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产业提升促进移民户致富达小康

网友投稿  2010-12-09  互联网

  万荣县荣河镇西师移民三村,现有人口1900余人,新村占地180亩。绿化面积6800平方米,小花园、公园面积3600平方米,建绿化花带500 米,栽植各类名贵树木2400株,安装路灯32个,健身器材一套。新村建筑漂亮、整齐划一,风光秀美,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人们安居乐业,政通人和。今日的西师已成为镶嵌在河东大地上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自2000年元月始,西师、北辛和南甲店三个村开始实施大规模自发式搬迁移民。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们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的宗旨,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设计、分户自建”的原则,高起点启动、高速度发展、高质量建设,完成了移民新村的民房和水、电、路、校、医、文化娱乐等16项大型建设工程,动土石方20余方,建房屋面积达55800平方米,并对旧村址实施了复垦开发,移民工程完成总投资达3500余万元。移民户由衷地称赞: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2009年,西师全村人均收入达6000元,比移民前的1999年人均纯收入420元增加了5580元,翻了四番还多。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达 40多平米,比1999年的15平方米增加了35平方米,全村新农合覆盖率达100%,儿童入学率达100%,现有大学生35人。新村现有商店6个、饭店 2个,每月3次物资交流集会。累计接待参观学习者达10万余人,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已成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村。

  一、移民前,西师村的状况

  1999年前的西师村,西临黄汾二河,东、南、北三面环沟,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村民房屋沿沟而建,每逢大雨,崖体被洪水冲刷,会造成崖崩房毁和人亡的惨状,群众整日提心吊胆。通村只有一条土路,时常有被雨水冲毁的危险,人和牲口坠崖事件时有发生。村里没有机井,人畜用的是池泊的集雨水;孩子上学请不来合格的老师,青少年文盲增加,人口素质下降;打架斗殴的事时有发生,看病要到乡镇医院,常常因贻误治疗时机而导致严重后果;大龄青年娶不到媳妇,不得不招亲他村。总人口不足2000人的三个自然村,光棍就30多人。从1980年至1999年的20年中,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减少了180 人,村里没有闭路电视,没有电话,没有主导产业,村民靠土地和当小工维持生计,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结婚难,难倒了一代又一代西师人,愁坏了一户又一户当家人。自古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皂荚树开白花,有女不往西师嫁。西师人脚踩羊肠道,翻沟摘棉花,怀里抱娃娃,脊背背南瓜。这是西师人民艰辛与无奈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后,群众的生活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深沟难以逾越,发展被无情阻隔。西师村远远落后于形势,远远落后于周边村庄。

  二、移民后,西师村的现状

  移民后,西师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成为万荣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如今,走进西师村尤如走进一处璀璨亮丽的别墅群。平坦宽阔的街道,沿街两旁的绿化树香花,一排标准统一,装饰一色的二层小洋楼,构成了一幅气势壮观,气魄非凡的美丽画卷。20多项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到位:标准化的学校及幼儿园,设施齐全的中心卫生所,舞台、办公楼、文化广场、多功能会议厅、运动健身多套设施、电脑科技室、图书阅览室、豪华路灯、闭路电视、程控电话、供水网站、排水系统、饭店、超市、澡堂、公厕、垃圾台、绿化带。真可谓“村市”虽小,功能齐全。村容、标准完全达到五化“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每当夜幕降临,大街小巷华灯齐放,灿若群星,把村庄装扮的更加靓丽迷人。每逢农历初一,十一、二十一、是西师村的集会日,四面八方的群众络绎而至,呈现出村和民安、物华天宝的繁荣景象。每逢春节,老板们、经理们衣锦还乡,慷慨解囊,请来戏班子,慰问父老乡亲,为节日中的家乡增添了喜悦欢乐的气氛。村民衣食无忧,青年婚姻不愁,患病及时医治,上学不出村庄,吃水清洁方便,客车开到村中,门前草青树绿,街中鸟语花香,迎着晨曦健身,披着夕阳起舞。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居住条件,丰富了村民的生活内容,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创新了发展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西师村跨越式发展的途径和后续支撑

  1、实施整体移民战略

  1999年,在各级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西师村穷则思变,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依靠党的政策进行大的举动。开始整体搬迁。涉及8个村民组,395户,1985口人。在实施移民工程中,党支部村委会始终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总体要求,遵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自筹自建”的宗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的原则,贯彻“高起点启动,高速度发展,高质量建设”的方针,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全村人民发扬战争年代一往无前的精神,勒裤带,咬牙关,攻艰克难,百折不挠,为千秋伟业拼搏奋斗。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迁建民宅390户,1950间,面积达68400平方米。与此同时,我们完成了水、电、路、校、医、文化娱乐设施等16项工程,于2001年建成新村,创造了西师、北辛、南甲店三村合一整体搬迁精品工程,累计投资达3200余万元。迁村速度之快,建设力度之大,工程质量之高,涉及范围之广,投入资金之巨,在西师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壮举。创造了当代奇迹、盛世辉煌。从2002年起,西师村连续6年实施二次创业工程,投资286万元,对新村进行绿化、亮化、美化等项锦上添花工作,继续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努力打造“河东第一村”。

  2、培育主导产业,增强后续实力

  针对移民搬迁后出现的“富裕户返贫,贫困户更贫的富楼穷户”过渡性现象,我们经探索实践,狠抓移民后续工程建设,提出了“加大后续产业开发力度,着力实施三大工程,千方百计增加移民收入,创建富裕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的新思路,整体推进扶贫移民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做法是:

