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16年农民发明了这些实用农机!

网友投稿  2017-01-16  互联网

彭洪巽发明新型抛秧机样机

2016年7月,湖南省双峰农机人彭洪巽经数年研制的国内首台新型抛秧机样机在荷叶镇进行了田间作业试验。

该新型抛秧机核心技术成熟,取秧快捷、连续,不伤秧、不漏兜,一小时能抛秧十二亩左右,有效解决水稻“栽插难”问题。同时抛秧通过“带土移栽”的方式,减少秧苗的根部损伤,能使秧苗充分利用光合作用,提高成活率,具有返青快、生长期短、分蘖多的优点。

 

李志敏发明背负式割草机

山东省胶州市胶莱镇的李志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从小喜欢跟机械打交道,自己也爱琢磨。凭着自己刻苦钻研的精神,在没有高学历,没有精密仪器的情况下,李志敏发明了背负式割草机。

据了解,这台设备工作效率高,节省人力、财力,还可以避免反复使用除草剂对作物和土质造成的危害。该设备广泛用于果园、菜园、茶园等作物。机器小巧,重量轻,普通家庭妇女也能轻松操作。每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消耗一升汽油,效率是人工的4-5倍。据李志敏介绍,当时之所以产生发明锄草松土一体机的念头,一方面是现在农民基本都是靠喷洒除草剂来达到除草的目的,不仅庄稼不安全,土质也会受到污染;另一方面则是李志敏去朋友家做客时,看到朋友家的几十亩大棚全靠人工除草,不仅作业吃力,工作效率还低。回来后,他就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跟研发团队分工合作,从冒出念头到产品问世,仅仅历时四个多月。现在,他研制的“锄草松土机”已接到了来自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大量订单。

 

王建锋发明多款硒砂瓜种植机

从2006年开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在砂石地里种植有机压砂瓜的农业技术开始大面积推广,王建锋抓住机遇研发出一批服务硒砂瓜种植的农机,在压砂瓜种植中大显身手,深受农民欢迎,也打开了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了宁夏无压砂瓜种植农机的历史,填补了宁夏的空白。他生产松土、种植、覆膜一体机,机械化的种植方式将以往每天5亩的种植速度提升至50亩,极大地节约了种植成本。可以说为宁夏成功推广百万亩压砂瓜种植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王建锋已能生产激光平地仪、压砂瓜专用机械、玉米免耕精播机、水稻覆膜机、饲料加工机械等产品,并多次荣获国家优秀产品奖。他表示,能将各类实用环保型的农机产品在家乡推广,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环保出一份力,是他的人生追求。

 

朱洪建发明多功能农田作业机

“看到大型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功能单一、能耗过大、效率低下,闲置时间长,便萌发了研制多功能农田作业机的想法。”山东胶州的农民朱洪建介绍,他经营着一家售卖农机具、配件的店铺。2007年,他发现,尽管农业收割机械品种很多,但大多功能单一,稻麦收割机只能收割小麦和水稻,玉米收割机只能收割玉米,且这些农机用完几天往往要歇一年,造成了资源浪费。如果能发明一种动力底盘,可以随意拆装各种收割装备,肯定会受到农民欢迎。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开始着手研究设计。2011年,他全力投入到多功能作业机的研发,凭借以前所学的机械专业,从网上查资料,设计图纸。经过近千次的试验,终于研发出一款农用动力底盘。

据朱洪建介绍,他发明的这款农用动力底盘,分为前转向式农用动力底盘和后转向式农用动力底盘,是由钢结构车架、大马力发动机(100马力以上)、变速箱联后桥、前桥、液压系统、转向系统、动力输出系统、前后悬挂系统等构成的多功能车辆,可分别与稻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旋耕机、秸秆青贮机等农机具配套,功能强大。

 

马锁才发明荸荠采集样机

经过两年多来的实验和改进,由江苏省镇江市农民马锁才研发的荸荠采集样机已经初步定型。据镇江市农机部门专家介绍,这是国内成功研发的首台荸荠采集机。

荸荠采集机的出现,解决了困扰种植户的一大难题,还有助于推动荸荠生产的机械化进程。目前,马锁才就此申报了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高士强发明背负式红松果采摘机

打松塔危险系数大,费用高,雇用工人每人每天要支付五六百元,且很难雇用到。为解决这些问题,吉林省敦化市的农民高士强通过五六年的精心研究,成功研制出了一台背负式红松果采摘机。

据了解,高士强22岁时从黑龙江来吉林敦化市江源镇小牡丹村,并成家立业,每年都跟村里的人一起上山打松塔。一次打松塔时,他不慎从高空跌落,幸亏被一根粗壮的树枝拦住,才没受什么重伤。由此,他萌生了一个想法:研制一台打松塔的机械,再不爬这危险的大树了。

高士强介绍,该红松果采摘机能升高18米,“一个人站在上面打松塔,能顶六七个人,一天的油钱只需60元,省事、安全、简单,非常好用。”

 

刘伟和朋友发明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农民刘伟和他两个朋友历时5年,自主研发的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日前已上线生产并开始投放市场。该花生收获机荣获国家五项发明专利,可以3垄6行同时作业(平地种植7行同时作业),每小时收获4-6亩花生,并利用主仓和副仓,大小花生果分离,破损率低。

 

王兵发明花生清选机

新疆沙湾县安集海镇王家渠村的农民王兵经过多次尝试,成功发明了花生清选机。

2016年8月,正是花生收获的季节,新采摘的鲜食花生身着厚重的泥土和杂物,被送进当地农民王兵发明的花生清选机中“洗澡”。随着马达的轰鸣声,种植户们第一次摒弃了传统的人工清选的方式,在机器的不断翻滚下,花生被清理得干净白皙。这一刻,种植户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在一旁操作花生清选机的发明人王兵更是兴奋不已。(本报记者综合网络报道)

 

记者观察:农民发明家的价值如何放大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出路,农机装备的技术代表着农业生产力的水平。研发生产先进好用的农业机械装备,是改善生产条件,达到精耕细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耕地类型繁多,不同的生产环境需要不同特点的农业机械产品进行作业。据数据统计,农机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农机装备品种有7000余种,而我国目前农机装备仅有3500多个品种,仅为发达国家的1/2。我国农业机械产业现状存在着产品缺门少类,功能单一等问题,着力研发、突破符合农民作业需要的新机械、突破技术瓶颈势在必行。

2016年,我国广大农民朋友在一线生活生产中、在实际作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懂种地、爱机械,对当地的耕种特点有着深入了解,探索研发出了一批适用于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特点的新型农机装备,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通过对农民发明家的研发之路进行梳理,记者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偏低、研发资金不足等问题。很多农民只具备小学、初中的文化水平,他们为了研制出更优秀的农机装备,甚至自掏腰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限制农民发明家研发装备的瓶颈。

记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农民发明家的特点,农民朋友应当与企业建立联系。农民的优点是他们清楚哪种农机最好用,哪种农机是他们最需要的,企业的优势是拥有农机技术专家及更为深厚的经济实力可以为机械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当农民发明家有了机械研发的新想法,但遇到技术难题或需要更多研发资金的时候,不妨寻求企业合作,两者联合制造出更为成熟的农机产品。企业也应重视农民发明家的产品,以挑选的眼光发现商机。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农民需要、突破技术瓶颈、发展小众农机、拓宽产品门类或许是缩小我们与农机化发展水平较高国家之间差距的方法之一。(王佳傲)



http://farm.00-net.com/jx/3/2017-1-16/24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