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雷沃杯2018“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评选候选人事迹连载(一)

网友投稿  2018-10-29  互联网

永晖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陈小云:

几乎全年都在“农忙”

国家级农机合作社经理人,高级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高级农机修理工……这么多称号的拥有者就是广东省开平市永晖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陈小云。作为一名常年奋战在农机领域第一线的“女将”,陈小云带领联合社始终以“发展新农机,服务大农业”为宗旨,坚持农机农艺融合理念,提升种植户生产效益,开展区域性农机推广、新技术示范应用等。

在陈小云的带领下,联合社紧跟农机发展趋势,专注为当地农户供给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整合政府支农政策、社员、销售、生产企业现有资源,互补运营,集中调配。组建多功能全程机械化服务队伍,提供旋耕+机插或机播+植保+收获+烘干+稻秆处理“一条龙服务”,空闲时间转向农机销售、宣传、维修保养、附加农产品加工等服务,服务队员有了持续的工作量。顺延着全程机械社会化生产各环节供给作业服务,几乎全年都在“农忙”。

为破解水稻机械化种植的瓶颈,陈小云创新“水稻精量穴直播示范基地+”模式,与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联合试验推广省时、省工、省成本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和机具,有效推动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发展,进一步促进水稻机械化播种技术应用,提升区域性水稻机械化播种率。2018年,联合社推出直播机18台,带动机主进行水稻精量穴直播服务面积达8000多亩,为农民减本增收115万元。联合社荣获2018年中国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发展贡献奖。

2018年,陈小云带领联合社与广州市健坤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广东省内首家“农业信息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智能农机装备示范基地”,利用联合社的服务能力与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优势互补,探索“互联网+”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带动农户与机手积极加入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在实践中创新需求,验证新设备,以互联网思维和新技术手段,突破管理瓶颈,提升规范化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对本地区社会化服务推广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截至目前,联合社共推广和安装应用农机作业监测终端700多套,组织各类培训活动8场,培训用户共计500多人。配合当地水稻机插作业补贴项目的顺利实施,助力本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广工作的展开。

近两年,陈小云认识到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生产田间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于是率先开创“农用无人机联合实验基地+”模式。2018年与深圳大疆创新合作,成立大疆农用无人机联合实验基地,建成慧飞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中心,并与植保机主、江门天禾农服、江门植保科技、先正达农药生产企业等组成新大植保联盟,联盟成员机主现有53人/台,遍布粤东、粤西各地区。联合社主要为联盟成员供给植保无人机、维修、培训飞手等综合服务,带动飞防组团作业,满足各地农户所需。

同时,联合社为粤西粤东农户提供跨区作业、技术培训、新机具推广等方面合纵联横,抱团开创新出路,进入低耗高效运营模式,更好地抵抗市场经营风险,提升经营效益。

 

众联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王磊:

打造“联合舰队” 助力乡村振兴

河北省深州市众联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理念,找准基层“三农”工作的着力点,打造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展“一条龙”优质机械化服务、实施农田“全程托管”模式,全力保障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助力乡村振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农田保姆”。

合作社理事长王磊是一名共产党员,深知肩上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80后”,生活成长在农村的王磊自幼对各类机械感兴趣,始终怀惴“农机创业梦想”。毕业后,决心发挥自身爱好和优势,开展农机服务,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2012年,王磊牵头建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创立之初,合作社服务项目单一不仅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而且也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2016年,王磊牵头组织深州市世威农机专业合作社、潘家村潘峰农机合作社、东达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深州市众联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率先打造服务功能齐全,专业、绿色、高效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舰队”。

