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自己种植难大富 发展乡游人频顾

零零社区网友  2013-05-07  互联网

 

自己种植难大富 发展乡游人频顾

申希泉(右一)在农业科技园查看生态蔬果的生长状况。

  23年前,年仅22岁的他凭着魄力,将倒闭的作坊建成年产200余吨炒花生的企业,产品走俏川渝。

  13年前,他被全村人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走出“红苕打破砂锅,有女不嫁上坡”的历史,把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村,变为如今人均收入12000多元的富庶村。

  他就是永川区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党委书记、市优秀共产党员申希泉。

  从“花生能人”到致富领路人

  申希泉起家第一步,靠的是花生。

  他的爷爷申道宣擅长炒货,在黄瓜山一带颇有名气。后来父亲申济超开办食品加工厂,主打产品也是炒花生瓜子,一度远销新疆等地,生意红火。

  然而,1988年因为一次包装污染事故,加工厂损失了十几万元,被迫停产。

  当时刚满20岁的申希泉还是临时工,初生牛犊的他毅然贷款6000元接下企业,改名为文峰食品厂,仍然生产“川东牌”花生系列产品。

  汲取之前教训,申希泉对选料、生产、包装、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亲自过问。

  “刚开始那几年,我和师傅们一起蹲在车间里看火候、下配料、炒花生。”申希泉笑着对记者说,他还常扛着麻袋挤公交车送货。

  凭着质量和口碑,“川东牌”花生慢慢打出名气,到2000年年产量已达200多吨,年销售额近百万元。

  在乡亲们眼里,申希泉虽然“阔了”,但还和以前一样豪爽、随和,乐于助人。

  村民邓国胜说:“他家开副食店,最早开通电话。外出的人有啥事都用他家电话,申希泉一家从不收钱。”

  彼时,申希泉所在的双楼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增收无路、致富无门,许多人家连媳妇都娶不起。

  2000年9月,村支两委换届,村民不约而同推选申希泉,盼着他带领大伙脱贫致富。不少老党员专程到食品厂请他“出山”。

  申希泉掂量了好几天,最终接招:“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才算富。乡亲们看得起我,我不能只顾着自家。”他把正“爬坡上坎”的食品厂托给他人照管,自己走马上任。

  发展乡村旅游 做大产业品牌

  2004年,双楼村和附近几个村合并成黄瓜山村。申希泉从1300多人的小村书记变成了6000多人的大村书记,还得扛起几个村带来的20多万元债务。

  “我们黄瓜山四季有瓜果,梨子尤其出名。现在交通条件好了,来踏青的人越来越多,可以专攻乡村旅游。”头脑活络的申希泉带着村两委在村里转了一个多月后,大胆提出构想:依托水果种植业、乡村旅游业、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业,按行业设立果业、旅游、农业等特色专业党支部,做大产业品牌。

  2005年,黄瓜山村果业党支部成立,开全区先河。申希泉邀请农技党员专家定期为村民讲课,并建成专家大院,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咨询。

  有了技术支持,梨产量得到大幅提高,种梨大户、果业支部党员石德银当年卖梨收入就近6万元,成为全国小康示范户。

  申希泉接下来的步子迈得更大,他带领全村制定了“村企联建”的新农村建设路线图,2006年引进重庆建工集团等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中华梨村”。

  目前,黄瓜山村已有不同等级的农家乐40多家,2011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仅旅游业收入就突破千万元。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5-07/13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