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 正文 返回 打印

凝心聚力谋发展 励精图志创辉煌

零零社区网友  2007-11-12  互联网

张桃英 曹光乔

《中国农机化导报》:50年来,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农机化所”)在农业机械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不断取得可喜成绩,您如何评价南京农机化所对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作出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易中懿:建国后不久,中央政府规划在北方和南方分别建立一个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南方所”选址南京,也就是今日的南京农机化所。在中国农机化科研的光辉史册上,南京农机化所的历史地位值得浓墨重彩的刻画和书写,这可以从我所不同阶段丰硕的科研成果予以印证。

在1957年建所至“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短短10年里,我所就成功研制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以政府或国家领导人名义赠送给缅甸、印尼等20多个国家。南-1403型沤田绳牵引机较好解决了江苏里下河地区沤水田耕翻难题,获得国家发明奖,南-1.5A型旋耕机及刀片成为当时与中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的基本机型,南-2604型三自动远射程喷雾机广泛应用于水稻病虫害防治,这些科研成果在当时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1978年复所至20世纪80年代,我所科研涉及耕耙播收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植保机械、农村能源、农业区划、农机化信息、农机修理、农业电子仪器设备检测等诸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科研成果有:农家微型水力发电装置及配套设备、农业机械测试数据处理和仪器、旋耕机工作部件与拖拉机配套机具、我国不同地区实行农业机械化方案制定方法等,其他获部省级奖励的科研成果还有数十项。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所有多项科研成果,如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系列旋耕机、南方水稻田间盘育成套技术与设备研究、南方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除草剂施药技术与配套器械的研究等获农业部、江苏省奖励。“十五”以来,我所又成功研制行走式多功能抗旱灌溉机具与设备、大中型种子加工成套技术装备、干旱缺水地区农作物滴灌关键技术装备、高效远射程均匀雾喷洒机具(系列)等,其中新型背负式喷粉喷雾机获得2001年全国农机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我所目前还建有国家植保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植保机械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植保与清洗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机械工业耕作机械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部微型发电设备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南方种子加工工程技术中心、机械工业协会茶叶加工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南京设计院等部门,出版《中国农机化》、《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和《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旋耕机械分会和江苏省农业工程学会挂靠我所,这些科研平台、检测中心、期刊杂志和行业协会始终立足服务农机行业发展,为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农机化导报》:南京农机化所建所以来,饱经风雨沧桑,是什么力量支撑南京农机所一路走到今天,并且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

易中懿:经国务院批准,南京农机化所于1957年10月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走过了风风雨雨的50个年头,期间经历了建所后10年的夯实基础逐步兴旺,“文化大革命”中的下放撤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复所再起,到今日的全所职工齐心聚力二次创业,可谓五十年风雨沧桑,五十载辉煌画卷,南京农机化所已从当年40余名科技人员、十几间简陋芦席蓬,逐渐发展到占地12公顷、拥有两百余名科技人员,集农机化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培训、质检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回顾南京农机化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因素:

首先是南京农机化所五十年的积淀有着很好的基础。成立初期,南京农机化所主要承担南方水田地区农机化技术的科研与开发任务,世界上第一台水稻插秧机就诞生在这里。沤田绳索牵引机、远射程喷雾机、畜力水田犁、手扶拖拉机、旋耕机和脱粒机等都代表了当时我国农机科研的最高水平,农机化软科学研究成果直接影响国家农机化方针政策的制定。

其次,是南京农机化所精神薪火相传。南京农机化所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精神气质和光荣传统,包括重视科技创新、重视调查研究、重视人才培养与成果培育,坚持工农相结合、坚持研究、生产制造与使用相结合、坚持“四严”(严格、严肃、严密、严谨)、坚持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等等。2005年,我们又凝练出“求真、求是、创新、创业”的八字所训,鼓励科技人员踊跃投身我所二次创业,为中国农机化科研事业多出成果、多作贡献。

其次,是南京农机化所对农机事业强烈的责任心。农机科研的很多工作都在工厂车间或田间地头完成,需要进行反复试验调整,不但要进行冥思苦想的脑力劳动,还要付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生活条件也较差,但是我所科技人员始终胸怀劳苦农民福祉,发扬忘我、吃苦、敬业、献身的精神,很多科研人员一辈子默默无闻,奉献在农机科研第一线。

此外,是南京农机化所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立所之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很多农机科研单位都转制成为企业,研究制造市场上急需的农机产品,基础性研究缺乏,行业共性技术失去了“源头活水”。我所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确定为农业事业单位,历届所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科研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为行业发展提供共性和关键技术。近年来,我所重点建设植保机械化技术、水稻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保护性耕作与节水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等重点学科,很多研究成果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中国农机化导报》:作为南京农机化所的“掌门人”,您在担任所长一职后,坚持什么样的办所理念,具体从哪些方面推动南京农机化所走向繁荣?

