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高平东岭村孙发亮"黑"转"绿" 生态农业投一亿元

零零社区网友  2010-11-29  互联网

  孙发亮是高平市的农民致富带头人,是高平市东岭村村委主任。他办选煤厂富起来后,自己省吃俭用,却慷慨解囊地帮扶众乡亲!更让人惊叹的是,孙发亮将自己搞煤炭深加工创造的一个多亿的利润,大张旗鼓地投向了绿色的现代生态农业!

  "农民在自家的地里干活,每天还能领到20元至30元的工资。"你说这事奇不奇?!

  这事就发生在高平市,高平市北诗镇东岭村。村里的成文龙说,我们村已有400多亩土地让孙发亮个人以平均800元的高价返租了。集中起来,搞绿色现代生态农业!说着,成文龙兴致勃勃地领着我们看孙发亮个人投资1.3亿元正在建设的生态观光示范园--东岭绿友科技示范园。

  20多位农民正分散在40多栋日光沼气温室大棚内,为青椒和西红柿苗喷水。一位叫苏瑞生的农民说,这种大棚效益好着哩!以前我们家承包的4亩多地,就是种些玉米,亩收入不到几百元,转租给发亮后,改种日光沼气温室大棚蔬菜,一栋纯收入2万多元,增收几十倍!当我们问起把土地租给发亮经营是否有点后悔时,村民周永清接过话茬:"后悔什么哩?过去全家人累死累活种地,填饱肚子后一共也剩不下几百块。如今,一分钱也不投入,一亩地还能净得800块。而且,不出村就有活干,我家3个劳力一年还能挣3万多元的工资呢!"

  望着眼前刚刚建成的现代化万头养猪场、气派的封闭式钓鱼馆、品种繁多的水果采摘园、设施先进的温室养鱼大棚……我们不得不对这位煤老板的转型之举刮目相看。

  孙发亮若有所思地告诉记者:"党的富民政策让我从一个农村高考落榜青年成长为一名青年企业家,当上了村委主任和高平市人大代表。近年来,在各级关工委的悉心指导下,自觉肩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现在,我倾其所有把个人搞煤炭深加工创造的一个多亿元的利润,全部投向新农村建设,带领村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力争做一个转型跨越的排头兵!"

  从地下到地上,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了

  老子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东岭村,是一个偏僻闭塞的穷山村。全村210户,800余口人,耕种着1200多亩土地。村里没啥企业,集体经济薄弱,多数村民靠天等雨解决温饱。前些年,村上的青壮劳力到周边村的小煤矿去挖煤,也只是能挣个零花钱。1995年,孙发亮高中毕业,当过派出所治安巡逻队员、交警队协勤和司机。那时,正是煤炭市场红火时,好多有钱人争相承包小煤矿,他也在业余和煤老板们一起开始参与小煤矿经营。后来,资源整合,关闭了小煤矿,村里的老百姓找不到干活挣钱的地方了。孙发亮就萌生了回村办个企业、解决村民就业的念头。2005年,他说服了家人,毅然辞去了机关的工作,回到生他养他的东岭村创业。正在发愁不知该选个啥项目的时候,电视上一个领导的讲话使他受到启发。"山西之长在于煤,全省经济要发展,必须走煤炭深加工的路子。"孙发亮暗暗决定,建一个选煤厂,搞煤炭深加工,为百姓谋福利。项目定了,但困难和问题却接踵而来。首先碰到的是占地问题,经考察,选择在一个废弃多年的旧煤矿地面上建厂。为跑手续,往镇里、县里、市里跑了不知道多少趟,得到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环评手续也很快通过了。

  最令人头疼的是资金。孙发亮的父亲孙冒富,是个老复员军人,看到儿子为难的样子,及时把家里多年来经营煤炭积攒的200多万元拿出来支持他办厂。后来他又向亲朋好友借钱,找了不下80余人,到处求人说好话,嘴皮也磨成蒜皮了,一共借回来600万元,信用社答应放贷700万元,但担保又成了大问题。他就到处找担保单位,找办民营企业的朋友帮忙,费尽了周折,总算是克服了资金、技术、建设、管理等诸多困难,办起了一个设计能力60万吨的筛选和精选选煤厂,为村里安置了27名富余劳力。为了践诺当初解决全村青年就业的诺言,孙发亮宣布,村民每户可以购买一辆三轮车在厂里跑运输,每吨让利30元,使全村210 户家家都有稳定的收入,多的一年能挣十几万元,少的也能挣个四五万元,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青年王俊玲一家是10年前从保德县贫困农村迁移到该村的。他家人口多,父亲多年患病,生活十分困难。刚迁来时人生地不熟,找活干更加困难,孙发亮就动员他借了1万多元买了一辆三轮车跑运输,头一年就挣了3万多元,后来又换成了福田小卡车,年收入7万多,人均1.2万元。后来孙发亮又连续3年不断地搞技改和扩建,使这个项目成为本地的一个支柱产业。年产值2亿元,收入 2000多万元,上缴国家税收600-800万元,他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富翁和村里的青年致富带头人。

