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以创新精神开启“二次创业”

零零社区网友  2014-05-19  互联网

李耀辉 王建鹏 张桃英

2012年,陕西省农机系统发生严重违纪窝案。在世俗眼光看来,霜打的茄子蔫半年,陕西农机化事业经此沉重一击,怎么也得萎靡个三年五载的。可事实上,仅仅用了两年时间,陕西就走出了阴影,不但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而且走出了一条适合省情、卓有成效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背后蕴涵了哪些创新思维,当中又经历了怎样曲折的心路历程?陕西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何存贵为我们一一揭晓答案。

强化内部管理省局展露新气象

两年前的农机违纪窝案,让陕西省农机局领导班子面临重大调整。一把手由谁担任,更是牵动人心。彼时,从省局到地方,各级农机部门均呈现出士气低迷、人心涣散的局面,外界对陕西农机系统的干部素质不乏微词,全省的农机化工作陷入了内外交困的不利境地。

显然,这是个烫手山芋。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格外慎重,打破了省农机局长历来从全省农业系统干部中产生的惯常做法,转而决定在县委书记中选拔一位继任者。几经挑选,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时任凤翔县县委书记的何存贵。

2012年9月,何存贵正式履新。刚到省局,何存贵感觉空气都是凝固的,队伍涣散,人人自危,士气十分低落。这怎么行!作为陕西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桥头堡,省局必须振作起来!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存贵的三把火烧得格外炽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内抓整顿,外抓协调,下抓督办,远抓谋划。

第一把火,抓内部整顿,鼓舞士气。何存贵挨个找局里同志谈心,消除顾虑,打开心结。筹集资金对办公大楼和机关大院进行整修,给大家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过去单位没有食堂,大家吃饭都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时间长了,容易形成小团体,干部职工普遍有意见,无形中产生很多矛盾,疏远了干群之间的关系。何存贵发现这个问题后,又整合资源把廉政灶给办了起来。廉政灶以家常菜为主,食材集中采购,品质也有保证。在大家吃得放心、开心之余,整个单位的精神面貌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第二把火,抓建章立制,强化管理。有些较早制定的规章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制度建设不给力,内部管理就缺乏抓手。何存贵亲自牵头,组织精干力量,用1个月时间,新修订了《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工作制度》、《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学习制度》、《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会议制度》、《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财务管理制度》等四项制度。一系列制度颁布实施后,干部职工的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逐步得到了强化。

第三把火,抓沟通协调,争取支持。省局出事后,外界对陕西整个农机系统都有了看法,局里开展工作面临很大压力。为了重塑形象,争取支持,何存贵带着整个领导班子多次前往农业部和陕西省委、省政府汇报工作,到各地走访群众,与财政、金融、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强化沟通协作,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事实证明,这些铺路搭桥的工作为陕西省农机化事业重新起航发挥了积极作用。

紧扣核心问题补贴改革出重拳

何存贵深知,新一任领导班子必须汲取教训,决不能重蹈覆辙。为了弄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何存贵组织省局领导带队,分头奔赴6个地市、40多个县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大调研,调研组每到一处,深入农机购置补贴市场、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家中,与负责同志详细交流,征询他们对现行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在陕南、陕北、关中三个片区分头召开了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改革创新工作座谈会,在西安举办了农机购置补贴改革创新专题论证座谈会。历时数月,终于找到了陕西农机购置补贴中存在的3个问题根源:

根源一,制度设计有缺陷。何存贵形象地说,“就是国家给老百姓的钱装错兜兜了。”陕西过去的做法是“差价购机、省级结算、直补企业”,农民只把自己要出的那部分钱一掏,剩下全由政府和企业结账,线条太粗,层级太高,漏洞随之出现,农机部门的管理体系再严密也堵不上。怎样才能把政府的钱真正砸在刀刃上?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根源二,工作经费保障不到位。陕西省一年的补贴资金规模是6个亿,工作量堪称巨大,但却没有一分钱工作经费。农机部门本来就是机关里的弱势部门,财政保障捉襟见肘,部分县级农机部门连正常运转都成问题,工作经费更是无从谈起,少不了要向企业伸手,今天加个油,明天借个车,后天再请人家提供个宾馆做培训,一来二去,农机部门就被企业给绑架了。

根源三,个别干部的素质有待提高。全省农机系统有8000多人,出问题的就那么几个,说明个别同志的党性修养不到家,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

在本地完成调研后,省局领导班子又带队到湖南、江苏等购机补贴工作开展较好的省去学习取经,深入县乡,向现场操作人员询问情况,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详细了解了两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背景、具体操作流程、监督管理办法以及需要完善的环节。

回来后,结合本省实际,认真分析研究,省局拿出了改革创新版的《陕西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这是个大刀阔斧、充满创新精神的方案。与一般方案强调边际效应和增量改革不同,陕西省农机局不搞试点,不摸石头,而是彻底改变过去已实行9年的“差价购机、直补企业”的做法,在全省一次性全面推开“全价购机、县级结算、一卡到户”的补贴工作新机制。

方案上报后,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财政落实了省级专项工作经费350万元,市、县两级分别按照购机补贴资金总额1%的比例落实机补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市、县年度财政预算,支持力度空前。

“全价购机、县级结算、一卡到户”具有几个特点:一是补贴款直补到卡,农民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党的政策优惠,这种实惠不仅看得见,更能摸得着。二是体现市场竞争。农民购机议价能力增强,国家给农民的实惠不会再被虚高的价格侵蚀。三是监督更直接、更具体。市、县、乡、村,四级层层把关,特别是村级公示环节,让群众直接参与监督,大大增加了政策实施的透明度。

