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典型经营模式助推合作社发展

网友投稿  2014-02-27  互联网

:李佰福

现在以一家一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制约机械化发展、现代科技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需要我们对生产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为此,我们把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创新生产经营方式作为推进规模经营的重点。

目前,吉林省榆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826家,总资产近25亿元,准家庭农场2172家,土地流转面积达231.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9%,带动农民近20万户。我们总结完善了以下七种典型经营模式在全省交流推广:

(一)土地托管联户经营。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2012年土地托管面积8420亩,他们利用农机合作社自身的机械优势,种地前与农户签订土地托管协议,秋天收获后扣除正常生产费用,按当时粮食市场价格,取同等地块上中等产量跟农户算账,实行现金结算。这种流转方式不拿地租钱,土地流转成本低,合作社压力小,具有普遍推广意义,合作社托管土地后实行规模经营,既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每亩土地农户分红800多元,与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比收入增加200多元,农民与合作社实现双赢。现在这种经营模式全市有220多家,托管农户4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14.8%,经营土地75万亩以上,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2.7%,占规模经营总面积的37%以上。

(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2013年,吉林省粮食资产管理公司委托其子公司吉林省粮油储运公司同榆树市6家农民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协议主要内容为企业提供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方案以及负责秋收后的玉米销售、结算;合作社提供土地和配套农业机械及人员并负责全程生产、管理。分配原则为农户拿走保底收入后所剩利润企业、合作社、农户按4∶4∶2分配。双方合作涉及五个乡镇,二十多个村屯,土地面积7500亩。从春耕生产开始,企业派出一支由农业专家带队的技术专业团队18人,分别进驻到各个合作社,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农业生产进行全程技术指导服务,所有农业生产环节全部实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操作。这种合作方式发挥了企业优势,整个生产经营环节科技含量高,管理规范,提升了合作社生产水平,对当地农民影响很大,现在就有一些人纷纷与合作社联系,商谈明年与合作社流转土地事宜。

(三)合作社统一经营。五棵树镇合发村农机合作社,把本村土地以当地市场最高价整合一起,实施规模经营。从2009年开始,大多数农民自愿将土地交由村农机合作社统一耕种。现在全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750亩。目前榆树市有此类合作社556家,流转土地的农户48000多户,流转土地面积60万亩。

(四)龙头企业直接经营。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农民土地建设生产原料基地,并利用企业资金、科技等优势,发展规模生产。2012年陆路雪公司在城郊、环城、恩育、刘家四个乡(镇、街)以每公顷6000—7000元的价格,租种农民土地7800亩种植粘玉米,既解决了企业自身的原料需求,又发挥了合作社的优势。2013年平安种业和鑫家福种植专业合作社联手,通过托管、租赁流转农民土地9800亩。全市这种经营模式有5家,流转土地的农户2600户,流转土地面积4.4万亩。

(五)种粮大户经营。种粮大户通过与农民或村集体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从事规模种植。全市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共2万多户,占总农户的7.4%;流转土地面积3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4%。

(六)家庭农场经营。经营耕地面积20.9万亩,其中100至500亩的1943家,500至1000亩的109家,1000亩以上的7家。全年家庭农场经营收入4.4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295家,10万至50万元的1747家,50万元以上的130家。土桥镇古井村5组吴春林种675亩玉米,养殖肉鸡一批出栏2.4万只,48天出栏,年效益55万元,常年雇工6人。

七)让乡镇“两站”动起来,在科技推广上求突破。2013年为进一步发挥基层“两站”(农业站、农机站)的职能作用,市财政为乡镇“两站”每个站解决工作经费2万元,全市乡镇共投入经费112万元。同时,市财政还对乡镇“两站”投入360万元进行全面武装,为每个乡镇“两站”匹配一台554拖拉机、一台康达免耕播种机、一台深松追肥机,并把乡镇农业站、农机站整合到一起,每个乡镇落实试验示范田150亩以上,高产攻关田750亩以上,全市乡镇“两站”共托管代耕土地26100亩。在这个基础上以农业站、农机站为主体成立农机专业种植合作社,市农业中心和农机总站成立联合社。农村乡镇“两站”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有事干、有作为、有效益,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短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目前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归纳起来有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供求信息渠道不畅,时常出现土地“要转的转不出,要租的租不到”现象;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大多数农民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土地流转存在后顾之忧;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又使不少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增强。

二是农民对土地情有独终。有一部分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对土地眷恋很深,虽然已经在外面务工、经商,但宁愿自己粗放经营,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导致个别地方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三是规模连片经营难。一个农户承包的土地多则7—8块,少则3—4块,这其中如果有一户不愿意流转,就导致了流转土地不集中成片,难以形成规模,机械效率低。

四是发展资金不足。新型经营主体大部分都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取得的效益大部分都购置了机械,添置厂房,往往是有租地的钱,缺少发展生产的钱。由于受农村土地及其附着物不能担保和抵押贷款等政策限制,现有资产不能变成资金,制约着规模经营的市场化进程。

五是扶持政策仍有缺位。由于政策没有明确的导向,再加之公益性服务跟不上,部分规模经营户资金、技术、人才、设备、信息等条件欠缺。

六是发展理念保守,管理方式落后。一个合作社也相当于一个小微企业,可是现在很多合作社还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式阶段,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发展理念也不先进。

现代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已经展现在眼前,我们将按照国家和省市的要求,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灵魂,把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作为发展的载体,把推进农业加快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目标,为开创农业改革与建设新局面,打造“天下第一粮仓”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榆树市农机监理站)

 



http://farm.00-net.com/jx/1/2014-2-27/23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