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杨灯聪和他的农机合作社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1-18  互联网

王永鸣

近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浙江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至目前,合作社的总数已达到近200家。总结浙江全省农机合作社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下梁村以工商资本投资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化服务模式;二是瑞安市篁社粮友农机合作社为代表,以农民自主联合从事农机化服务模式;三是海盐县“久洋农机合作社”,以农机部门牵头模式。而在2007年8月份成立的台州市椒江惠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却与众不同,它是以杨灯聪个人出资组建,并真正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合作社。

弃商经农路

杨灯聪今年51岁,是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柏树里村人。1985年在经商浪潮的推动下,他搞起了眼镜和鞋帽的销售。在掘得了第一桶金后,杨灯聪选择了在河南省洛阳市落脚,从事服装、皮鞋等的批发和零售。由于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大,他又开办了一家歌舞厅,年收入上百万,成了洛阳市同行业的翘楚,还被选为洛阳市个体协会副会长和洛阳市工商联副秘书长。就在事业蒸蒸日上时,一次回乡探亲,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

2003年春节,杨灯聪携全家回乡探亲,他看见阔别多年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自己的柏树里村,家家盖起了小康楼,全村办起了20多家工艺品厂,产品大多是外销,生意相当红火,全村强劳动力都成了上班族,经济收入可观,生活非常富足。但经济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严重的问题,全村900多亩粮田没人种,全部抛了荒。杨灯聪听母亲说,早些年,自己的田是交给别人种的,还倒贴给他人每亩50元的农业税。在家的时间里杨灯聪想了好多好多,吃不香、睡不稳,心里萌发了一个念头——“别人办工业,我要种粮食”。他将想法和家里一商量,立即遭到了反对。首先是妻子的不理解,说他是放着现成的好生意不去做,却要去干亏本的买卖。紧接着是兄弟姐妹及亲朋好友们的轮番劝说,一致要老杨打消这个念头。但杨灯聪认准了道路决不回头,他耐心细致做妻子的工作。他妻子也知道他的脾气,最后也只好同意他,但提出一个要求:先干一年试一试,但洛阳的事业不能丢,先雇人看着,不行就重操旧业。而老杨认为,要干就彻底地干,不能一心两用,只有釜底抽薪,这样才能死心踏地。春节过后,杨灯聪回到洛阳,将多年创下的产业低价转让,从而走上了弃商经农之路。

无悔农机情

真正要从事农活,刚开始杨灯聪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如果还是象以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劳作,肯定一事无成。为此,他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来过渡,一是为安抚妻子,在当地开办了一家饭店,让她负责经营;二是自己从养猪开始入手逐步进入角色。他的想法非常简单,饭店的剩余饭菜可用来喂猪,而猪的粪便又可作肥料,一举两得。思路确定后,当即就买了30只猪来喂养。

杨灯聪在养猪的同时,对全村的状况开展了调查,摸清了多少户不愿种田的,然后逐户上门做工作,要求承包他们的土地。就这样,在2004年,杨灯聪在一些村民的手中接管了56亩土地开始了种粮的尝试。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老杨抛开了一切事务,一心扑在种粮技术的钻研上,他经常向附近的种粮大户请教,又专门买了一些专业书籍学习,同时还聘请了自己的兄弟杨灯顺来作技术指导,因为杨灯顺是老牌的农科员,农业技术知识非常丰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这56亩土地当年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看着金灿灿的稻谷,老杨的心里比做生意赚到钱还高兴,逢人便说自己下海做生意是一把好手,下田种粮也能成功。第一年的尝试成功,杨灯聪信心大增,种粮的积极性也愈发高涨。2005年,他承包了90亩,2006年是360亩,到今年种植面积已高达816亩,就这样,全村的土地基本上全让他给种上粮食了。

经过几年的拼博,随着土地承包量逐步增多,杨灯聪感到压力愈来愈大了,因为村里没有多少农业机械,遇到农忙季节都要雇请外地的机械来耕作,耕一亩田要80元,有时还因雇不到机而延误了农时。老杨心里一直耿耿于怀,他想要是自己购买这些农机具不但自己用,空闲时还可以开展对外服务,是一举多得的买卖。老杨耐心地将明细帐算给妻子听,反复解释使用农机的好处,并将国家当前的一些支农惠农政策一一向妻子讲解,并表示自己务农的痴心不改,妻子见说不服他,也只好随他去了。

