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机创富先锋什么样?

零零社区网友  2014-06-09  互联网

:郭子超

导读

在农机合作社快速发展的今天,行业资深专家会从怎样的角度判断农机合作社是否优秀?安徽省农机协会会长郭子超给了我们答案。

作为行业资深专家,郭子超列出了26个调查提纲,围绕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构成,以及土地流转、如何种地、如何分配等问题进行调研。做过记者的他又以细腻、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安徽省全椒县汊河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早就听说全椒县汊河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得不错。合作社里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3台,联合收割机69台,插秧机13台,播种机、开沟机等配套农机具240多台,流转土地13700亩,社员106户,每年农机作业7万亩,去年全社纯收入524万元。这个合作社被当地称为农机创富先锋,2012年先后被省农机局和农业部命名为示范社。

前不久我慕名来这里调查。列出了26个调查提纲,主要围绕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构成、土地是怎么流转的?地是怎么种的?内部是如何分配的等问题进行调研。我们先后与合作社成员及村干部、土地被流转的农户进行了座谈。

带头人喻圣林:创富也创发展

说起合作社,大家都是一脸的兴奋,翘起大拇指,异口同声地称赞理事长喻圣林,说他是名符其实的创富先锋。

介绍合作社,不能不先介绍理事长喻圣林。他坐在我的对面,看上去一脸的憨厚,言谈举止,不失精明,看得出他既能吃苦,又善于谋划。与喻圣林的交谈是从他购买第一台联合收割机开始的。那是1988年,他初中刚毕业,便跟着父母料理家里承包的几十亩农田。有文化的年青人喜欢梦想,他不甘心像先辈那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繁重劳动,梦想着机械化,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那年小麦成熟的时候,村里人都在磨镰,准备收获成熟的麦子。就在这时,江苏省洪泽县的几位农民开着联合收割机来这里跨区机收,每亩30元。当时的汊河村只拥有小型拖拉机,没有大型联合收割机。村里来了收割机,人们争先恐后地请收割机收麦。一望无际黄橙橙的麦浪转眼变成金灿灿的麦粒,从收割机里吐出来,装车运往晒场。

当年繁忙的“三夏”比往年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喻圣林跟着收割机忙前忙后。帮着干,跟着学。人们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一连几天,他看出了门道,一台联合收割机帮别人收割,一天收入上千元,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农业机械成了创富先锋。喻圣林从跨区机收师傅那知道,买一台联合收割机六七万元,既能收麦,又能收稻,既能在本地用,又可以开到外地搞跨区作业,往少里说,一年能挣个头十万。喻圣林感到了强烈的震撼,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下决心要买一台收割机,搞跨区机收。他父亲觉得在理,不惜背债,筹借了六万块钱,父子俩跑到合肥买了一台桂林三号联合收割机。这台收割机成了当地第一台联合收割机,喻圣林成为当地第一个开收割机的人。他回忆说,收割机买回的第一年,收麦用了9天,割稻前后用了两个月,先是帮本村的人收割,后来逐步地跨出村,跨出乡,跨出县,又跨出省。他说,收获季节一到,周围的农民便骑着自行车来他家预约挂号。“三夏”季节最为繁忙,农民称为“抢收抢种”。喻圣林忙的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劳累换来了效益,收割机成了重要的致富工具。一台收割机一年挣了近八万元。全家人为之振奋,第二年又筹款买了两台,哥哥、姐夫,每人一台,农忙时请人帮工。到了2002年他家的收割机发展到13台。跨区机收,兄弟三人领队,走南闯北,哪里有活就到哪里干。作业的半径越来越远,名声越来越大。周围村民看到喻家兄弟购买联合收割机致富,不少人前来咨询请教,也购买收割机参加到跨区机收的行列。特别是喻圣林每年请的帮工,头一年的帮工,第二年准买机子跟着他干。村里的联合收割机每年增加五六台。县农机局长杨立栋说,全县的联合收割机就是这样带动发展起来的。

喻圣林成功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机大户。他的成功并不仅是因为他的快速致富,而是他带动一批人发展农业机械化,一起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喻圣林入了党,被省里命名为农机大户标兵。2012年,还被选为滁州市人大代表。

发展:离不开农机部门的有力支持

再说喻圣林的合作社。

合作社是能人经济。从这个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看,喻圣林显然是个农村能人,也可以称得上新型农民。他们这样评价喻圣林,能人能干又肯干,为人和善,谋事实在。有文化,技术精,善管理,会经营,是个当之无愧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喻圣林说,一个人的成功,光自己能干、肯干不行,还要有高人指点,有贵人相助,有大伙给力。一个好汉三个帮。他说的贵人是县农机局长杨立栋,为他的发展一直提供政策,项目支持。他说的高人是全椒柴油机集团原副总经理谷成勇,为他提供技术、信息支持。是他们成就了他的成功。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是民生的需要,时代的要求。当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当农民种田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人们呼唤专业合作社的成立。