易中懿:我于2003年开始担任南京农机化所所长一职。几年来,所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科研立所、产业强所、人才兴所”的办所理念,在重点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及条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及内外部发展环境营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我所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所重点加强稻麦等大宗农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植物保护机械化、种子加工工程技术、农机化发展等传统优势学科,优化能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节水与保护性耕作工程技术和农业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等相近学科,提升农业经济作物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工程、养殖业机械化工程、精准农业工程等新型学科。近年来,我所科研立项数和经费迅速增加,“十五”期间科研立项143项,“十一五”头两年科研立项数和经费达到56项和2500余万元。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非常活跃,行业影响显著提升,先后组织召开中国农机化与农业装备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国际学术交流会、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学术交流会、中日密闭空间农药雾化及遥控喷雾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农机化发展论坛“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交流会”等,与美国、加拿大、德国、印度、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渠道。2006年,我所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并面向全国招生。

在科研平台及条件建设方面,近年我所新增中国农科院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工程装备技术中心、机械工业茶叶加工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市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等。同时,我所在海南省、浙江省市下喷雾器有限公司、山东华盛公司等成立研发中心,促进我所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07年,我所开始建设农业部农业机械重点开放实验室,涵盖农作物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植保机械工程技术、农产品产地干燥与选别加工工程技术和草原机械化技术等重点领域,将成为未来我国农业装备技术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十一五”期间我所在建基本建设项目经费将达到8000万元,科研、产业发展硬件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所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收人才和用好人才等环节,着力打造科研创新团队。鼓励青年科技骨干参加部、省级科研项目和主持所自立项目,每年选送3至5名攻读博士学位,举办外语、PRO/E三维设计等多项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青年科技骨干创新能力。目前,全所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0%左右,其中40岁以下科技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或正在攻读学位的人员占80%以上,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在改善内部发展环境方面,2004年,我所以“准确定位、整合资源、构建机制、增强活力”为目标,在科技管理、产业与开发管理、人事管理、收入与分配制度等方面开展内部运行机制改革。2005年,我所制定了“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产业开发、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等五个专题规划,描绘了“十一五”时期我所提高科研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美好蓝图。通过改善福利待遇、管理部门“创三优”、创建学习型组织、文化建设年、社团建设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以培育创新文化为主旨的“软实力”建设,为我所二次创业营造出健康、向上、和谐的氛围。同时,积极加强与国家主管部委、地方政府、兄弟科研院所和行业重点企业的沟通,理顺科研项目申报渠道,营造出未来我所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

 

《中国农机化导报》:南京农机化所进入“十一五”之后的发展表现出哪些新的特点,预计今后几年在哪些领域将取得新的突破?

易中懿:“十一五”以来,我所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尤其是科研立项及平台条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我所获准立项项目30多项,新增可支配科研经费1150万元,上述指标2007年将大幅提高,我所承担的“油菜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农业科研专项已经启动,项目总经费达到130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条件建设方面,所区基础设施综合改造、产业孵化中心大楼和科研专家楼等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累计投资规模达到8000万元,建筑面积8000M2的科研实验楼已获国家主管部委批准,将于2008年动工建设。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申报工作进展顺利,这些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的建成,将大幅改善我所科研实验条件,提升科研综合实力。近年我所面向农业生产现实需求,积极拓展研究领域,向油菜收获机械化、奶牛养殖机械化、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化、南方水田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生物质能源开发、秸秆综合利用、特色农业机械化、精准农业等领域进军,有望成为我所“十一五”中后期农机科研领域新的“增长点”。

 

《中国农机化导报》:新时期,您如何定位南京农机化所未来的发展?下一阶段,南京农机化所各项事业的着力点在哪?

易中懿:根据我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我所中长期发展目标是:以科学研究为根本,以产业开发为动力,以社会服务为依托,以管理创新为抓手,坚持科学研究、产业开发和服务社会三位一体,优化结构,拓宽领域,立足南方,面向全国,经过努力,逐步把南京农机化所建成国家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国际农业工程技术合作与交流中心、南方农业工程技术产业孵化中心和国家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培训中心。

“十一五”时期是我所全体职工齐心协力推进二次创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弘扬“求真、求是、创新、创业”的所精神,按照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五大工程,全面提升办所水平和效益。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好植保机械、农副产品加工和现代农业装备学科,同时建好2~3个所级重点学科,建成1~2个部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学科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获奖数、科技论文发表数、专利获得总数等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二是以人才梯队建设为主线,实施人才建设工程。优化科技队伍结构,到2010年,全所科技人员保持在220人左右,占职工总数的85%,其中高级技术职务占40%左右。加大杰出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加强科研、管理、开发三支队伍建设。

三是以增强经济实力为目标,实施产业发展工程。培育所办公司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形成1-2个品牌产品。加大农业部南京设计院建设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牌产品2~3个,发展工程项目3~4个。

四是以建立激励机制为核心,实施管理创新和服务工程。完善和落实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措施,推进所务公开,完善目标责任制,强化科研、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改善基础条件,五年内完成基建投资超亿元。

五是以和谐南机所建设为重点,实施凝聚力工程。开展以创“优良作风,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为主题的机关工作建设。弘扬求真、求是、创新、创业的南机所精神,构建以创新为主导的所区文化。

 

《中国农机化导报》:南京农机化所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提升自身行业影响力?

易中懿:从农机化政策法规、政府投入和市场需求等方面来看,未来我国大宗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林果业等生产对农机化技术装备的需求呈刚性增长,依赖程度也会逐步加深。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很多领域,往往是政府有补贴政策,农民有现实需求,但是无法提供稳定可靠的装备,技术供给相对滞后。作为国家级的农机科研单位,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以科研为本,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打响学术声誉名牌,扬人才聚集之势,走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之路。

“以科研为本”就是加大农机化和农业工程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农机械交叉学科前沿技术的研究,多学科、多专业综合运用技术的研究。“夯实学科建设基础”一是要强化平台建设,二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加人才的建设就是培育科研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打响学术声誉名牌”,一方面求得良好学术声誉的无形效益,另一方面营造我所的学术之势、水平之势、能力之势和地位之势。“扬人才聚集之势”,就是要充分发挥我所人才优势,使之转化为技术优势和成果优势,最终形成实力之势和能力之势。“走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之路”是我所立足之本,只有科技创新,求得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更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满足市场日新月异的不断需求,才能有一席之地,也就是有为才能有位。



http://farm.00-net.com/jx/3/2007-11-12/238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