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多管齐下不让农机“趴窝”

网友投稿  2014-10-27  互联网

王鑫 杨波 王剑锋

农机维修服务与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农机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农机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在眉睫。如何解决农业机械“三包”期内和“三包”维修期后维修保养中存在着的各种问题,如何加强基层农机维修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是摆在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近期,笔者对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农机维修服务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和实地察看,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的现状

临渭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也是农机化大区。多年来,农机维修机构在省、市农机部门的持续支持下,农机维修能力迅速提升,截至2014年5月底,已经建成5个具有“一级资质”和32个具有“三级资质”农机维修企业的农机维修网络,从业人员已经达到126人,持有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58名(其中高级资格8名、中级资格17名、初级资格27名,营销员资格6名),持证上岗率43%。维修点设备主要有起重设备、清洗设备、轮胎动平衡拆装机、喷油泵试验台;常用维修保养设备主要有车床、钻床、砂轮机、电焊机、火焊、电钻、切割机、钳工工作台、扒胎机等,电器修理设备包括充电机等,共计约1122余台维修检测设备。2013年,全区农机维修保养达到1.2万台次(其中在维修网点进行维修保养的约有3000台次)。

二、临渭区农机维修行业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虽然维修企业的规模有大有小,基础条件有强有弱,经营服务和管理方式不尽相同,维修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差距较大,但服务内容较多,基本涵盖了大中型拖拉机的动力修理、底盘修理、其他农业机械修理、轮胎电气焊等方面维修服务。尤其是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维修能力较强,形成一定的区域维修示范优势。

(二)农机维修点分布区域性差别较大。在南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塬区中小型拖拉机及机具维修业务量较大,在北部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及机具维修业务量较大,在中部由于工业化建设扩张较快,农业生产用地逐年减少,农机维修业务随之缩减,以经销企业售后维修为主。从农机维修点分布看,与农机保有量分布基本一致。从维修业务的季节性看,全年春秋季业务量较大,占到50%;夏季业务量次之,占到30%;冬季业务量较小,占到20%。从维修业务看,基本能够达到小修不出村,中修不出镇,大修不出区。

(三)农机维修点技术规范逐步提高。全区主要的基层维修服务在镇村,从事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排除以及整机维护工作,在营业淡季承担加工一些零活,也有部分企业兼营制造简易农机具如收割机配件、轮式拖拉机的挂斗及简单改装等;一级农业机械维修企业从事农业机械的整车修理和总成、零部件修理,以及农机保修期后的所有项目,在营业淡季兼营制造较为复杂的农机具。近年来随着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马力拖拉机及大型作业机械如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普及率逐年提高,机械保有量大幅度增加,这部分机械保修期内全部由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网络承担,保修期过后基本原则上也是由厂家提供有偿服务,随着全区维修能力的提高,这部分业务也逐步被一些农机维修点承揽。

(四)农机维修行业经济效益较低仍制约该行业发展。一级农机维修企业工作人员一般10到20人,年营业收入在40万元左右;三级农机维修企业及专业农机维修企业工作人员1到2人,年营业收入5万元左右。调查中我们发现年营业收入不足3万元的维修点占整个行业总量的50%。单纯以农机维修为主的企业经济效益很低,有的一级农机维修企业一年到头甚至不赚钱,经营的好的也就是能保住本。全区几家一级维修企业之所以搞得好,其根本原因是这几家企业都是以农机经销为主,以农机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与当地的农机维修市场进行相互结合,而逐渐向社会提供农机维修服务。

三、农机维修服务管理情况

(一)做好维修网点许可审批和技术标准落实。近年来,临渭区农机管理部门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发放《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严把准入关,严格技能鉴定,严格查处无从业资格证人员上岗,本着公开、便民的原则,印发《便民服务手册》公示《农机维修经营许可审批程序》,严格把握许可审批期限,对已经取得《维修技术合格证》的经营业者,及时督促其年检年审或核发新证,对无牌无证的经营者,督促其申领《维修技术合格证》,但由于机构改革,镇农机站基本被放弃,加之区级农机管理监督部门人员较少,只有1到2人,无法深入全面开展工作,往往存在对农机维修网点摸底不及时、不深入,数据统计不准确现象,对摸底次数不够的情况,部分镇存在维修从业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

