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丰万宝卖鱼 一公斤两千元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7-03  互联网

这是一座历史名城,随着六朝烟云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沉淀在人们记忆里的,总是离生活最近,甚至是最具体的东西。
鲥鱼是长江三鲜鲥鱼、刀鱼和蛔鱼中的第一鲜,即使在二十年前,其售价就已经高达60元/公斤。可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因为污染和滥捕,长江鲥鱼的数量急剧减少,很快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现在,野生长江鲥鱼已濒临绝迹,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鲥鱼难道真的已经绝迹了吗?
这个车间里一共有成年鲥鱼5000多条,每尾都在1斤以上,而且这个叫丰万宝的人还进行着鲥鱼的买卖,每公斤售价高达2000元。
丰万宝的成年鲥鱼每天10条的销售量就意味着每天进账1万多元。他的工厂现在一共有成年鲥鱼5000条,这使他的身价也达到了500万元以上。
那么,鲥鱼是否真的已经了消失20年?,如果不是,为什么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如果真的是绝迹了,丰万宝从哪里得到种苗养殖经营,并迅速积累起财富的呢?
丰万宝是南京市雨花区板桥镇人,在镇上经营着自己的一家化肥厂,但在2006年,城市扩建,政府一纸命令,化肥厂和自家住宅被迫拆迁,丰万宝也为此获得了 500万元的化肥厂拆迁补偿费,还有两套政府补贴的房子,那一年,他49岁。在所有人看来,他是因祸得福了。
可提前退休后的日子,丰万宝过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舒坦。
揣着大把的钞票,守着大把的时间,却整天无聊地发慌,丰万宝在家越待越别扭。但再次创业又将遇到难以预测的风险,是闲暇度过后半生还是再次创业,他选择了后者。
林先贵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党委书记,和丰万宝是很要好的朋友。当时林先贵正在给上海的一家公司设计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用来养殖已经在长江中消失多年的鲥鱼,这让丰万宝一下子看到了这个项目的财富含金量。
鲥鱼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每逢春夏之交时,从大海溯江而上,洄游入淡水水域,产卵繁殖,年年如此,准确无误,故称“鲥鱼”。我国长江、珠江、钱塘江水系都出产鲥鱼,但以长江中下游产的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当时,南京市场上偶然出现的有“长江第二鲜”之称的野生刀鱼,已经卖到了3000元一公斤。作为老南京,丰万宝深知这个“长江第一鲜”的市场价值。
第二天,丰万宝特地先到南京的水产市场做了一番调查,由于以前一心忙工作,很少进菜市场的他,这一转却让他大失所望。市场里,不仅有鲥鱼,而且价格也只有一公斤40—160元不等,丰万宝糊涂了,长江里的鲥鱼不是已经绝迹了吗,怎么市场上还有这么多鲥鱼?长江里的鲥鱼是国家保护动物,为什么还能随便交易呢?
原来,市场上出售的鲥鱼大多都是从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进口而来的冰冻或者冰鲜鲥鱼,尽管和中国长江鲥鱼名字相同,但肉质和口感都要差很多。
尽管价格不低,但也没有丰万宝想象的那么稀缺,上海的那家公司是不是养的也是这种鱼呢?丰万宝最初的兴奋感没有了。可一个月后,他还是跟着林先贵到上海考察了一番,考察过后,丰万宝决定养殖鲥鱼,那么,他养殖的鲥鱼与市场上的鲥鱼有什么区别呢,和长江鲥鱼又有什么关系吗?
这是美籍生物学博士刘青华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人工孵化出的虽然不是长江鲥鱼,但是和长江鲥鱼是同属一个亚科、但不同属的美国鲥鱼,两者在外形、口味上差别都极小,营养价值也惊人相似。
美国孟菲斯大学生物技术学博士刘青华:美国鲥鱼和中国鲥鱼是属于两个属,是完全不同的品种,但是我们美国鲥鱼在形态上和中国鲥鱼长的非常像,口味和中国鲥鱼吃起来也很像,也很接近。
美国鲥鱼是世界范围内长江鲥鱼最好的替代品种,但在美国也是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是不允许用来出口的。
2002年,刘青华通过合法手续从美国带了6条美国鲥鱼亲本来到中国,进行人工繁殖的科学实验,并在2004年获得了成功。现在他实验室里人工繁殖的美国鲥鱼苗都以每尾20元的价格在中国进行销售。但却不是什么人都卖,丰万宝却是一个例外。
和刘青华沟通以后,丰万宝仗着手里有500万,决定跟他合作。
2006年年底,丰万宝在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租下了一片占地20亩的厂房,同时他还从南京土壤研究所林先贵那里,引进了一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组建自己的水产养殖公司,到了2007年6月,工厂才建设了一半,他手里的500万元就见底了,他不得不四处借钱。
当初政府补偿的500万曾经让丰万宝感到以后的日子是那么的美好,可短短半年时间,他却让自己弄到了骑虎难下,甚至要靠借钱度日的地步。丰万宝心里很不是滋味。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完成剩下的工程,他打起了家里住房的主意。
丰万宝卖掉了一栋住房坚持施工,2007年年底,工厂终于建成了。这时,他在这片20亩的场地上已经整整投资了1000万元。这是丰万宝自己也没有想到的。
又是半年焦急的等待,丰万宝终于在2008年6月28日,如愿以偿地花了10万元,从刘青华博士的实验室引进了5000尾鲥鱼苗。丰万宝以为,这下他终于可以安心地养鱼卖鱼了。可谁知,他的噩梦从这时才刚刚开始。
