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萍,汇龙镇五四村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在街头摆地摊的过程中发现了商机。2000年,她开始制作棉鞋销售。如今,附近近百位村民为她加工棉鞋,年销售棉鞋10万双以上,最远的销到了哈尔滨。
3月3日,阳光明媚。记者与镇村干部一起来到了陈玉萍的家。见来了客人,在屋前工棚里,正在与几名女工一起做鞋的陈玉萍放下活儿迎了出来,她身穿米色棉夹克,显得十分干练。
刚结婚时,陈玉萍和普通的农村妇女一样,过着平凡的农家日子。但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后,她显出了她的执着和韧劲。在周围乡亲的不理解中,她坚持把孩子送到了当时办学条件最好的第一实验小学,学校离家约7公里。
从那时起,每天骑车接送孩子成了她的主要工作。为了方便接送,早晨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她就在紫薇桥附近摆了一个日用品小地摊。中午,接了孩子匆匆赶回家吃好午饭后马不停蹄地把孩子送回学校,而她则再回到紫薇桥边做小生意。不管刮风下雨,她没有请过一天“假”,而她的小生意也没拉过一天。
过了几年后,陈玉萍看到招商城生意红火,就在招商城外面摆了一个小地摊,做起拖鞋批发和零售生意。后来生意顺当了,她又在招商城外租了一间铁皮屋,生意这才有模有样。
2000年,陈玉萍成了招商城里最大的棉鞋销售商,而令她倍感烦恼的是,棉鞋经常缺货、断码。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萌生了:何不自己动手做呢。陈玉萍从市场上买来面料,拆了一双棉鞋,依样裁剪,做出了第一双棉鞋。因为用的是丝绒面料,棉鞋虽然暖和,但是不起看。于是她就改用呢子做面料,鞋样又几经修改,结果棉鞋样子好看、做工精细,深受消费者欢迎。
陈玉萍回忆说:“那时晚上做鞋白天卖,还请亲戚们帮忙加加工,一年竟然也能销售好几千双。”
渐渐地,陈玉萍在棉鞋市场有了名气,许多小商小贩们到她那儿去批发。这给小批量生产的陈玉萍出了道难题,但同时又拓宽了她的思路:有销鞋的渠道,何不组织周围乡亲们一起做棉鞋挣钱呢。
说干就干,陈玉萍夫妻俩一个进原料,一个在家打鞋样、培训员工,家庭小作坊就这样诞生了。周围邻居有长年在她家打工的,有在农闲时、下雨天到她家干零活的。4组的范红香去年在陈玉萍家做缝纫工,一年挣了6000多元。记者在陈玉萍家还碰到了90岁的老奶奶陆士珍。陆士珍做些缝鞋垫的活,她笑着说:“我做棉鞋只是消遣,去年也挣了1000多元。”
现在陈玉萍的棉鞋加工厂已经颇具规模,有固定的原料供应商和客户。去年,共销售了10万双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