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又一批肉兔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龙沙镇石岭社区居民陈玉梅的养兔场运走,主人掂了掂手中的钞票,喜形于色。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6月,陈玉梅以自己的农房作抵押,从县农商行贷款16万元,规模发展肉兔养殖,仅半年时间收入了2万多元。
“像陈玉梅这样靠农房抵押贷款,规模发展产业走上致富路的,目前在石柱已有193户,其中单户金额最高达到了37万元。”石柱县农商行负责人说,“农村居民房屋抵押贷款,的确是一个‘破冰之旅’。”
3天时间 农民房产“变”成钱
去年6月初,龙沙镇石岭社区主任给陈玉梅传递了一个消息———石柱县农委、县国土房管局和石柱农商行联合出台了《石柱县农村居民房屋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农民以富余农村住房作为担保,就可以向农商行申请贷款。
一直打算大干一番却因资金困难起不了步的陈玉梅顿时激动万分。第二天,陈玉梅带着自己的房产证等相关材料,找到农商行信贷员。没想到第三天,她就接到银行电话通知,可以到农商行拿卡领钱了。
“这16万元贷款对我来说太及时了。”陈玉梅说。领到贷款后,她和丈夫一道重新制定规划。半个月后,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肉兔养殖场建成,并引进500只优质肉兔种兔。
在陈玉梅的带动下,当地及周边村组的村民也积极效仿。目前,龙沙镇有1200多户农民规模发展种养业,同时带动了1000余人做起了兔生意、菜生意和牛羊肉生意。
房产盘活 成为增收“助推器”
自2010年2月21日全市“两翼”农村万元增收工程动员会以来,石柱县委、县政府就谋划在金融领域寻找助力。
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该县算出了一笔账:一个农业大户自筹10余万元,贷款10余万元,年可增收15万至20万元,同时还可带动3至5个农户实现万元增收;全县有劳动能力的农户约11万人,以实现万元增收为目标,按2:1投入产出计算需投入22亿元,按总户数30%的户均贷款10万元计算,4 万农户则需40亿元;2010年石柱银行存款总余额85亿元,本县贷款30.3亿元,目前,农村新建农房的比例达到 41.7%,农户平均拥有林地22 亩,“三权”抵押贷款潜力巨大,农村金融急需走出新路。
“过去农村常用的信贷产品,下有小额担保贷款(‘两翼’3万元),上有中小企业贷款(50万元)。而3万元-50万元就成为了空白地带,专业大户、经济能人在进行再生产时,遭遇融资难题。”石柱县农委负责人说,“农房抵押贷款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有效地盘活了农民的资产。”
据介绍,推行农房抵押贷款大半年时间以来,呈现出四个方面的主要成效:一是破解了农房抵押难题,开启了农房抵押在重庆的“破冰之旅”;二是增加了农户融资有效渠道,破解了农贷抵押难的瓶颈;三是解决了农户“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问题,实现了双赢;四是解决了农村专业大户和经济能人因资金周转困难而无力更好发展的难题。
严审严管 多措并举控风险
“金融产品都有风险,之前温州的农房抵押贷款正是由于风险太高,无奈喊停。而石柱县的农房抵押贷款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自始至终抓好了风险防控。”重庆农商行三农部一负责人介绍,“审查是很严格的,贷款的对象必须是项目好、有经营理念、有偿还能力的农户。”
陈玉梅虽然仅仅3天时间得到贷款,但其中的审批复查关卡一个也没少。最初,信贷员接到陈玉梅的贷款申请,就开始盘算:“陈玉梅在当地人缘关系好,头脑灵活,对养殖肉兔比较在行,还款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随后,又对房产进行检查,四楼一底、证件齐全的房产,评估总价在70万元左右;再考虑到即使出现抵押房产变卖处置的情况,仍可保留一层楼供其居住……
在所有条件符合、农民贷款到手后,石柱农商行还密切跟进贷款使用进程。“我们的信贷员随时和贷款户保持联系,经常安排时间到其产业基地查看发展状况。”该县农商行负责人说,金融部门推行的不仅是“扶上马”还得“送一程”,确保资金使用到位、产业发展成功。
“在推进农房抵押贷款过程中,政府也高速运转起来。”该县政府一位领导说,为解决部分农户办产权证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相关部门对有贷款需求但没有产权证的农户,落实人员主动上门服务,3天内办理完善产权证,满足农户贷款需要。
实施农房抵押贷款,有力助推了农户万元增收。据了解,去年石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010元,31%以上的农户实现了万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