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普通农民,以养殖为业;她是南川西城有名的孵抱家禽大户,主要批量发展养殖和孵抱鸡、鸭以及饲料销售等;她更是位有胆量、有见识、有爱心,乐于帮助群众奔小康同致富的普通农家女:她就是被当地村民称为“养殖大王”的何太琴。
初中毕业后,何太琴一直从事农耕生活。多年的辛勤劳作,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她生活的境况,直到1994年,婚后的何太琴依然一直在家务农。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宽松,她越来越觉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根本谈不上致富和奔小康。她逐渐认识到,要想改变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就必须改革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习惯。
这时她想到丈夫是学畜牧专业出生的,也许靠他的科学养殖技术能够让全家人走上致富道路。于是夫妇俩多次到江浙一带对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市场行情,他们最终决定走发展养殖的道路,在家乡建一个狂孵抱基地。
何太琴夫妇拿出仅有的3000元积蓄,在龙济桥居委租用了一个抱房基地,这里水源充足、人流量相对集中,适于孵抱,兴建了简单的基础设施后,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由于没有钱请工人,何太琴夫妇每天起早摸黑,精心呵护每一个蛋苗的孵抱过程,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努力,眼看付出就有回报了,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孵抱出的鸡、鸭、鹅苗全部死掉,他们整整一年的付出和辛劳全部化为乌有,所有的希望都成为了“竹篮打水一场空”。那时的3000元对他们来说,可是全部的家当啊!夫妇俩为此痛苦了整整两个月。丈夫有些动摇了,想重新考虑新项目,可倔强的何太琴坚决不同意,她说:“既然认定了这条路,我一定要干出名堂来!”丈夫被妻子执着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夫妻俩决定重振旗鼓。 何太琴向信用社贷了款,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认真总结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开始了第二次艰难的创业。有了第一次的实践经验,这一次就顺利多了,经过一年的辛苦打拼,终于,他们的第二笔投资有了回报,这让何太琴夫妇欢喜若狂、信心倍增,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何太琴的养殖业逐渐走上了正轨,但她也看出了养殖业发展路上面临的新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靠手工操作的小作坊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产品品种需要不断更新,养殖规模需要不断扩大,否则养殖业会走入一个死胡同。于是在1996年,何太琴夫妇再次前往四川,江浙等地考察新品种,引进了良种鸭苗,请来专业技术人员亲自传授养殖经验,讲解科学喂养的技术知识,开始了专业的鸭苗孵化和养殖。1998年,何太琴又从四川绵英公司引进樱桃谷父母带SM3优良种鸭,使产品结构换代升级,同时扩大了生产规模,手工作坊终于被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孵化设备所替代。
竭诚相待 赢得客户
何太琴诚信待人,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她的主要客户是在本镇或外镇,只要客户一个电话,不管货量多少,她都会拉鸭 送上门,因此,她的养鸭销路除本镇的客户外,还把肉鸭销售到万盛、綦江、武隆等地,同时也吸引了重庆、成都等地的客商前来收购。去年10月中旬,正值繁忙时期,一位烤鸭客户打电话给何太琴要26只肉鸭,尽管当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加上天气也冷,但何太琴依然不顾当天的疲劳,坚持把客户要的 26只肉鸭送上门。一些人都说何太琴做生意太“实在”,她却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讲信用,讲原则,关键是赢得客户的心,不能因为货量少就不送,砸了自已的招牌,断了自已的财路。事后那位客户非常感动,专门打电话表示感谢。正因为如此,何太琴与这些客户建立了长期的供货关系,客户量也大大增多。
如今,何太琴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已的孵抱基地、养殖基地、屠宰基地、冻藏基地,厂里务工人员也迅速增多,养殖基地跃上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何太琴也成为西城街道集孵化、养殖为一体的专业大户。
一份辛勤,一份收获。目前,何太琴已基本实现 了孵化基地,养殖基地,商品鸭加工基地,鸭饲料销售基地一条龙服务。拥有孵化基地生产用房 500平方米,技师4人,杂工10余人,月孵化鸭苗17万只,年产鸭苗200万只,现代孵化箱25台,摊床200平方米,其规模在南川首屈一指。同时拥有养殖基地20 余个,占地面积100余亩,其中在西城会峰居委新建10000平方米的养殖场基地,南城鹰岩和北固流金小桥分别建成6000平方米、 1000平方米的屠宰场,实现了养殖、加工、销售一条线。屠宰场现有技术人员40余人,杂工80余人,月产商品鸭5万只,年产商品鸭60万只,养殖樱桃谷父母带SM3优良种鸭1万余只,规模位居渝南默北榜首。
何太琴常常致富思源,她认为: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均等的,只要勤劳肯干、吃苦耐劳,依靠科学知识就能改变自已的命运。她经常热心帮助那些和她当年一样徘徊在创业十字路口的年轻人,经常 以自已的亲身经历来鼓励他们创业的信心。在她的带动下,周边许多群众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