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机“老兵”的农机情怀 |
|
零零社区网友 2007-10-12 互联网 |
|
宋卓海 1960年,19岁的刘成果考入了地处黑龙江省的东北农学院农机系农机专业。入学的第一年,学校组织农机系的学生到黑龙江垦区的友谊农场麦收实习,驾驶拖拉机翻地并干一些相关的农活。有一天刘成果夜班作业,干了一宿,在天快亮,东方已经泛红的时候,被田野美景陶醉的他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豪情,挥笔写下了四句诗:“手握操纵杆,足蹬脚踏板,驾着东方红,大地我独踩。”后来到了1964年,东北农学院举办歌咏比赛,他又创作了一首名为《我们是农学院的学生》歌曲的歌词,其中几句是“我们是农学院的学生,我们感到无限光荣,为农业献身是我们的志愿......为农业现代化奉献终身。″这首歌就是至今仍在传唱的东北农业大学校歌。2007年9月22日在浙江杭州市召开的“中国农机学会农机化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刘成果同志以一个农机战线“老兵”的身份回忆这段往事时,时间已经过去了40多年。这期间,他在黑龙江省担任过基层领导、省农垦总局领导、省委领导,到北京后又担任过农业部副部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如今66岁的他是全国政协人口、环境和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奶牛协会会长,仍在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奔波操劳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担任农业部副部长期间,刘成果同志曾长期分管农机化工作,是当时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掌门人”,即使后来不再分管农机化工作,他也始终满怀浓郁的“农机情结”,几十年间学习农机、干过农机、管过农机,是农机战线上名副其实的“老兵”。他对今天农机化发展的现状既十分高兴又寄予厚望。他说,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对整个农机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因为事业的发展都是以需求为动力的,如果没有需求,事业就很难发展起来,起码是发展时机不成熟。现在之所以讲农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就是需求旺盛,这是一种市场需求。它首先表现在现代农业需要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是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用现代科技支撑,用现代的农机装备来武装农业。我原来分管农机化工作的时候就讲过:“农业靠科技,科技靠农机”,因为任何一项农艺技术措施要想大面积规范化、标准化地推广实施,都必须以农机为载体,所以农机本身就是农艺技术的固化,农机就是农艺技术的载体,尤其是建设现代农业,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就更离不开农机。同时,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个建设的领域更宽了,对农机的需求也更广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也要求搞机械化,不然的话,没有机械化做保证,到时候劳动力还得回来,不能做到把劳动力从土地上长年地解放出来。现在没有农机,割麦子、割稻子,要花高价雇佣劳动力,成本已经负担不起了,而农机作业,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做到了节本增效。另外,现在建设小康社会要提高生活质量,也包括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像过去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兴理荒秽,戴月禾锄归”式的繁重体力劳动,当今的青年人已经不愿意承受,只有用机械把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刘成果说,现在我从事奶牛协会工作,从奶业发展就可看出,哪个环节都离不开机械,挤奶的环节没有机械,靠手工挤奶,卫生指标普遍不合格;饲喂环节没有TMR,影响奶的产量,还影响奶的营养指标;饲料环节没有青贮机械,同样影响奶的产量和营养指标。但是现在据我掌握的情况,国内从挤奶机械、青饲料收获机械和饲喂机械(即全日粮混合机械),绝大多数是引进的,我们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很少,奶业到目前几乎还是一个拐点,品种主要还是靠引进,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拿出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这就得靠搞农业机械的人们努力了。刘成果老部长也为农机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把了把脉”。他认为,在组织方式、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主要是针对目前承包经营的体制,这个基本经营制度不会改变,但我们可以探讨机械化怎么去与之相适应。现在国家的农机化政策很好,给补贴肯定是好事,但是完全靠国家补助的机械化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发展农机大户、发展农机合作社,这样的形式肯定是富有生命力的。我原来也讲过,农机服务要市场化,就是市场需求什么,我们就上什么,市场需要“康拜因”搞麦收?熏我们就组织南征北战,搞跨区作业。市场需要水稻跨区作业,水稻收获机械就发展起来了。概括讲,农机服务要市场化,服务组织要实体化,服务实体要企业化,企业群体要产业化。对于农机化分会举办的“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他表示相信通过这样的会议,大家共同交流研讨,使农机化事业不断地向广度、向深度发展。不管研究的领域有多宽,范围有多广,题目有多少,总体来说,研究的只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生产力方面的问题,讨论农机科技创新怎么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求;第二要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看看农机的服务组织,它的体制机制怎么运作才能够可持续,才能够适应中国特色的农机化道路。
|
|
http://farm.00-net.com/jx/1/2007-10-12/2348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