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机化让黄土地绽放光彩

网友投稿  2018-03-28  互联网

:梁小雨

从1998年到2018年,汪立明从1台收割机,发展到如今的152台(套)各类农机具。20年间,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不但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经营上了规模,过上了幸福生活,也见证了宁夏银川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发展历程。

3月初,在灵武市梧桐树乡沙坝头村,汪立明站在土路上眺望,不远处是自己的三台播种施肥机在耕地里忙活,多种色彩的施肥机在蓝天的映衬下,给黄土地带来了更丰富的色彩,也让汪立明感慨万千。

“我买了乡上第一台收割机”

20年前,汪立明30岁,刚从村上承包了100亩土地种水稻,从此走上了“靠力气种田,靠天吃饭”的种地之路,那时候犁地、播种、施肥,需要10余人在地里连续忙活1个月,每到收获季节,是汪立明最犯愁的时间,因为100亩地的水稻收割起来,实在耗费人力和时间。

“当时刚好有陕西的收割机过来,他们每亩地收45元,还是觉得挺贵的。”但为了节省时间,汪立明还是购买了农机服务,帮助他收割了21亩水稻。当时的作业现场,汪立明至今还记忆犹新,“真是太快了,而且很方便,车子一开过去,后面的水稻就全收割完了。”

收割的画面就这样一直存留在汪立明的脑海中,机械化作业带来的高效和便捷让他震撼不已。一边是十几个人在耕地里辛苦地劳作,一边是1个人开着收割机的快速作业,汪立明很容易就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种地后的第二年,他毅然决然找亲戚朋友借了10万元,从银川市里购买了一台收割机。

“在我们乡上,那可是第一台收割机,当时开回来新鲜着哩,附近村民都来我这儿看!”收割机买回来后,当年汪立明就挣了4万元,加上自己的100亩地赚的3万元,汪立明第一次尝到了农机服务的甜头。

此后汪立明不断投入资金扩大规模,于2008年成立了灵武市同德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拥有152台(套)农机具,从犁地、深松、旋耕,到播种、施肥、插秧、收割,能提供全套机械化服务,每个种地环节,都在被机械改写着历史。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了1.3万亩地,还接到了1.6万亩的农机服务订单,除了宁夏境内的,还会去内蒙古等地作业。”汪立明告诉笔者,2017年合作社实现经营性收入6500万元。

“我要把最先进的农机带到银川”

机械化作业带给汪立明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20年前,汪立明基本上每天都会下地干活儿,一天能完成1亩地的工作量,随着机械化作业的发展,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已不再现,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的他,有了更多时间去洽谈新业务、引进新技术。

他说:“机械化让我们种地变得更容易、更轻松,也更专业化。”如今激光平地仪可以整平土地,便于灌溉,减少土地流失,增加土地的产出率;匀播机使种子分布面积增大,解决播种不匀的问题;施肥机可以将调配好的肥料均匀地播撒,避免过量或者过少的问题;打包机则能做到密封式打包,且造型美观规整……

在汪立明的机库里,有他从国外采购来的青贮玉米收获机。汪立明表示:“未来我还要把更先进的农机带到银川,不仅可以节本增效,还可以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精准化的农机作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在不断购买新机械、提升新技术的同时,汪立明还修了机库、维修车间、培训场、饲草储存配送中心等,总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在作业的同时,也为农户提供机械培训和种植技术指导。

如今在银川,还有很多像汪立明一样的农机服务者,多年来随着农机事业蓬勃发展,催生了一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http://farm.00-net.com/jx/1/2018-3-28/23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