联合社成立后,王磊发现,地块分散、合作社或者个人农业服务单一,农忙时乡亲们的时间多用在四处找农机成为联合社发展的主要矛盾。于是,他牵头整合社会资源,引进先进管理模式,依托收获机械、耕种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播种机等各类机械,为农民群众提供耕、种、管、收、运、销、储“一条龙”全程农机服务。“地头一站,一日即可过‘三夏’或‘三秋’”这一模式深受欢迎。同时,联合社还充分发挥农机优势,实行以地块大小选定不同播种机型,机械植保和飞航植保相结合等模式,并积极推行联合整地机一次性完成深松、旋耕、施肥,大大提高机械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联合社还围绕“节约用水、秸秆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零增长”工作思路,依托自身农业机械优势,着力打造绿色农业,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王磊要求联合社按照技术路线,完善作业模式,引进高端农机装备,充分融合农机农艺,巩固提高了联合耕整地、高速精量播种、节水灌溉、高效植保、联合收获等环节,依托互联网开展适合的精准作业(水、肥、药),把卫星精准定位、作业信息监测、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农机装备上,强化“弱项”补齐“短板”。在实现增收节支基础上,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减轻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增强了农业产业的吸引力。

自己富了不算富,王磊始终没有忘记与他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在今年“三夏”,联合社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加入“精准扶贫”的队伍中来,抽调小麦联合收割机免费为贫困户收割,平均为每个贫困户节省了4076元。同时,他还积极与贫困户沟通,根据贫困户的致贫特点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培训,安排适合的工作岗位,让他们有自己脱贫的能力。目前,联合社已经开启“精准扶贫”绿色通道,力争做到联合社的足迹走到哪个村,哪个村就有他们的扶贫行动。

 

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永高:

拓展经营规模 发挥带动作用

2008年1月,辽宁省大连市“科技致富能手”王永高联合本街道9户农机专业户自发成立了“大连城子坦亿丰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简称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并经过普兰店区工商部门注册。到现在,合作社已有成员54户,固定资产513万元,合作社年作业服务农户数量为2350户。通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从创建初期的单一整地作业,发展到现在可以对玉米、水稻生产的整地、播种(插秧)、收获等环节全程机械化作业。

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收益的原则,形成了“集团”式开展农机化生产,起到了引领生产作用,优势互补作用。为了使合作社更规范、更科学、有组织的运行,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要求,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即建立了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同时制定了7项规章制度,即合作社章程、理事长负责、安全生产制度、机车管理制度、作业标准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办法,明确了职责,强化了合作社自身管理。

合作社始终坚持做到:一是共享需求信息、集中调度活源。社员不用再去闯市场找活干,合作社直接调度农机作业;二是强化安全意识,开展操作技术交流。在管理上,以“安全第一、技术至上”理念,在操作上,对新、老农机手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保证作业质量;三是承担农机化技术示范项目,拓展服务领域。水稻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在水稻生产机械化项目实施上,为做好技术推广工作,每年抓好三个培训,即春闲时节开展软盘育秧技术培训、机械插秧技术培训、机械收割技术培训,通过现场讲解,亲手指导,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目前机械化率达85%。

合作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首先,推行“订单作业”、“托管作业”、“流转作业”三种方式,开展农机服务。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对农机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解决千家万户对不同生产环节作业需求、时间需求和市场竞争需求,采取“订单作业”、“托管作业”、“流转作业”是必须的选择,是调动本社成员有序开展农机化服务的基础。

第二,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机具品种全、团队协作好、规模效率高的优势,利用本地和外地农忙季节的时间差,组织社员开展跨区作业,这不仅提高机具的利用率,而且创造了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2017年水稻收割跨区作业收入20余万元。

第三,创新“农资服务+农机服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成立种子、化肥销售点,服务模式多样化、综合化。2018年合作社实行订单作业4.5万亩,托管作业2500亩,销售种子2万斤,销售化肥100余吨。

 

兴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仕荣:

喀斯特地区的“农机王”

在喀斯特地貌典型的贵州山区,他与农业机械结下40余年的不解之缘,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村寨的农民从反对农机作业到接受农机作业,从单打独斗到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主要完成自家耕地到跨区作业,走过了艰辛道路,他就是贵州普定县兴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仕荣。