有了妻子的默许,杨灯聪说干就干。但由于对这方面的了解甚少,不知道买怎样的机械划算,老杨心理很没底。为此,他想到了当地的农机管理部门,希望他们能帮他策划拍板。椒江区农机管理总站获悉后非常重视,新上任的站长鲍剑多次到他家了解情况,并为他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购机发展规划。此后,杨灯聪陆续投资60多万元,购置了两台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大小拖拉机3台,各种喷雾器19台,“三久牌”烘干机一台,还建造了粮库和机库。这些先进实用农机具的投入使用,使杨灯聪如虎添翼,不但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还为周边村民服务,机械的作业面积达到1500亩。区农机管理总站还奖给他3台多功能施肥播种器以示表彰。 

杨灯聪一下子增添了那么多的农机具,如何管理调度、保养和使用,对他来说是个棘手的问题,老杨渴望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管理,自己可以从忙碌的事务中抽出身来谋求其他方面的发展。就在这时,椒江区农机管理总站又为他出谋划策了,动员他成立一家农机合作社,长期聘请专门的人员来管理,今后还可以争取到政府的各种惠农政策的补贴,杨灯聪欣然接受了。2007年8月份,在农机管理部门的帮助下,由老杨独立出资的“台州市椒江惠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了。

如何管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对杨灯聪来说是轻车熟路了,他将在经办企业的一套管理办法运用到了这个上面。对合作社实行公司化管理,常年聘请了一名从事40年农业技术的农技师一名,机械师一名,技术操作员4名,3个生产队长,还有会计(兼电脑员)、出纳、文书等,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齐全了,这样合作社的固定人员达到了10人。为了留住人才,老杨每月按时给他们发工资,农忙时,机手每天补助100元,年终视收成再发给奖金,并给每个岗位、每个人制定了工作职责,使各项工作有序地开展,老杨也就省心多了。象老杨的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如此的公司化管理,这在浙江全省还属独创。

农机具的投入,合作社的成立,就在杨灯聪就要大显身手之时,2007年的“罗莎”台风却给了他巨大的打击。先进的农业机械也无用武之地,家人都怨声载道。此时的老杨有苦无处说!但他认准走种粮这条路是对的,利用农业机械可以扭转种粮亏本的状况是明显的,管理得好才能产生比较好的效益,如果没有这次的台风,当年可稳赚20多万。他说:“我选定的这条路一定要走下去,路还要越走越宽,发展农机化,事实证明是对的,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千真万确,比如说这台烘干机这次就派上了大用场,收割来的稻谷没有晒场,天气又不好,烘干机就发挥了作用,否则损失就更大了。对台风的影响,大部分农机具无法使用而造成的损失,我无怨无悔,明年我还要购买更好的。”

谋求大发展

随着事业的扩大和土地承包量的增大,当前的现状已满足不了杨灯聪的愿望了。经多方联系和努力,2008年,老杨的粮食种植面积将达到2000亩,加上提高复种指数,面积会更大。2007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做到冬季不抛荒,实现绿色过冬,他种植了500亩大麦,150亩油菜,这样,他目前的这些农业机械就不够用了。为此,他已向椒江区农机管理总站求援,要求该站再帮助他购买一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两台高速插秧机和10台大型喷雾器。另外,为了田间的运输方便,他决定再购买10台电瓶三轮车,整个费用加起来要50多万元。但杨灯聪一点都不担心。他说,现在政府重视农业生产,专门成立了农信担保公司,以解决种粮大户的资金信贷,只要机械能适用就行了。

杨灯聪告诉记者,他明年开始要对目前的品种进行改良,已向安微省的一家水稻研究所定购了50亩的程氏玉米稻种子,每公斤种子要50元钱,由于量少难以买到。研究所的程旭波所长在老杨的多次软磨硬缠下答应先提供50亩,并派出专人来指导和管理。程氏玉米稻米粒色深微黄,带有玉米的芳香味,米质优良,具有超强的抗寒、抗旱、抗倒伏和抗病虫害能力,每亩产量可高达1800斤。老杨说只要试种成功后大面积推广,效益是难以估算的,种粮致富就不是一句空话。

党的十七大会议,老杨说自己都在关注,尤其是惠农政策这一部分,现在更加坚定,也充满了信心。他说:“十六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从取消农业税到农机具购机补贴,都让农民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今后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自己深受鼓舞。同时也期盼在补贴机具的范围上更大一些,机械化的步伐再快一些。”他认为党和政府真正是在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自己也要有所表示。合作社现有的人员中有4名党员,杨灯聪已向上级党组织提出申请,在农机合作社里成立党支部,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提高战斗力。



http://farm.00-net.com/jx/1/2008-1-18/23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