  ①实施高效农业工程,走科技脱贫之路。

  西师村耕地面积人均只有1.5亩。长期以来,没有水利设施,村民只能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农业生产水平及效益十分低下。2001年以来,在县扶贫办和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西师村多方筹资50多万元,打深井两眼,不但解决了新村人畜用水困难,而且使全部旱地变成水浇地,改善了生产条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他们又对原有的承包地进行调整,由86户果农反包经营,建成了400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引进优质葡萄新品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全市第一个葡萄科技专业合作社,配备了电脑远程教育现代化设施,从绛县聘请技术专家,长期驻村指导。通过对果农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实行科学精细管护,使葡萄品质不断提高,亩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仅葡萄一项收入达160万元。成为该村的朝阳产业。

  西师村濒临黄汾,拥有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因没有通滩路桥,难以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新村建成后,他们利用世行贷款110万元,建成了通滩汾河大桥,铺设了5公里砂石路。后又经县国土资源局支持,综合开发淮涂1万亩。他们定期聘请各方专家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为群众采购合格农药、化肥、种籽、地膜等农资,提供全方位服务。截至目前,滩涂共栽植芦笋2000亩,冬枣1000亩,棉花5000亩,杨柳树2000亩,村民们利用滩涂丰富的牧草资源,发展养殖业,现养羊2000只,养牛200头,养驼鸟1000只。村民余满旺在滩涂种草养牛,年收入10万元,不但还清了盖房借款,而且还为儿子娶了媳妇,成了闻名全村的致富户。村民邵长发在滩涂建起了宏业驼鸟养殖基地。他不仅购置了先进的孵化及制冷设备,还靠深加工增值增收,肉蛋皮产品远销北京、西安等地、年收入超百万元。滩涂综合开发,不但改善黄河湿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为村民提供了1000个就业岗位,增加了群众收入,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

  ②实施旧村址复垦工程,走规模经营致富之路。

  为了解决移民原耕地不足的矛盾,他们对西师、南甲店的旧址村址进行复垦开发,增加耕地面积,发展高效农业。

  旧村址复垦工程主要是对西师和南甲店的旧村址进行了全部复垦。西师和南甲店共有240户1074人,旧村址三面环沟,高低不平,最大落差达 15米,占地面积330亩。为了解决移民后耕地不足的矛盾,村委会通过“个人投资,返包移民”的形式对旧村址进行了复垦开发,总投资达46万余元。其中投资20余万元,清理瓦砾、废旧混凝土块、地下杂物25000方;投资4万余元,平整土地,动土石方1万方;投资2万余元,复垦土地深翻改良六次;投资20 余万元,打深井1眼及配套工程。共完成复垦旧村址400亩,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农田标准,除移民占地150亩外,净增耕地面积250亩。两村人均增加耕地面积0.4亩,解决了因移民占地带来的耕地不足问题。目前,旧村址复垦的400亩耕地,由33户移民户(占移民户的15%)种植,全部种植经济作物,其中,葡萄200亩、棉花160亩,芦笋、豆类40亩。2008年底,总收入达612万元,人均增收达600余元。

  实施移民后,村支委对原有承包地进行调整,返包经营,建成以旧村址为中心的高效农业示范园。目前,示范园区占地面积1000亩(其中旧村址复垦400亩),主要以发展优质葡萄为主,引进美国红堤、黑堤脱毒新品种共600亩。2008年,亩均收入达5000元,最高亩收入达13000余元,全村总收入达300余万元。

  ③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走多渠道增收之路。

  为解决移民后增收难的问题,除复垦旧村址建高效农田外,他们充分挖掘劳动力资源,向外转移剩余劳动力作为增加移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新村建成后的6年时间内,每年都有300多人外出务工、经商、办厂,足迹遍布各大城市,以西安和北京人数为最。主要从事的是行业是化工建材产品的制造、营销和屋面防水工程的实施。其中,办厂的有30余人,年收入多的高达1000万元,最少的也有10万元。从事产品营销的有58人,年收入在5万以上。务工的有200余人,有的户夫妻同出,父子同工,兄弟相伴,年收入在万元左右。象村民余鹏贵在西安办厂,成为西师的首富。他积极吸纳本村20多名年轻人在本企业上班,帮他们脱贫致富。村民余有道是个孤儿,通过办厂改变了命运,拥有资产上千万元。村民徐建斌、余向红、余志辽等都成为创业成功人士。

  每年从5月至10月的半年时间内,西师村在家留守妇女下滩为河南、山东外地滩地承包者打工,工种包括:下种、间苗、锄草、培土、摘棉、采芦笋、收玉米、油葵等,每人每天收入30—40元。农忙时,打工妇女多达200人。根据统计,每年转移劳动力总收入在5000万元左右,人均增收1.5万元,已有165户贫困户,通过劳务输出彻底脱贫。余天旺、余英武、荆福立、袁天明等户,靠务工收入盖起了新房,找回了尊严,树立了形象。

  通过“三大工程“的实施,使村民大部分脱贫走出富裕之路,为新农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后续实力和强势支撑。

  从2005年至今,西师村先后获得“县、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运城市劳动模范集体”、“省级卫生村”、“国家级绿色小康村”等多项殊荣,跨入全国新农村建设200强行列。在西师村每年都要举行省、市、县级大型会议,都要接待数十位省、市、县领导视察和数千名群众参观。该村的创业事迹曾见报刊、上电视,知名度不断提升。

  曾经饱尝艰难困苦的西师人,如今实现了跨越发展的夙愿。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西师村的秀美与明媚;没有扶贫移民,就没西师今天的和谐与文明。西师儿女决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移民新村建设的更加美好,用新的业绩铸造新的辉煌。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12-09/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