今年67岁的袁仕荣,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做起事来一点也不含糊。1972年他所在的生产队借来一台抽水机为生产队的田灌溉,但是抽水机借来后全队没有一个人会用,袁仕荣并没有放弃,他废寝忘食地琢磨,终于把水泵上来了。在生产队的日子里,他通过自学掌握了农机的维修技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机修理师傅。1982年,国家实行土地年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农民分到期盼已久的土地,他也分到了4.5亩土地,但是他并不安于现状。袁仕荣通过县供电局将10千伏供电引入村里承包,并安装了30千瓦的水泵,为村里2000余亩田灌溉,成立了农产品加工房,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加工服务。在那时,他的生活提前进入了小康,成为了八九十年代的“万元户”。

2000年,袁仕荣购入了一台手扶式拖拉机来耕地,当时村里人给了一个形象的称呼叫做“铁牛”。“铁牛”耕地的便利给当时还是人工作业的农户以巨大的惊喜。因此在袁仕荣的影响下,农机具在当地逐渐普及,并带动了农户脱贫致富。为此,在2005年的贵州省农机大户的评选当中,袁仕荣同志就评为了贵州省农机大户。看着和自己一样靠种地却还不富裕的乡亲们,袁仕荣感觉到只有紧紧抱成团,才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2009年初,袁仕荣牵头成立了兴达农机专业合作社。此后专业合作社一边采取耕、种、收、加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一边发展壮大社员团体,吹响了创业的号角。

目前,合作社已经实现了在玉米、水稻、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的机械化生产。这时,袁仕荣又开始打算为当地农民解决谷物干燥储存巨大的难题。合作社经过多方调查论证后,投资12万元建设了安顺地区第一台12.5吨容量的循环式烘干机,结合合作社的服务业务,还专门与厂家联合开发了油菜籽等小颗粒物烘干的功能。袁仕荣从不保留自己的技术,对前来学习请教的农机爱好者都虚心介绍,哪家想买农机具都会来请教一番。成立合作社后,袁仕荣动员农户用农机具入股,形成团队作业,提升服务能力,按各自的产量获取服务对象直接的报酬,带动了村里的80余户农户脱贫致富。   

合作社于2014年与普定县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为合作社提供机械保养维护技术支持,合作社为学校提供实训教学。合作过程中,双方共同研发了多种农机装备:2015年研发的多功能农用拖车,入驻了安顺市蚂蚁众创空间扶持平台,获得了贵州省科技创新一等奖、安顺市科技创新一等奖;2016年,双方再次合作,为普定县化处镇的1500亩莲藕收割设计了新型挖藕机,现已出了第二代,第三代机型;2017年共同研发了农情监测遥感无人机群,亮相2017贵州科技展,受到中科院地球遥感所专家一致好评。

 

延塘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金平:

机械化是最根本的出路

无意之中在报纸上看到“农业的根本之路在于机械化”这句话之后,当时还在重庆新兴宝石有限公司工作的梁金平,脑子里面马上浮现出小时候在田里面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插秧和割稻谷的情景,晒谷场上来不及收而被雨淋湿无奈的辛酸。他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回到家乡,带领他的父老乡亲们改变传统人工耕种的思想,让机械化种植成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手段。于是他不顾老板的挽留和家人的反对辞掉了工作,决定到广东的一家专门从事农业装备研究和生产的公司去学习。在广东科利亚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学习期间,梁金平看到了农业生产与机械化的发展趋势,要改变传统的人工农业耕种模式,机械化是最根本的出路。

一年后,梁金平回到了家乡——广西贵港港北区。2012年7月份在村委的帮助下召集了一些种粮大户和有志青年成立了延塘农机专业合作社,并且在年底建立了贵港市第一家标准化机械化育秧基地。2013年12月份,建立了贵港市首个烘干中心,2014年和南宁田上飞公司合作成立了合作社飞防服务队,合作社由当时的6架无人飞机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16架,年作业量达到18500亩,主要服务范围为贵港市的三区两县市以及周边的城市,作业的对象是水稻、蔬菜、甘蔗、果树。

