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杂交鹅苗不赚钱 为何坚持十多年

网友投稿  2013-03-18  互联网

 

  在马盘公路进入陆川县古城镇路段,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一张大大的池塘,背靠青山,满山绿树。池塘里,一群鹅正在水里扑腾,远远地就能听到“嘎嘎嘎”的叫声。这,就是广西腾达农牧养殖有限公司旗下的陆川县古城镇俊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场。而位于马盘公路旁的陆川县古城镇陆因村,也被称为“广西陆川鹅村”。

  据悉,陆川县古城镇陆因村近几年来在镇政府的引导下,利用水塘、坡草地等优势,大力发展养鹅产业,其数量、品质都居于全市之首。全村90%以上的农户都养有鹅。饲养种鹅最多的达到2000羽。陆因村也因发展养鹅产业特色突出,成绩显著,在广西一村一品评比中,被区政府办公厅命名为“广西陆川鹅村”光荣称号,成为玉林市目前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养鹅村。

  养鹅多,惯吃鹅,渐成“鹅村”

  “牌匾送过来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心想怎么就会有个‘鹅村’的牌匾送过来了呢?当时心里确实有些纳闷。”广西腾达农牧养殖有限公司的江总告诉记者,当“广西陆川鹅村”的牌匾送到公司时,他确实很意外,也很惊喜。江庆儒从2002年开始养鹅,全古城镇的鹅苗都是他供应。3月6日,记者来到了“鹅村”,此时一辆小货车正在装着鹅苗。“不单是古城镇的养殖户过来这里要鹅苗,周边的博白、容县、广东廉江都有客户长期过来买鹅苗。”江总告诉记者,十多年来,腾达农牧的鹅苗已经覆盖了周边县市,每年,腾达农牧要卖出10000多只鹅苗。在广西腾达农牧养殖有限公司旗下的陆川县古城镇俊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还挂着一块陆川县委党校种鹅养殖培训基地的牌子,这里也是陆川县各乡镇养殖种鹅的培训基地,“鹅村”的规模可见一斑。

  在古城镇,吃鹅是当地的风俗习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的宴席上必有鹅肉,所以鹅成了当地饮食当中的必需品,鹅的销量也比较大。“也不能说家家户户都养鹅,但是粗略估算整个古城有一千多户在养鹅,而陆因村由于是公司所在地,养的人也比较多。”江总介绍,腾达公司因为长期坚持繁育鹅苗,数量也比较多,因此被颁发了“广西陆川鹅村”的牌匾,客户和员工们也戏称江总为“鹅王”,江总对此却不以为然。

  “由于现在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繁重的劳动已经不适合这些人群,只有养些鹅来补贴家用。”江总表示,由于务工经济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很多,养鹅成了一个补贴家用的好办法,每天也不用怎么去管理,早上出去干活就放养,到了晚上回来再喂一顿,这样不但使鹅肉肉质好,而且还节省了喂养的人工和饲料。正是因为如此,水库移民众多的古城镇,鹅几乎成了家家必养的家禽。

  繁育鹅苗并不为名利

  对于“广西陆川鹅村”的称号,江总并不在意,对于他来说,繁殖鹅苗,并不是为了利润,也不是为了名利,只望能为库区移民安居乐业出份力。据了解,腾达农牧的鹅苗是本地鹅和石头鹅的杂交品种,这个品种产生的利润并不高。“杂交后的鹅苗其实没有什么利润,基本算是不赚钱,但是我还是坚持了十多年。”江总告诉记者,杂交后的鹅吃得多,但是孵化率很低,产蛋也少,所以利润很少,很多人都是坚持了一两年之后就放弃了,只有他坚持到现在。这种杂交鹅相对于公司其它的养殖品种来说,确实费时费力,且几乎没有利润。

  “既然不赚钱,为什么还坚持养这么多年呢?”记者问道。“这只是我心底里的一个信念而已,就是想给大家做点事。”江总告诉记者,古城镇有很多的库区移民,没有土地,只能因地制宜养些鹅来补贴家用,而如果没有人给他们提供鹅苗,那么这些库区移民就很难找到适合特殊环境的种养产品。“因为库区一涨水就把庄稼给淹了,水退了之后田里就会长草,根本不适合种植,但是库区的水好、草好,这就比较适合养鹅,这样的环境养出来的鹅又肥又美。”江总介绍,正是因为特殊环境所致,古城镇的库区移民对于养鹅有着别样的需求,库区移民的特殊需求也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原因。

  十多年的坚持,让腾达农牧的鹅苗小有名气,繁育鹅苗虽然并不赚钱,但能为库区移民的安居乐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江总最大的收获。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3-18/10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