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胡建国
本报讯 “是杨师傅吗?咱的拖拉机在路上熄火哩,请你来帮咱瞧瞧!”近日,在安徽省天长市永丰镇桥弯路口,丰仓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机手王大年急火火地求助于永丰镇红林农机维修部的农机维修师杨红林。一会儿,杨红林橘红色的面包车出现在了王大年那台“趴窝”的拖拉机前。拧螺丝、拿扳子……更换柴油管和助力油管增温器后, 8点不到,老王的拖拉机又“突突”地响了起来。王大年长舒一口气:“嗨,这‘签约农机维修师’还真不赖!”
啥是“签约农机维修师”?原来,去年春季,杨红林跟王大年所在的丰仓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了3年期服务协议,合作社的28台收割机、46辆拖拉机、120多套农机具的维修保养,全部由杨红林的农机维修部承包,维修实行24小时随时待命。往年过了秋季大忙,杨红林的修理部就处于“冬闲”状态,而“签约”后的这个冬天,农闲也不愁活干,仅来自丰仓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维修收入就有1万多元了。
天长市农机局副局长金悦告诉笔者,现在农机维修季节性矛盾十分突出:农忙的时候维修人员不够用,农闲的时候大家都闲着没事干。推行“签约农机维修师”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破解这一矛盾,实现“农忙不误事,农闲闲不着”的最佳匹配。
2015年春季,天长市开始试行“签约农机维修师”制度,从全市2146名维修从业人员中挑选出240多名农机维修师与480家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对接,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机全部由签约维修师负责维修保养,签约维修师维修电话面向全体社员、农场主公布,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配件全部为厂家直供,维修保养费享受六到八折优惠。
“签约制”结束了农机维修的“猫冬”现象。董尖圩稻业专业合作社的签约农机维修师艾平告诉笔者:“过去最难熬的是冬季,有时一天都没活干,而签约后,光董尖圩合作社的300多辆农机具维修保养就够咱干的了。”
“最大的变化则是农机手们由“重维修”转为‘重保养’。”天长市农机局局长俞树斌说,目前,全市5.58万辆各类拖拉机、2.58万台收割机、1.69万台插秧机、1.06万台旋耕机,按期保养的已达到七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