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 正文 返回 打印

智力交锋破解农机农艺融合难题(图)

网友投稿  2011-10-24  互联网

杨杰

 

10月6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岗位专家座谈会在贵州省安顺市召开。会上,各位专家围绕产业技术体系内农机农艺专家如何有效互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如何与农业技术推广(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有效对接和体系机械岗位专家面临的共性问题及解决措施展开了交流讨论。其中,农机农艺融合成为热点话题,专家们给出了农机农艺如何有效互动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粮食作物农机农艺融合是短板

目前,很多农艺人员对农机不了解,“轻视”农机成为专家“声讨”的主旋律。水稻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李革认为,目前体系内的农艺专家不太了解农机,在配合的过程中只考虑农艺,没考虑机器能做到什么程度。实际上,农机要经过两三轮的试验才能搞好,他们对这一过程不理解。农机农艺结合,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农机专家要给农艺专家讲述农机的制造过程和试验过程,了解到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

“产业技术体系中特别是栽培、土肥专家对农机不能适应新的栽培方式总是不满,我觉得怎么适应杂交稻和超级稻的机插秧是关键问题。农艺提出的问题最大的是行距问题,总想变行距,以为农机很有弹性。”水稻体系生产全程机械化岗位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马旭表示,“现在已确定行距标准,北方30cm,南方双季稻25cm,并动员很多企业改做25行距的,这样可减少很多问题,下一步的中耕、施肥和植保等环节都能跟上。”

玉米体系春播区生产全程机械化岗位专家、黑龙江省农机工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士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能实现机械化的农艺技术是没有前途的,只在试验田里做一做,到大规模生产时不能实现就没法推广。农机刚发展时只是解决劳动强度、提高效率等问题,那时更多的是服从农艺,但是现在到了中级阶段,农机农艺要融合,到高级阶段,农艺要服从农机,农机实现不了的,不要搞。”

虽然农机和农艺真正融合尚待时日,但正在不断改善。玉米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东兴表示,去年玉米机收水平才25%,表面上看是收获的问题,实际上是农机农艺结合的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农机和农艺专家交流很多,效果比较突出。想做试验测验行距对机械影响有多大,对产量影响有多大,结果是行距对产量没影响,差距不超过5%,但行距对机械影响却是很大。所以,农艺和农机必须要有效结合。现在“十二五”体系任务提的都是“基于机械化的育种技术”“基于机械化的栽培技术”等等,观点在进一步改进。

经济作物收获亟待农机农艺融合

油菜体系设施与设备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吴崇友认为,油菜的机械化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和品种、栽培密切相关。农机对品种有什么样的要求,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性状,才能有利于机械化,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油菜品种抗倒伏抗裂角,这是两个最主要的性状,在主推的品种应该有,否则很难实现机械化。在栽培中有高产的栽培技术,但大多数不是建立在机械化的基础上,真正建立在机械化基础上的高产栽培技术还很少。

马铃薯体系机械研究室主任、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吕金庆表示,马铃薯的种植范围很广,种植模式也比较多,全国三十多个省区市都有种植,种植模式主要有间作、套作、平作等。种植模式的多样性导致了农机和农艺的融合难度较高。山东、河北等地多为大面积种植,机械化收获容易,云贵川等地因为种植田块小,机械化实现较为困难,因此南方丘陵山地马铃薯种植急需这种适应小田块作业的小农机具。马铃薯的多种植模式给机械化作业带来很大困难,有的种植模式甚至根本无法用机械进行作业。一个地区应该只发展增产增收又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一种种植模式。

甘蔗体系机械化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庆庭认为,甘蔗不同于其他作物,收获的是植物的茎秆。另外,部分地区甘蔗种植是一次种植多次收获,需要在甘蔗收获时保护甘蔗的根茎不受收获机械的破坏,所以在整个环节中都需要农机、农艺和加工等环节相结合。

甘蔗体系生产全程机械化岗位专家张华认为,体系内的农艺人员在试验示范过程应该要注意两点:一是试验示范上不上规模,二是能不能够进行系统的效率与效益分析。如果农艺人员能做到这两点,就必然会在农机上找到出路。搞农艺的人员,特别是搞育种和栽培的人员不要过于片面强调提高产量,以避免阻碍机械化的发展,机械化谁先行谁受益,这是发展的必然。

麻类体系初加工机械与设备岗位专家龙超海表示,麻类是种植面积比较小的作物,过去国家对麻类支持不大,到2008年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以后,目前已研发出了相关机械,例如苎麻收获机械,并进行了试验。粗加工方面主要搞了苎麻剥皮方面的研究。麻类作物是一个综合体,有六种麻,每一种麻都有差异,大家对麻类机械化的期望值很高,但由于是零起步,所以压力较大。

茶叶体系加工设备研制岗位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李尚庆表示,茶叶加工行业是历史悠久的加工行业之一,起源于唐朝,是中国的国粹,因此对茶叶的加工工艺抱着一颗尊重的心。茶叶的制作要符合制茶理论,这就与规模化生产相矛盾。茶叶的加工工艺与机械化作业相结合难度较大,因此从事茶叶加工机械化作业的专家压力就很大。

茶叶体系茶园机械岗位专家、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肖宏儒认为,采茶机械化最大的阻力在于传统的制茶工艺和方式的矛盾。如采茶只采芽,采用机械采摘难度相当大,人工采茶成本很高,每亩要1000多元,主要原因是是传统的茶文化根深蒂固。茶叶的行业科技专项没考虑茶机问题,建议设立茶机的项目。

全力破解农机农艺融合难题

农机农艺融合如何实现有效互动,专家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花生体系机械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胡志超表示,农机农艺结合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因为有些还牵扯到品种和培育,任务比较艰巨。按标准化生产,必定建立在规模化生产上,应该从政府层面或者从体系层面,引导和扶持适度经营规模,加快土地流转。

不少专家则指出,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机械岗位专家相比农艺岗位专家,声音比较弱,机械岗位专家人员设置偏少,不利于开展工作。油菜体系设施与设备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吴崇友认为。在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搞农机的专家岗位人数少,不利于农机农艺的合作。要提高农机专家的地位,增大农机专家的声音,让农机专家和栽培品种的专家平等交流。

油菜体系直播机械装备岗位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廖庆喜则表示,在体系建立初期,农艺专家处于主导地位,农艺如何说,农机就应当如何去实现,而经过“十一五”的磨合期,现已经步入一个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时期,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应当站在某个作物或某个产业链角度来看,围绕产业中的作物或农产品,以重效率为核心目标,实现农机农艺的衔接,让农艺专家了解农机不是万能的。

苹果体系果园机械岗位专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刘俊锋认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不是与所有的农艺相结合,而是与一个核心的能够与之交流的农艺专家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多学科的交叉组。目前体系面临的问题是种植模式多元化,果树大多种在丘陵山区或是山区坡地等非平原地区,种植模式多样化、规模小等都给机械化作业带来了不便。

大豆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陈海涛表示,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真正促进了农机农艺高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农机岗位进入体系后,特别受欢迎。农机农艺融合,是时代的要求。农机农艺结合应该是中国式的农机农艺结合,是世界先进的融合,是大农业的结合。

柑橘体系机械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洪添胜认为,果园的标准化主要是从农艺的角度搞标准化,对机械和设施没有考虑,没有预留机械设施的安装、使用等道路,对老果园的改造一定要考虑机械和设施这一方面。



http://farm.00-net.com/jx/3/2011-10-24/239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