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沈瀚·终身立志于此

零零社区网友  2007-08-06  互联网

张桃英

编者按:1977年,停止了10年的高考得以恢复,流失在社会上的热血青年看到了一条走进象牙塔的光辉大道。到2007年,中国已经在这条道路走了整整30年。    恢复高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更是许多人命运的分岔口。30年后,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日前活跃在农机圈的几位功勋人物,也曾经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走进考场的莘莘学子。    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阅历和校园故事?他们如何看待今天的高考制度和在校大学生?这是一个闲聊起来轻松、细品起来醇厚的话题……请看系列报道《农机圈里的“新三届”》    关键词 “新三届”:特指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77级、78级、79级大学生,以区别于文革期间66、67、68级“老三届”中学生。

沈瀚的爽直开朗,在农机圈里可以说是出了名的。谈起当年参加高考、走进大学的经历,这位北京市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的掌门人,依然是快人快语。

中学老师进入百分之四

三十年前,当那个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重大决定正式出台时,沈瀚还在新疆的一个小县城里担任中学老师。

当时,国家提倡全面实现机械化,虽然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有些左派激进的口号,但在当时包含了人们对现代化的憧憬,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刚刚从新疆下乡插队回城的沈瀚,更是深深体会到人工作业的辛苦,心想如果能够用机械来代替人力,将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怀着这样的愿望,她报考了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当年高考的平均录取率只有4%,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语文、化学、物理、数学和英语,其中英语不是必考科目,且不计成绩,但是如果考生考了英语,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沈瀚凭着高中时一些零碎的学习记忆,连蒙带猜地把英语考了下来,没想到成绩公布后,英语分数在被录取者当中居然处于上流。开学后,老师为此还专门指派她担任英语科代表。

让沈瀚感到骄傲的是自己的政治和语文成绩。政治高达90多分,高考作文在当地考区被视为优秀范文。她清楚地记得,那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件小事》,沈瀚写的是自己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一桩往事:农村缺水严重,到了春季山洪下来时,大家抢着去蓄水。零下几十度的新疆,知青们跳入冰冷刺骨的雪水里……

“小个子”的峥嵘岁月

大学四年,功课始终紧张。从周一到周六,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此外还有早晚自习,学校要求每一堂课学生都不能缺席。不过沈瀚说:“即使学校不要求,我们也从不缺课。”

当时,部分老师被下放,同学们没有班主任,教材也不齐全。但是大家学习都很自觉、努力。农机专业的学生作为学校里的工科生,学习任务更加繁重,有时候为了一个设计图,趴在图板上就画到半夜。毕业时,沈瀚作为设计小组组长带领团队设计的前悬挂小型收割机,被评为优秀。

沈瀚酷爱运动,在学校里是个体育积极分子,篮球、排球、短跑……样样在行,还多次代表校队与其他学校进行比赛。她笑言:“我是个做事很拼命的人,运动的时候也一样。别人都说,这个小个子还打篮球呢!”

当时的大学生,被公认为真正的社会精英。可是沈瀚感受不到身为精英的优越感。她说中学的时候她还是个挺狂傲的人,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到了大学,反而觉得自己越来越无知。她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深以为然:一个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周外是未知世界;圆的半径越大,圆周就越大,因而就更感到无知。

沈瀚是个酷爱学习的人,她形容自己 “不待扬鞭自奋蹄”。参加工作后,学习始终未曾间断,其中获得过学历证书的就包括:在北京经贸大学学习区域经济管理,在北大研读EMBA,参加北师大和美国普莱斯顿大学举办的DBA博士班。在2005年12月22日普莱斯顿大学中国学术委员会出具的《对沈瀚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上,记者看到如下评语:“沈瀚撰写的论文《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是一篇达到较高学术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

终身立志在农机

沈瀚毕业后被分派到了北京市农机局。经过十多年的人才断层,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极其强烈,因此包括沈瀚在内的10个大学生一起来到北京市农机局报到时,领导简直乐坏了,立即把课题项目交到他们手上。沈瀚感概:“在那个人才断档的时代,给了我许多锻炼机会,我们这批大学生就这样迅速成长起来。”

之后,沈瀚又从北京时农机局调到北京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不是没有机会转行,但是面对诱惑,沈瀚终究坚持了下来。谈及个中缘由,沈瀚淡淡地说:“也许就是周总理的那句话吧:终身立志于此。”其实早在大学期间,沈瀚就得到了一个转到农经系的机会,农经系可以读研究生,那时候研究生稀缺而宝贵,但是沈瀚依旧初衷不改。

三十年过去了,谈到今天的高考,沈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的孩子参加高考,整个社会草木皆兵:工地不许施工,公路上开辟专门车道,家长如临大敌,媒体更是大加炒作…… 社会关爱学生无可厚非,但是应该注意不该过度。当年沈瀚参加高考,新疆和北京存在两小时的时差,北京时间8点开考,新疆在6点就得开始答卷。沈瀚住在乡下,为了节省时间,提前来到位于县城的考场,打地铺过夜,11月的寒冬,就着昏黄的油灯看书复习。难道时代进步以后,学生却只有在零分贝的条件下才能考出好成绩吗?毕业后参加工作了又怎么办?岂不是天气热了就不能干活了,有噪音了就无法工作了吗?学生应该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个人。



http://farm.00-net.com/jx/3/2007-8-6/238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