2017年合作社与广州坤辉贸易有限公司一起推动“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即农户负责耕种,合作社负责收购,企业负责销售。在2017年12月,合作社发动农户种植了1350亩的西兰花和800亩的蔬菜,合作社提供农资和技术,企业负责销售。农户种植的西兰花在收获期间得到了企业提供的准确市场信息,很快就把自己种植的蔬菜通过合作社和企业销售出去,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收入。合作社在合作企业反馈过来的市场信息下,通过社员的商议后不断地改变农户的种植思路,提升种植质量。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提升合作社社员种植的农作物的质量,合作社投资建立了两个300平方的冷藏库。经过了6年多发展壮大,合作社拥有了占地23亩具有办公、育秧、烘干、冷藏、农机中心、农机停车库、农机维修中心、统防统治服务中心、机械化服务超市、农耕文化会展中心于一体的基地。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便开展“订单作业”模式,统一机耕、统一机械化育秧、统一机械化插秧、统一机械化病虫害防治和统一收割、烘干等“六统一”作业服务,以“农户+合作社+企业”的运行模式。目前合作社拥有320个社员,其中核心社员85名,大型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无人飞机等农业机械275台(套)。流转土地1550亩,社员耕种面积5680亩,年作业服务面积15500亩,年经营收入达到350万元。合作社先后被评为“明星农机专业合作社”、“全程机械化先进种植大户”、“贵港市市级示范社”、“自治区示范社”、“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嘉农惠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青:

当好农民的“贴心人”

曾经,刘青是一名国家公职人员,1996年他毅然辞去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在深圳打拼多年后,怀着一颗报效家乡的赤子之心,2006年7月返乡创业。2010年1月由刘青牵头,联合当地5位农机大户筹建江西泰和县嘉农惠农机专业合作社,抱团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固定资产总额达648万元,拥有各类农机具109台(套),农机原值542万元,建有一个年供应机插秧苗10000亩的育秧工厂和一个年稻谷烘干量6000吨的粮食烘干厂,组建了一支拥有10架电池动力回旋翼遥控植保机现代化专业机防队,是一个集农机服务、培训、推广、维修为一体的综合体,年服务农户1200户以上,流转土地面积6016亩。

为当好农民致富的“带头人”,2018年,刘青以吉安市创建“井冈山”牌稻米区域公用品牌项目为契机,召集全县各乡镇种粮大户、粮食经纪人召开“井冈山”牌优质稻米收购启动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为订单农业和优质晚稻收购建言献策,深受与会人员一致好评。同时,为降低广大种植户和社员的经营风险,刘青主动与与银行沟通,由合作社担保贴息,银行为农户发放免息农资贴小额金融贷款,截至目前,已与384户农户签订合作事宜,贴息贷款金额达226.3万元。

农机合作社立足县域内服务市场、拓展外域市场,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水稻机育秧、机耕、机插、机灌、机防、机收、烘干、仓储、加工以及金融担保“九服务一担保”保姆式“全托管”、“半托管”农机专业化服务。在整个工作运行过程中,刘青坚持以社为家,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社里着想,从计划安排、内部管理、组织协调到开展服务做到亲力亲为。

为拓宽服务领域,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融合,合作社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投资300多万元,在禾市、苏溪、马市、冠朝、沙村等产粮大镇建立了10个测土配方肥站,配备智能加工设备,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线下测土、线上设定配比自主下单,产品原料由全国知名厂家提供。今年上半年,该社在全县推广应用配方肥面积1.2万亩,经组织专家实地测产,亩均增产稻谷75公斤,并且每亩还节省化肥投资20多元,仅此一项,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38.5万元。2018年该合作社还先后承担了江西省双季稻全程机械化集成试验示范项目,实施面积6000多亩;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防治融合项目。因此,刘青也成为了当地人心目中推广农机新技术的“热心人”。

从2016年开始,合作社开展精准扶贫工作。3年来,合作社无偿为105户贫困户农机作业495亩,免收服务费3.48万元。如今在泰和县,没有人不知道嘉农惠、不知道刘青,他也成为当地粮农的“贴心人”。

 



http://farm.00-net.com/jx/1/2018-10-29/23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