县农机局长杨立栋认为,当时,在农机大户喻圣林的基础上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于是,他找喻圣林交谈,希望他在农机大户的基础上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同行人心有灵犀。喻圣林的心象火一样被点燃。村、镇干部十分支持,出主意,指路子,给政策。村民们更是一呼百应。于是,汊河农机专业合作社便应运而生了。喻圣林被推举为理事长。农户们有钱的出钱,有机的出机,有技术的出技术,各尽其能。大家带着拖拉机、收割机入了社,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发挥了合力的优势,取得了规模效益。全村23个村民组,1100户人家,3500人,70%的劳力外出打工,村里15000亩土地除部分水田种藕由专人承包外,其余的13700亩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土地由合作社种,合作社每年每亩支付给土地流转户510斤籼稻作为分红。

村长高学奉说,合作社几乎种了全村的田,打工的安心在外打工,农户的田按地亩分红,不再操心种地的事。土地流转了,农民间再没有因地界、因用水起矛盾,闹纠纷。大家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村民胡道奇把家里的22亩田流转到合作社,夫妻俩在城里打工,又陪孩子读书,感到安心满足。打工挣了钱,孩子读了书,家里还有粮食,说起这些,露出一脸的幸福。

加入合作社——体面的劳作

喻圣林认为,合作社就是抱团,合作社就是优化组合。合作社的成立,使土地、劳力、机械等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既避免了农民家家户户购买农机,又解决了无机户和无劳力户种田的困难,同时使农机充分发挥了作用。这显然是农机化发展的方向。合作社使农民由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变为统一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的合作比其他形式更加稳固,两者的行为目标高度一致,生产经营上的相互配合与协作趋向自觉,利益调节不再是单纯的赋予。股权分红成为最主要的利益调节器。

2012年,东北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阴雨天气,对水稻收割造成极大影响。汊河农机合作社根据省农机局提供的信息和要求,迅速组织97台联合收割机日夜兼程,浩浩荡荡开进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参加跨区作业。从规模上、数量上、路程上前所未有。他们歇人不歇机,一连干了22天,作业面积达25万亩,每台机子纯收入8.5万元以上。我们和社员们交谈时,他们说,入社前,单打独斗,无论如何都不会有这样的收入。合作社的这次行动,使大家认识到合作社的力量,感觉到了自己的体面和尊严。他们说,人拉犁,肩扛锄,祖祖辈辈面对黄土背朝天算不上体面。责任制后,用上了小牛小驴小板车也算不上现代农业,现在开着机器生产粮食和工人在工厂做工没有什么区别,合作社与城里人开的公司没什么两样。大家认为成立合作社,土地流转,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农民从粮食地里解放出来,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种田的收入,赶上在外打工的收入,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大家算收入账。社员们说,自从入了社,农机的效益得到最大发挥,收入年年增加,出钱的按股分红,出机械的按实际作业量分红,土地流转户按地亩分红,公平合理,谁也没意见。2013年,每个社员收入平均增加了2.7万元。由于土地统一耕种,统一施肥、植保,每亩节约成本300多元,每亩增产20多公斤。他们说合作是一种合力,合作是一种财富。社员胡开龙讲了他自己的收入情况,他是带着两台拖拉机和一台收割机入社的,承包的26亩流转到合作社统一耕种,去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比入社前净增4万多元。

合作社的生命在于共赢。利益分配往往成为合作社的生命线,分配稍有不公,就有可能抽股走人,或另起炉灶。特别是当合作社产生最大效益的时候,公平、公开、公正必须处处体现,这样合作社才会充满希望。汊河农机合作社实行的是生产统一安排,作业单机核算。多干多得,众人心服口服。

提到那么多机械的维修和保养。喻圣林说,合作社专门派三名技术好的机手,免费为大家维护机子,合作社每天给技工发150元工资。

说起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喻圣林胸有成竹,滔滔不绝。他介绍说,2010合作社承担了农业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通过对比试验,每亩增产20公斤,2011年就被省里确定为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去年在县农机局和农委的协调下,他们投资80万元建成了2条育秧流水线的育秧工厂,今年准备投资550万元,购买8台大吨位的粮食干燥机械。他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结构要调整,范围要拓展,技术要升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创富。

 



http://farm.00-net.com/jx/1/2014-6-9/234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