的番茄为何恰似涂抹“胭脂花粉的少女?”

  同行的高级农艺师、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所长徐东旭给我们解读。

  以往蒋庄一带的番茄都是呈大红色的“软果型”,虽然颜色鲜亮,但口感不好,且不耐储藏,超市不感兴趣。眼下全部是种植的是“精选东圣一号”、“金棚一号”等“硬果型”的品种。眼下,他们全面推广了最新的“三膜一布”新技术,(即:地膜、小棚、大棚、无纺布覆盖)保温性能好,光照足。加之全部用的鸡粪等有机肥,不用化肥,所以颜色是粉红色的,遭人喜爱。

  同行的村党支部书记姚长勇告诉我们,蒋庄村种番茄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开始是露天种植“望天收”,一遇灾害性天气,“全军覆没”是常有的事件。后来用小棚种植,但往往是集中上市,价格卖不上去,有时还“捧着猪头找不到苗”,造成“烂市”。现在全部是钢架大棚种植,错开育苗、移栽的时间,均衡上市。刚上市时的价格是2.1元一斤,现在的收购价格是1.8元。为了更好地提升番茄的种植水平,村里建立了育苗工厂,采用轻基质穴盘育苗技术,一只塑盘可以育60棵苗,一改以往家家育苗“小而全”的生产方式。

  为了让蒋庄的番茄“有名有姓”地走向市场,村里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红富堡”商标,统一印制了精美的包装物。一改过去用笆斗、蛇皮袋包装的粗俗做法......

  “番茄村”里有大学

  姚长雍自豪地告诉我们,为了提高农民们的科技种植水平,村里与镇社区教育中心联合办起了一所象模象样的村民学校。不但招收蒋庄的“学生”,也招收周边村的“学生”,实行“村民点菜,学校开课”的教学模式。学校创办以来,已培训学员8000多人次。针对性传授番茄种植技艺、水稻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村民们称之为“番茄大学”。

  在村头,我们找到了正在将番茄装车的季恒荣。他笑呵呵地告诉我们,他在网上与扬州客商签订了的1.5吨番茄,今天人家来拿货这趟货是发往扬州。问起这位51岁的普通农民是如何会电脑的,他幽默地说:“人家古人80岁还学吹鼓呐!我是‘番茄大学’毕业的。”经过村民学校的培训,目前他已掌握了简单的五笔输入法,学会了上网,申请了电子邮箱,学会了发电子邮件等。他说:“电脑真是太神了,上网一点击就知道农副产品的价格,要是碰到什么技术的难题,我常常请教‘电脑老师’……”目前村里已有40多位农民在“番茄大学”里接受了培训。村里建起了“番茄网站”

  去年底,“番茄大学”还专门邀请以色列著名农业专家斯太尔(stern)博士应邀来到蒋庄村,为这里的农民传授番茄种植技术。斯太尔来到蒋庄村查看了几个番茄大棚,观察了番茄苗的生长状况。他就西红柿如何销售、怎么包装?长期使用有机肥出现的肥害怎么解决?叶面病如何防治?有无抗病品种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洋专家的当面指导,给本地的番茄种植户很大的启发。

  去年9月,“番茄大学”还组织农民到山东寿光、江苏铜山等地参观考察蔬菜种植技术。

  “番茄文化”传四方

  姚长雍说,现在的企业都在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而蒋庄的番茄种植也种出了自己的“番茄文化”,如何将为了推广自己的番茄文化,他们着实下了不少功夫。

  他们将电视媒体报道的资料和当地老百姓自编自演有关番茄的内容制作成碟片,村干部和经纪人外出推销产品时,同时提供给客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放过一个宣传推介番茄村的机会是蒋庄人的共识。里下河地区最盛大的都天庙会传承了140多年,四邻八乡村民都很追捧蒋庄庙会,而庙会期间正是番茄上市的时候,蒋庄人自然不会错过这大好时机。蒋庄村村支书姚长雍介绍,每年来赶庙会的日子都比过年还热闹,庙会上人来人往,不少外地人都来蒋庄赶庙会,每年庙会上蒋庄人都会搭不少出售番茄的棚子,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推销蒋庄的番茄。巧合的是,为我们开车的孔师傅是临近蒋庄的外庄人,他跟我们谈起蒋庄庙会时说,早在十几年前他家开小卖店的时候,就会每年赶庙会时到蒋庄进个上百斤的番茄回家卖。

  “番茄大米”受青睐

  蒋庄总共只有4000亩地,近2000亩种番茄,会不会影响粮食生产?

  村主任姚长余笑着说:“凡是种番茄的田下茬都是种水稻,由于前茬基肥足,不需要施用化肥,由于大棚中温度较高,起到了‘熏蒸’病菌的作用,也不需要使用农药,是标准的生态水稻。有粮贩专门收购这种‘番茄稻’,价格比普通稻谷贵50%以上......”2008年,时任江苏省省长的罗志军来到村里考察,镇干部向省长汇报番茄茬后种水稻,既发展经济作物,又不放松粮食生产时,罗志军笑着说:“这种模式不错……”。

  韦荣根是蒋庄数一数二的种粮大户,他自己承包了27亩地,加上帮兄弟家种的七八亩地,他手上有30多亩责任田。我们去采访的时候,他正抱着孙子在地里“巡视”自家的20几亩小麦,他老伴在旁边的大棚里采摘番茄。他告诉我们,他家种了3亩多地的番茄,等番茄卖完了,小麦收起来后,自己的30亩地就全部种上水稻。他特别“强调”:3亩番茄地种是他的“核心田”,收获时是要分开收脱的,“因为价格不一样。”

  问及老俩口种30多亩地怎么忙得过来的,他说:“全靠机器帮忙......”他带我们到他家的仓库里,指着一摞长方形的东西向我们介绍:“这是我用来自己育秧的秧盘,你们来早了,等五月份育秧的时候一排排的才喜人呢。”老韦不无骄傲的介绍,他自己有两架拖拉机,几年前又买了架插秧机,现在是真正的“割麦不用刀,栽秧不弯腰”,每年光粮食作物的收入就很客观,再加上每年拿出几亩地套种大棚番茄,自己的纯收入每年可达八九万,最近正打算给在上海务工的儿子在城里买套商品房呢。

  姚长余说,村里最忙的莫过于季恒荣家,他家种了5亩多地的番茄,还有20多亩粮田。忙完了番茄忙育秧,忙完了育秧忙收麦,忙完了收麦忙插秧.....我们说“老季您辛苦了!”老季哈哈大笑:“只要忙到钱,财发精神长.....”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2-04-16/14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