(二)加强部门配合,抓落实。农机维修管理是农机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围绕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根据部、省有关贯彻《规定》的文件精神,临渭区农机安全管理部门积极主动与工商部门加强业务协调和配合,对农机维修网点分类搞好调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并通过依托农机安全监理站分解落实任务,强化年度考核,促进《农业机械技术合格证》的核发和有效管理。

(三)严格行政审批。对申请农机维修经营者,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实行了经营资格审批制度和维修网点的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程序和条件审批,严格执行《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搞好实地检查和等级审定。认真落实农机维修工就业准入制度,搞好农机维修工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主要农机维修人员基本做到了持证上岗。

(四)加强农机销售监督管理。一方面加强对销售环节的管理,每年春耕备耕关键时期,是农机具、农资产品销售高峰期,区农机监理部门联合市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农机联合打假活动,对辖区经营农机配件门市部进行检查,净化农机市场、规范农机市场秩序,有效维护了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强对维修网点检查,规范管理,依法注销已停业和不再从事维修业务的网点。

(五)加强维修行业服务。通过“阳光工程”教育和召开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代表、经销商等培训会议宣传贯彻“职业道德教育”与“自我保护教育”有效提高经营户的法律意识和农户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并设立“农机维修110”,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督促农机户自修,指导农机户检修,监督企业维修质量等形式,确保农机配件和维修质量,确保参加农机作业机械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结果和行业监督管理角度分析,基层农机维修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维修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维修网点装备落后。当前整个农机维修行业缺乏活力,升级优化缓慢。大部分维修网点设施简陋,缺少必要的维修工具和设备,维修工艺简单,而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知识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加之近年来农机维修行业不论从数量到资金投入以及从业人员的培训等方面没有明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承担农机维修主要任务的维修企业主要是在镇村的综合维修企业,其人员素质差距较大,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其承担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拖拉机及不断升级的整地类、播种类、收获类机械,对维修企业技术力量要求较高,这种农机维修行业人员技术能力发展的相对滞后与农机化发展不协调状况如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将会严重影响全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2.维修服务能力不足。近年来,农业机械发展非常迅速,农业装备升级改造加快,农业机械向大型化和自动化发展,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大型机具,如玉米联合收割机、旋耕机、饲料加工机等新型设备,而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由于对这些新机具不了解,甚至还有些没见过,无法对这些机具进行维修,由于大多数农机生产厂家在区内没有设立维修服务点,必须由厂家临时派技术人员来修理,费时费力,尤其像“三夏”收割机等机械抢修不及时还会延误农时,错过最佳作业时机,影响机手效益。

3.农机维修点数逐年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各种货车、摩托车在农村的大量涌入,汽修、摩托车修理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加上汽车修理相对农机维修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导致一些农机维修点,逐步转换成汽车修理和摩托车修理,从而导致农机维修点数量不断减少,也有大部分形成了汽车、摩托车修理与农机修理兼营的局面,这部分维修点势必出现交通、农机交叉管理,管理难度相对变大。

4.网点分布不均,维修成本偏高。全区农机维修网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区、塬区、渭北等地,大部分村级维修点空白,主要原因是此项工作即脏又累,年轻人不愿意干,关键是利润太低,有技术的人嫌挣钱少,还不如外出打工,加之本村本院的小问题不收钱,大问题维修欠账,所以无人经营。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农业机械的维修即增加了维修成本,又影响农业生产时间,有些高新产品,更是本区无法修理,只有报生产企业派人来维修,出现了维修经费垄断现象,增加了维修费用,造成农业生产成本更高。