  从经济到文化,村民生活滋润起来了

  村民富一些了,但村里有的人,特别是一些青年人整天不务正业,经常打麻将赌博,酗酒闹事,有的还走上了犯罪之路。孙发亮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事,主要是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村民精神空虚。为繁荣农村文化,活跃村民精神生活,他针对集体没有经济实力修缮舞台,村里25年没有唱过戏的情况,个人出资200多万元为村里修建了一个人民舞台和一个农民文化广场,每年免费为村民唱两台大戏。针对全村有80多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时闲得没事干,冬天聚在一起晒太阳,夏天树下乘阴凉的现象,他又出资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配备了纸张笔墨等文房四宝和军棋、象棋、跳棋等各种棋类,还有麻将、扑克、健身器材等文体用品。天气好时,这里,有练书法的,有学绘画的,有看书的,有打乒乓球的,有玩扑克牌的。全村老年人个个老有所乐。针对青少年渴求知识的需求,按照晋城市关工委的要求,他又投资办起"一室三校",即一个图书室,一个科技学校、一个法制学校、一个家长学校。许多青年人自发地在图书室读书看报,参加学政治、学科技、学文化活动。他还从山东寿光请来蔬菜种植专家传授大棚种植技术,使青年农民掌握了致富的一技之长。针对村里部分群众有表演特长和爱好,2009年5月,他又投资100多万元购置了军乐和民乐等上百件乐器,开办艺术教学班,开始吹拉弹唱,并组建一个文工团和一支农民威风锣鼓队,把村里爱唱爱跳爱音乐的文艺爱好者组织起来,发上工资,让他们学习音乐和舞蹈,农闲时给村民们演出。

  正月十五耍红火,威风锣鼓扬村威。文娱活动红红火火,有唱的,有跳的,有说的,有看的,村民们玩得十分开心。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满足了村民的精神需求,凝聚了人心,改善了村风村貌。目前,孙发亮又筹资1800万元,建设高平市第一个6000平方米的村级文体宫,欲通过举办大型文艺表演和篮球赛事,拉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从煤老板到公益人,弱势群体好起来了

  富而思源,孙发亮觉得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能够成为晋城市关工委培养的青年致富带头人,靠的是党的富民政策和大家的鼎力支持。因此,他自己省吃俭用,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不抽烟、不喝酒,坐着一辆普通的旧捷达车奔波。但他对村里的老、少、病、残、婴等弱势群体却十分大方地关爱着,把群众最苦、最怨、最急、最盼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给予大力帮扶和救助。该村共有80多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年老体弱,有的收入很低,有的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逢年过节,他就买上米面油一家一户地送到他们家里。对患大病的困难户他就给予重点救助。如村里的老党员靳存法患了食道癌需要做手术治疗,孙发亮亲自登门给他送去了1万块钱,让他看病,过年时又给送去了700元慰问金。

  农民的孩子考上大学或重点高中,是家里的喜事、大事,可是好多困难家庭喜庆之余,却为交不起高额的学费愁眉不展,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自打办选煤厂那一年起,孙发亮就定下了每年为村里读高中和上大学的在校学生提供每人每年800-5000元标准的资助,至今已兑现了50万元的教育扶持基金,帮助本村的 30多名孩子完成了高中和大学的学业。还有一个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就是小学合并到镇里后,幼儿没地方入托,为此,孙发亮个人又出资修了一个幼儿园,解决了这一难题。平时村里的困难户家里遇到婚丧大事或意外事故,急需钱时,他都会毫不吝啬地出手相助,每户借给3000元或5000元,从不索要。

  对本村的弱势群体是这样,对外地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孙发亮也是格外大方。这些年,他先后为公益慈善事业累计向红十字会等机构捐资300余万元。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孙发亮先后4次累计为灾区捐赠了100余万元,从没张扬过。他认为,扶危济困,救急解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青年致富带头人,帮扶弱势群体,多做公益事,是自己的职责。