多措并举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

2013年,陕西省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8.5%,农机总动力2450万千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内区域间发展差异也很大,关中片区的西安、咸阳等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体水平达7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能达到88%,可是陕南地区的商洛市只有12%。如何提高陕西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这是陕西农机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思考最多的一件事,也是集中精力抓落实抓得最紧迫的一件事。

经过多年发展,陕西省已经形成了一批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但与之配套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尚未建立,缺乏能够在全省同区域复制推广的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针对这一情况,陕西省农机局从2013年开始,计划用3-5年时间,围绕全省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选定10种类型,主抓22个示范点,分别开展了小麦、玉米、水稻(油菜、小麦)、薯类、旱作节水农业、果业、蔬菜、畜牧养殖、茶叶生产加工、食用菌生产加工、烤烟生产初加工等十大农业全程机械化模式创建活动,突出解决农机化发展中的“全面”和“全程”问题。每个示范点投入资金40万元,重点打通薄弱环节、填补空白点,形成能够在全省同区域复制推广的全程机械化模式和标准,引导示范其他地区的发展。目前,全省22个全程机械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模式创建已初具雏形,初步形成了不同产业各具特色的技术工艺路线,为模式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说培育十大农业全程机械化模式是“固强”,那么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机械化则是“扶弱”。陕西是一个丘陵山区面积远大于平原面积的省份,丘陵山区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0%,且地理条件恶劣,作物品种繁杂,老百姓劳动强度非常大,而推广丘陵山区机械化又面临重重阻力。一则思想藩篱难突破,大家都认为丘陵山区经济落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没有做好山地农机化工作的基础和条件。二则经济基础较薄弱,一家一户买农机容易闲置,合作社没效益不赚钱,形成农机化发展的空白点。三则推广力度不到位,老百姓信心不足。多年来农机部门把推广的着力点放在关中地区,忽视了丘陵山地机械化,正所谓“锦上贴花皆所愿,雪中送炭无人为”。四则行路难,农机具进不了地。

为推进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省局拿出了多重举措。适当调整年度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分档办法和补贴额度,加大对丘陵山区适用的机具补贴力度。加强技术指导,深化农机农艺融合,促进丘陵山区机械化加快发展。此外,省局还将组织丘陵山区的能人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在项目政策上更是重点向山区农机合作社倾斜。今年4月23日,陕西省农机局、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2014中国·宝鸡丘陵山区暨高新农业机械演示会,把适合山地作业的最新最优农机具推荐给广大农民群众。

农机服务组织是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是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的生力军。发展陕西省的农机化,必须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着力点,带动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和其他形式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做大做强新型经营主体。2013年,陕西通过实施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奖代补”扶持项目,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200个,全省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超过100亿元。今年,陕西将继续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建立定点联系指导制度,重点扶持一批组织规模大、服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示范社,引导农机作业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推进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面对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浪潮,当一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还在彷徨无措的时候,陕西省农机局已经开始谋划改革后省局的自身能力建设。总的想法是,紧密结合机构改革工作,全面加强农机管理、推广、监理、鉴定、质量监督管理、培训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农机推广能力,积极争取农机推广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在全省择优选取部分市、县级农机推广站,配备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和测试仪器设备,助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迈上新台阶。强化农机监理装备,为全省17个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配置农机监理装备。大力建设农机信息化网络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机化信息网络,构筑全省农机信息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助推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示范,通过实施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示范项目,促使全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到4000人以上,不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加强机关正规化建设,增强系统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突出政风行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意见,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决克服“四风”方面存在问题,完善廉政防控机制建设,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实干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树立行业良好对外形象。

两年过去了,陕西农机化的“二次创业”正在路上。许多难题待解,困难和阻力也确实不少,好在勇气和信心始终伴随左右,更有真抓实干的精神照亮征程。相信在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陕西省会带来我们越来越多的惊喜。

 

人物链接

何存贵1983年参加工作,21岁任副乡长,24岁任乡长,28岁任乡党委书记。1995年,年仅29岁的他奉命支援西藏,担任阿里地区噶尔县常务副县长。1998年,年仅32岁的他援藏归来,接受组织安排担任眉县常务副县长,分管农业。眉县是有名的果业大县,号称十万亩花果山,尤以苹果为最,所产苹果曾经进过人民大会堂。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渭北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苹果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再加上当地海拔较低,地理条件欠佳,眉县的苹果产业优势迅速丧失,甚至连销路都成了问题,老百姓大量砍伐苹果树,惨不忍睹。何存贵正是在眉县农业处于最低谷的时期走马上任的。当时全县共有耕地31万亩,苹果种植占了一半,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经过充分调研,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何存贵提出了“4个5万亩”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适应市场需要,通过老果园高接换头发展高酸苹果5万亩,供果汁厂生产苹果汁;引进种植猕猴桃5万亩;发展草莓5万亩;发展杂果5万亩。无论是思想上、技术还是成本上,农民一时间都接受不了,何存贵就带上县农业局和乡镇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同志,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召开现场会。当时当地农村夏收后爱办古庙会唱大戏,五年下来,何存贵把全县所有乡村的古庙会全部办成了农业科技交流会,老百姓的种植习惯彻底发生了改变。现在眉县的农民通过猕猴桃等果业种植,已经实现了致富梦想,每户年收入十万很正常,几乎一半家庭都有小轿车。

眉县一炮打响,何存贵又先后担任宝鸡市渭河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凤翔县县长、千阳县县委书记、凤翔县县委书记等职务。每次转任,都是一次啃硬骨头的新尝试。十六年下来,在陕西干部系统中留下了“真干事、干真事”的口碑。

在陕西省农机系统因违纪窝案而士气低迷之时,选择何存贵担任陕西省农机局局长,说明陕西省委、省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



http://farm.00-net.com/jx/1/2014-5-19/236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