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8月份,龙沙镇户均存款已达2.232万元,人均存款达到5300多元,贫穷落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老百姓也乐开了怀……”10月13日,笔者慕名走进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龙沙镇,党委书记张均龙欣喜地说。
深入调研找准症结 对症下药开出良方
龙沙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以前,龙沙镇是“晴天白苍苍(全是乱石坳、荒草坡),雨天水汪汪,涨水像海洋,农民哭爹娘。”走在马路上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当年,龙沙人有三多三少:烂路多等级路少,烂房子多砖房少,穿烂衣服的多农民的收入少。
穷则思变。面对贫瘠的土地和贫困的农民,各级党委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全力谋划龙沙镇脱贫发展之策。
一是进行调研分析,寻对症之方。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贫困村的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多数人存在“种着亩多地,养着一个孩,有空打打牌,将就过一年”的思想,小富即安,不思创业,不想发家致富的思想普遍存在,改变群众的生产发展观念成了龙沙镇发展的制约瓶颈。
二是走出去,请进来。今年5月,市扶贫办主任王义北在龙沙镇调研后,对该镇建立“扶贫创业园”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紧接着,石柱县扶贫办主任彭德斌带领龙沙镇政府和部分村组干部,前往山东华西村考察学习,帮助他们换脑子、理路子、出点子,从而激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
三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定扶贫开发总体目标。龙沙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扶贫开发开放为契机,着力培育种、养、加等特色基础产业,改善贫困群体吃穿住等基本民生,加强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建设,改变落后面貌。
创新探索扶贫方式 培育特色支柱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根本任务,龙沙镇是农业大镇,要使老百姓能真正脱贫致富,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彭德斌说,龙沙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调研,果断作出决定:以多种生产模式带动扶贫工作的理念,提出了“产业扶贫”、“制度扶贫”、“政府扶贫”三种方式。创建了“回乡创业园”、“万元增收扶贫创业园”,创办了“石岭社区互助资金合作社”。
产业扶贫。龙沙镇今年重点突出“红色产业”和“绿色产业”。
红色产业即辣椒。龙沙镇的辣椒早就远近闻名,火红的辣椒,火红的产业,火红的希望。2010年,全镇共种植辣椒1.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 4.1万亩的34%;全镇有4200个农户,就有2700多个农户常年种植辣椒,占总户数的64%。仅辣椒种植,收入上万元的农户就有181户。如大沙居委的冉隆元,2009年种植1亩辣椒,年收入只有1347元,2010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种植5亩辣椒,收入达到了1.4万元;同居委的陈光宪,2009年他将1.5亩土地用于种植水稻,产值仅有1500元左右,2010年将1.5亩土地改为种植辣椒,产值上升到5000多元,是上年的3.3倍。这恰好应验了当地干部的一句话,“农民的笑容比辣椒还红!”。
绿色产业即苗木基地建设、退耕还林和林下经济。“在苗木基地工程上,我们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规划新建以石岭、大沙、油房为主的大型苗木基地,围绕经果林、花卉苗圃基地,全面推进种苗生产基地化、造林良种化、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种苗产业化发展;在退耕还林工程上,我们根据平地移民和退耕还林现状,积极争取‘两翼’地区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等政策支持,推进全镇荒山绿化工程,使龙沙镇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7.3%,成了名副其实‘绿色储蓄银行’;林下经济主要借助银山食品公司、盛鑫集团、禾沐林业公司等平台,做好做活森林文章,大力推进林-禽、林-畜、林-药、林-菌、笋-竹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再引进外来投资者,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条龙。”张均龙告诉笔者。
制度扶贫。“制度扶贫就是政府运用体制让农民享受国家制度的优惠。”采访中,彭德斌作出了简短而概括的回答,龙沙镇党委、政府针对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长期不能达成统一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索。
首先是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来让能人大户带动全镇的经济发展。目前,全镇流转土地1063.2亩。如该镇石岭社区石岭组农民马培贵,将十多个农户的20多亩土地以800元∕亩的价格租用过来种植草莓和西瓜。同时他还以900元∕月·人的工资雇佣该承包土地的承包者为其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这样,业主和土地承包经营户的收入均大大的提高了,“每亩地每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这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数字啊。”
“对于那些有场地、有技术、有劳动力,却没有资金的农户,我们在县扶贫办的帮助下,成立了‘龙沙镇石岭社区互助资金合作社’,为他们提供资金保障。”张均龙说,该方案制度完善,程序合规,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的充分肯定。
互助资金合作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扶贫资金,石柱县扶贫办为龙沙镇石岭社区互助资金合作社注入了25万元;二是入社农户缴纳会费200元/户,成为基金会会员,拥有贷款资格;三是农户还款时,按照利息所付的钱也成为了基金会资金的一大来源。目前,基金会里已有183个会员,放贷18万余元。该镇石岭社区居民陈玉梅,2009年入秋后启动规模养殖肉兔,12月底,投入捉襟见肘,为鼓励其创业,基金会迅速给他提供1万基金,为她解决了难题。“到今年底,我养肉兔的总收入将突破20万元,除去饲养所需的饲料以及医疗等费用,纯利润在10万元左右。”陈玉梅说,打算在明年扩建其养殖场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养兔大户。
政府扶贫。根据今年5月份市扶贫办领导现场调研的指示精神和充分体现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龙沙镇正以“努力实现减少贫困地区居住的贫困人口,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提出了“整组搬迁”的方案。
“将农户们从高山区迁到中山区来,其资金由县扶贫办提供,土地由镇政府协调解决,确保他们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快速推进整村脱贫致富步伐,解决农户们的生产、生活贫困落后的状况。”张均龙说,实施整组搬迁后,每户每年可减少砍伐约4立方米的林木,有效防治滥砍滥伐,同时增加退耕还林面积 70.5亩,原宅基地恢复为36亩林地,保证了退耕还林工程的落实和贫困地区生态的保护。
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区域变化翻天覆地
“龙沙镇今非昔比,不仅当地农户发展产业,还吸引了众多外来投资者。”张均龙说,目前已有不少业主入驻该镇,发展优势产业,近4000亩土地找到了“婆家”--园区内有2000亩“万亩辣椒种植基地”、辣椒百里长廊1500亩、无公害绿色草莓种植基地、优质苗木种植基地170亩、淡水龙虾养殖基地80亩、肉兔养殖基地4亩;重庆小天鹅食品有限公司占地40亩、重庆怡留香食品有限公司占地30亩、重庆沐禾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占地14亩、天福建材厂占地15亩、重庆辣椒示范园占地15亩,特色产业生产、加工业成为龙沙镇的致富“后备军”。
就是这样,龙沙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把扶贫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抓住机遇,奋力拼搏,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在困境中寻突破、在改革中求发展,真正实现了全镇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为其加冠的“重庆市扶贫开发先进单位”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