5.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农机维修市场目前还处于分散化、简单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农机维修点多数以个体经营为主,个体维修网点规模小,大多数是只能承担换件维修和一般保养。能够承担大型拖拉机、内燃机、联合收获机械和作业机械恢复性修理的维修点很少,还没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农机维修市场在经济效益、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远落后于农机销售市场和农机作业市场的发展。由于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引导,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难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维修合作服务组织和区域性维修中心。

6.对农机维修企业管理能力不强。临渭区农机维修管理工作主要由区农机局监理站负责,目前专职管理人员只有2人,难以保证农机维修点的日常管理。同时,与管理配套的办公设施不到位,物力、财力等的欠缺也牵制着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开展,由于工作经费不足,也无法对维修人员进行定期上岗培训和新机具维修培训,合格证换发工作也进展迟缓,尽管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由于网点分散在乡、镇农村,主动办证的少,存在无证经营、使用过期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现象、超范围经营现象。近年来,农业部出台了一些农机维修方面的规章、标准,基层也加大了对农机维修企业的管理工作,对一些符合相应维修能力的农机维修点和维修人员颁发了资格证书,但农机维修企业对这些证书并不买账觉得可有可无,往往是管理部门一厢情愿的颁发,有的三级维修企业也不申请营业执照,常年处于无照经营状态,作为管理部门觉得有力使不上,无法管理。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多头管理的造成的,工商、税务都能管,但都又不管,单靠农机部门很难做到正规管理,联合执法管理又很难协调。

五、建议与对策

1.加大培训力度。借助国家“阳光培训”等惠民工程,认真搞好农机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作。对农机修理工培训做到规范教材、规范培训、规范考试,设立相对固定的培训基地,定期开办培训班,采取理论授课与指导实际相结合教学,经常向网点、农机大户提供农机维修、保养方面的技术资料,普及新技术、新知识、提高维修工的技术素质,提高农机操作使用人员的自修水平和机具保养水平。

2.建设区域性大型农机维修中心。近年来,大型、高效农机维修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农机密集区建设区域性大型农机维修中心,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与水平,并建议生产厂家联合当地政府、维修网点建立专业性比较强、配件齐全、区域布局合理的维修服务中心,解决维修服务不及时的问题。逐步推进与规范农机生产厂家与维修网点的定点维修机制。推进农机维修企业向二级以上综合维修点发展,向专业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方向发展,向农机4S店方向发展,形成产、销、修结合服务一体化。

3.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当前与种粮补贴、购机补贴以及对农机合作社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农机维修机构没有经济上的扶持。要重点扶持一批农机维修机构,以合理的网络覆盖为出发点,以各种证照齐全、管理规范的各级维修企业为重点,进行必要的资金、设备、技术支持,使其为所在地区农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建议省级政府出台农机维修网点补贴的优惠政策,用来补贴购置维修设备、工具及仪器等。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和减免政策,出台农机维修行业扶持发展政策。在税收上减免,在经济上扶持,提供设备贷款优惠政策,鼓励高标准、高技术、规范的网点的建设、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对管理规范,服务优质,好评率较高的维修单位,进行奖励,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服务热情,以点带面提升服务质量。

4.完善相应技术检测手段,强化执法监督能力。近几年来,农机管理部门已经加强对农业机械维修者的从业资格、维修人员资格管理,而且效果显著。但在执法监管方面仍然存在执法难、技术监管手段缺失,不能进一步的对维修质量、维修设备和检测仪器技术状态有效监控,因此建议给管理部门配备相应的农机维修检测仪器,一旦发生维修质量投诉、纠纷,管理部门有能力予以检测认定,维护农机维修市场秩序。

5.明确管理责任。确定农机管理部门在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相关部门行使职能应配合服务于农机主管部门的产业发展政策。农机质量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企业办理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要深入现场,依据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严格审验,全面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全面实现持证上岗,明确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维修记录档案,实现农机维修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农机安全监理站)



http://farm.00-net.com/jx/3/2014-10-27/241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