  从脏乱差到新规划,村容村貌靓起来了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礼记·大学)

  2008年村委会换届时,村民们一致推选孙发亮担任东岭村村委会主任。他说:"村民选我当干部,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我更要尽心竭力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五大标准。东岭村大多数村民原来住的房屋都是上世纪30年代前修建的老房子,破旧不堪,有的已成了危房。加上集体经济空虚,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整体规划,村民无序建房,村容环境较差。为此,孙发亮和村党支部书记成文龙一起跑到晋城市和省城太原,请专家实地测量,对全村作出整体规划,以居住舒适,出行方便,环境优美为建设目标,分三步实施。首先从改造空心村着手,拆旧建新,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对眼下无房住的困难户和仍居住在危房里不安全的村民,实行优先规划、优先建设,每户补助5万元,孙发亮个人出资。目前,他自己共拿出55万元补贴给村民建房,使全村11户村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两层半小楼。现在又有70多户主动报名拆旧建新。5年时间内,他要完成全村的拆旧建新任务,使全村所有农户住房条件得到改善,1000多万元的拆迁款全部由孙发亮个人负担!

  再就是加大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孙发亮个人已投入了270万元为村里建设休闲场所、绿化带、村内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建起村两委综合办公楼;捐资 60万元,修缮村上的2处文物古庙;投资100万元打深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投资27万元硬化街道。下一步,他计划再投入70万元修一条高标准的进村大道。11月27日,记者在该村看到,进村大道的路基已开始铺筑。还有,绿化、美化环境,营造宜居村庄。村东面有一座荒山,面积有500余亩,多少年来一直是光秃秃的。为改善全村的生态环境,孙发亮捐了10万元,购买油松苗,带领村民植树造林,使荒山变成了农民休闲公园。接着,他又投资38万元购买了雪松、桧柏、红枫等风景树苗,培育了35亩,用于村庄绿化。

  住小别墅、走水泥路、喝自来水、用沼气和太阳能,孙发亮计划用5年时间,把东岭村建设成一个村容整洁的生态园林村。村民们的心,越来越凝聚了。

  从选煤厂到生态园,农业效益高起来了

  东岭村是典型的纯农业山区,全村1200亩土地,过去以种粮为主,亩收入仅有四五百元。为了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孙发亮走出去到山东、河南、河北、浙江、江苏等地考察,请专家做规划,以每年每亩租金800元的高价把村里的部分土地返租回来,统一规划,引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集中发展设施农业,效益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总投资1.3亿元,建设科技生态园,发展"两养""三种",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经济效益。"两养"是封闭式自动化养猪和日光大棚养鱼。他引进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万头猪场和沼气综合利用项目,用猪粪制作沼气供村民做饭和大棚使用,沼气的渣用来种植无公害蔬菜和水果,沼气的液体,用来发展温室养鱼,新建了12栋日光温室养鱼大棚。每年可出栏生猪5000多头,为市场提供鲜鱼18万公斤,可增加收入230万元。"三种"即变单一的种植玉米为种植日光沼气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特色水果,种植树莓。目前,孙发亮先期投资300多万元建成的19排44栋沼气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已产生了经济效益。孙发亮明年计划再租100亩地,再建50栋大棚。他还投资40多万元,引进了树莓、苹果、黄梨、蟠桃和李子等新品种,建起了100亩的观光果树采摘园和80亩树莓基地。仅引进的树莓一项,1公斤可卖到80元左右,按亩产1000公斤计算,亩收入可达8万元。

  小煤矿关闭后,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了。孙发亮经营的选煤厂也受到冲击,村里跑运输的车辆大多数停在家里没活干。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不转型,就难以跨越发展。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的讲话,使孙发亮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想大的,干大的,义无反顾地走绿色转型之路。

  最近,他又投资1600万元,兴建了一个高标准的封闭式钓鱼馆,集餐饮、住宿、垂钓、娱乐为一体,吃、住、游一条龙,可同时接纳130多人同时垂钓。既可休闲娱乐,又可旅游观光,今年年底可望开张迎宾。加上观光果树采摘园、日光温室大棚、养殖园区、保鲜冷库和文体宫,进而形成了一个绿色的生态旅游观光园区。不仅解决本村300多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村民的收入也会大大增加。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东岭村在孙发亮的带领下,在全村村民的努力下,初步实现了转型跨越!

  我们祝福东岭村,深深祝福!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11-29/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