鲥鱼是一种异常娇贵的鱼,厂房内的水循环处理系统必须一刻不停地进行水质的净化处理,并循环利用。加上鲥鱼鳃小,必须依靠24小时不间断供氧,辅助自身不停的转圈游动,来获得氧气才能生存。这样,每个月的水电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因为有刘教授的指导,每一步都按照教授的嘱咐操作,开始的两个月养的还算顺利,可后来还是出事了。
由于丰万宝工厂化养殖鲥鱼的消息很快在南京传开,很多单位和媒体纷纷上门参观报道,一开始丰万宝也挺得意。心想,这下自己连广告费都省了。可有一天,他亲自带着一个穿红衣服的朋友在厂里参观时,发现鲥鱼出现了异常。
朋友连看了两个鱼池,还弯腰探身到养鲥鱼的水池边仔细观察,这样鲥鱼的躁动就更剧烈了,丰万宝甚至都能听到成群的鲥鱼撞击池壁的声音。
原来,鲥鱼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惜鳞鱼”顾名思义就是“惜身如玉,触鳞即死”。平时,鲥鱼就像永动机那样不停地绕圈游动,一旦受到外界惊吓,就会产生应激反应,慌不择路,相互碰撞,一旦身上的鳞片不小心碰掉一片就会立即死亡。丰万宝赶紧让朋友离开厂房,自己给刘教授打电话求助。
从这一天开始,丰万宝深深体会到鲥鱼比他当初想象的还要金贵难养。随着工厂里鲥鱼的一天天长大,他的压力也一天比一天大。
丰万宝越是担心,事情反而越容易发生。
2009年6月5日傍晚,南京城迎来了一场大暴雨。一场雷雨让他损失了10几万元,而这个时候,一直为他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的刘教授却突然失踪,丰万宝跑到上海也没找到刘教授,就在他万念俱灰回到南京两天后,一个电话打到了丰万宝的手机上,仔细一看,竟然是刘教授。
刘教授让他上网去看江阴电视台在2006年6月1日的一则报道。
这则报道肯定了刘青华在国内鲥鱼人工养殖孵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却触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有些人从国外冒险走私鲥鱼卵回国进行孵化销售,由于只有种苗,没有技术,通常这种鲥鱼卵的成活率只有10%—20%,虽然成活率不高,但成品鲥鱼仍能卖到每公斤2000元以上的价格,所以美国鲥鱼在我国也有少量养殖,10元一尾的鱼苗,仍然很抢手。
美国孟菲斯大学生物技术学博士刘青华:在水产行业,像鲥鱼这种暴利的品种非常少,大概在目前中国水产养殖业,最暴利的品种就是鲥鱼了,所以他们想尽任何办法,各种办法想垄断鲥鱼的养殖,想垄断鲥鱼的育苗,也想垄断鲥鱼的销售。
刘教授人工繁殖鲥鱼成功的消息,让这些人感到断了自己的财路。
美国孟菲斯大学生物技术学博士刘青华:我们人工繁殖真正成功以后,摆脱了美国鲥鱼卵进口的这种现状,鲥鱼进口商和某些单位,由于我们人工繁殖成功,影响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报道后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2日,刘青华和助手所在的实验楼就遭到了一群不明身份的人的围堵。
为了避免骚扰,刘青华和助手都关掉了电话,这也就是丰万宝为什么打不通刘青华手机的原因。但有一天,这些人还冲破了实验楼的铁门,冲到了刘青华的临时宿舍。
警察的介入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闹事的人被依法拘留,刘博士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保护,恢复自由以后的刘教授,在第一时间来到了丰万宝的工厂。
尽管有了一次不小的损失,但是丰万宝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更让他欣慰的是,从5月底,南京就有很多对丰万宝的鲥鱼工厂有所了解的酒店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买他的鲥鱼,那么,费尽周折养殖的鲥鱼,丰万宝要卖多少钱呢?
魏鸿鸣是南京一家高档酒店的总经理,早在半年前,他就亲自到丰万宝的工厂参观过,当时,就对他的鲥鱼很感兴趣。不过开出的价格却是令丰万宝大跌眼镜。
第一次的谈判不欢而散,但是丰万宝了解到魏鸿鸣的酒店在南京也算是一家有实力的酒店,应该是可以发展的合作对象,于是,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他每天都变着花样去考察。
眼看着鲥鱼上市的时间越来越近,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做一次全面的宣传,对开拓市场的效果将是立竿见影的,丰万宝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饭店。第三次的谈判,他主动将价格降到了每公斤2000元。并且答应,如果饭店能在短期内将销售量很快提升的话,价格还能再优惠。果然,魏鸿鸣接受了这一条件,还主动做起了广告。
2009年6月15日,魏鸿鸣的饭店第一次以每公斤2000元的价格跟丰万宝订购了2条鲥鱼。为了保证这第一笔生意万无一失,从没有捕捞过鲥鱼的丰万宝还特意地做了一次排练
尽管能保证鲥鱼鲜活的运到饭店,但是娇贵的鲥鱼到达饭店后也最多只能暂养几个小时就会死去,为此饭店提示顾客,要点鲥鱼至少要提前一个小时预定,并在酒店的暂养区内专门给鲥鱼建了一个暂养池,尽量延长鲥鱼的生命。
酒店总经理魏鸿鸣:我们是有一个特定的海鲜区域,它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环境,而且它跟大厅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因为鲥鱼它所需要的环境是比较安静的,不能有惊扰。养鲥鱼的这个鱼缸,在我们海鲜池比较靠拐角的位置。相对要安静很多。
现在,整个南京和丰万宝订购鲥鱼的饭店有3家,而他现在平均每天10条的销售量收入就有一万多元。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7-03/13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