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斯
“我们不仅要忙着把自己1200多亩地经营好,还要帮别人种收各种作物,一年到头真忙得喘不过气来。”新年新气象,广西兴安县崔家乡高泽村全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唐新全刚过完年就忙着安排人力和机器到周边地里种柑橘了。
“种地是门大学问,要根据地形地势还有土地的干湿情况,在不同的时期分别种植不同的作物,把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价值。土地比较湿润的时候,我们春夏就种两季水稻,秋冬种一季油菜;如果土地含水量较低,就种一季水稻、一季甜玉米、一季油菜。”1981年出生的唐新全,性格内向话不多,但一聊起自己的合作社和千亩水稻田,就滔滔不绝。
“我们合作社前两年承接了自治区‘水稻工厂化育秧’项目,通过在厂房建立育种流水线,把水稻搬到家里来育种催芽,然后在大棚里长苗,最后再移栽到地里。这种先进的育种方式,不仅大大提前了播种时间,而且省时省力省钱。原来6个人每天工作8小时,顶多也就种一二十亩地,现在通过流水线作业,每天能种300亩呢。”据唐新全介绍,这种“工厂化”的水稻育秧方式已经在广西大型合作社推广开来。
丰富的种植经验告诉唐新全,单纯靠种地是无法把合作社做大做强的,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扩大经营规模,进行“综合种养”。“今年,我打算新增禾花鱼养殖项目。这种鱼可以吃禾花,也算是绿色生态循环生产吧。现在我们已经在水稻田里开辟了300多亩鱼坑,每年可以养一季,既可以直接卖,也可以加工成各类鱼产品出售。例如鱼干就可以卖到15-20块钱一斤,比单纯种水稻要增收得多。”为了选择合适的地块做水产养殖,唐新全这阵子没少研究琢磨,好不容易费心选出了自己心仪的稻田,“鱼塘必须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不受污染,有良好的排灌条件且田埂坚固的稻田做为养殖载体,‘聚宝盆’可不是那么好找的。”
“随着水稻种植质量和数量的提升,下一步我还计划组建大米加工厂,把优质大米作为农副产品,形成合作社品牌打出去。让社员腰包鼓起来已经不是我们唯一的目标,最重要的还是让大家餐桌上的农产品吃起来更安全、更丰富、更优质。”谈起未来的目标,唐新全目光中透出满满的责任与坚定。
年轻的唐新全经营合作社也不是一帆风顺,“主要还是缺管理人才,现在好多工作都是我一个人干,真的感觉忙不过来。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田块规划等各个方面,我都希望有专业的人才经营管理,但目前就只能从现有社员中选相对认真负责的来做了。”唐新全计划着今年能招几个大学生入社,让合作社能焕然一新。
“再有就是农机手的问题,现在会操作机器又肯吃苦的年轻人实在是太少了!”一提到这个问题,唐新全就眉头紧蹙。“农机手这个职业的确累,一般年轻人都吃不了这个苦,大部分都到城里打工了,剩下年纪大一些的农民,又吃不消这样的劳动强度。我们不仅要种自己的地,每年还要服务周边几千亩田地,收割超过万亩,可以说一年到头‘连轴转’。我也一直在村里寻找有能力的年轻人,想多培养培养他们,把农机手这个问题解决好。”
从2013年成立至今,全社已有社员25人,平均每年每人增收十几万元,大小型拖拉机、插秧机、烘干机等机具70多台(套),且每年都会购置新机器。面对这一系列的成绩,唐新全反而腼腆起来,“这些都不算什么,也没有值得我特别骄傲的地方。我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带领大家卯足干劲,竭尽所能把合作社越做越好,打造规模化的品牌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