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雷沃杯2012“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评选候选人事迹连载(三)

零零社区网友  2012-11-20  互联网

江苏省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海斌:

延长产业链条 提升合作社经济社会效益

江苏省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海斌1994年部队复员后承包过工程,在村里当过民兵营长、治保主任、村会计等,可他总觉得这些工作不是他的兴趣所在。2000年,他开始购置农业机械承包土地,走上了机械化种田的道路,他认为这是条“有意思”的路。

2006年他联合农机户注册成立了“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走上了合作共赢的致富路。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开展综合作业服务,承接土地流转,延伸产业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评为江苏省五星级农机合作社和省级农机化培训基地。目前,合作社入社成员114人,拥有各种农机269台套,不仅有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还有高性能喷雾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和精米生产线设备。2011年,合作社共与4668户农户签订了作业服务合同,服务面积达1.15万亩,涉及两个镇的10个行政村。

为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自2008年起,海斌合作社由主要开展机插秧服务,转向为农户提供综合作业服务。合作社提供的作业服务范围从耕翻、整地,扩大到育秧、插秧、植保、机收、烘干、加工等粮食生产全过程。在管理方面,王海斌坚持制度管理,对外,合作社与周边农户签订好全年作业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对内,合作社坚持“六统一”管理,即统一收费标准和核算、统一作业质量验收、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调度机具和作业指挥、统一机具保养和停放。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合作社主动与苏北地区跨区作业合作社协调,引进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为农户提供收割服务,既解决了农户机收需要,又为外来农机提供作业平台。

由于受季节影响,加之市场竞争激烈,合作社仅通过作业服务获得的效益是有限的。近年来,合作社在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合作社产品品牌、扩大销售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一是把住米质源头,合作社与省农科院、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合作,为服务农户提供优质水稻品种,定向收购面积从最初1200亩到今年6100亩,有效保证了稻米源头质量;二是注册产品商标,合作社向国家商标总局成功注册了“满屋香”“溧湖”商标品牌;三是建设生产线,理事会研究决定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一条年加工精米1.5万吨的流水线,自动化控制,真空包装,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四是扩大销售渠道,合作社设立“满屋香”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在溧阳市销售点出售中高档软米,年销量在2000多吨。同时合作社还与浙江等省成品大米批发商合作,代销大米,年销售量1.3万多吨;五是实现合作共赢,合作社为订单种植大米的农户以每百斤高于市场价10元收购,每亩可为农户增效110元以上,合作社累计为农户增收67万元。合作社加工出售大米,每年销售量在1.5万多吨,销售额近7000万元,利润近200万元,真正实现了农户与合作社共赢。

合作社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为合作社提供稳定的经济收入。今年合作社通过采取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共流转土地8620亩,为合作社统一规模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合作社还投入资金对流转土地进行整理,小田变大田,多边田变四方田,机械作业效率比以前提高25%,亩均效益比农户自种自管提高20%。

合作社在抓好作业服务的同时,还积极承担了农机试验示范推广、人才培训、安全生产管理等公共服务工作,促进了农机化工作的落实。今后,合作社将不断努力,勇于创新,优质服务,努力做大做强,为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陕西省富平县富秦星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景西:

专业合作共致富 多措并举谋发展

富平县富秦星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1月,在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现已成为集农业机械引进推广及配件维修、农机作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农田作业一条龙服务的综合型合作社。合作社现拥有固定资产896万元,大中型农机具65台(套),入社人员275人,辐射带动农民2000余户,年经营收入突破600万元。合作社成立以来,已累计完成机收15万亩、机耕机播13万亩、深松作业3万亩,合作社社员收入比入社前提高20%-30%。取得今天的成就,与理事长宋景西脚踏实地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本人和合作社也因此获得一系列殊荣,合作社201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2008—2011年连续四年被县农机局评为“先进农机专业合作社”;2010年被渭南市确定为“重点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宋景西本人连续五年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10月当选为中共富平县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2001年宋景西自己购买了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联系了周边乡镇的农机手,积极响应县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的跨区作业,以其较强的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被拥护为该作业组组长。到2006年该作业组已拥有大中型农机具50多台,转场涉及到铜川、陕北、四川等地区,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提高跨区作业效率。通过积累,他的农机具已升级为3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从提供作业信息延伸到农机维修和配件供应。

2008年以跨区作业组为基础,他动员周边地区的农机手以及种粮大户,允许社员以资金、机械、劳务等形式入股加入的方式成立了富秦星农机专业合作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维修、培训业务,收集并发布农机作业信息,专业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涉农业务。

2010年初经全体社员表决通过,在齐村镇征地25亩,投资500万元,进行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办公室、维修部、培训部、土地流转中心等总面积600平方米,机具库棚2000平方米。2011年投资260万元新建4000立方米果蔬保鲜库一座。

宋景西在管理上坚持“五统一”的农机作业管理模式,即统一订单作业、统一协调农机具、统一质量标准和收费标准、统一后勤保障、统一处理作业纠纷。强化安全作业规范,农机具台账详实,定期公示收入及支出费用,盈余按比例进行分配,自觉接受监督。按时召开理事会议,组织实施年度生产计划,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谋求共同致富,切实保障社员对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在实际工作中,合作社开展三种模式的经营方式。一是开展土地流转连片经营,合作社实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进行规模化种植,目前已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700亩;二是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联姻”相关公司利用合作社平台,已初步建成2万亩强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三是“订单作业”,合作社在周边订单作业区实行代耕代种,农资统购统供,提供全方位的种植服务,目前有8个村2.5万亩已达成订单协议。

合作社建立专职化运营团队,每月定期开展农业知识培训、惠民政策宣传、农机安全操作培训。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装备,主动承担县农机局的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深松和玉米机收示范建设。通过计算机网络、服务电话和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及时向农机合作社及广大农民发布农机政策、技术要点和市场需求等信息。2010年3月成立富秦星农机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宋景西任党支部书记。

 

山东省高密市宏基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庆伟:

让社员农闲农忙皆有钱赚

王庆伟,现年46岁,大专文化,汽车修理高级技师,现任高密市宏基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9年,王庆伟积极响应国家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号召,本着取之社会、奉献社会的人生宗旨,成立了高密市宏基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来,致力于打造农机专业合作社中的标杆,带动全市建起51个农机服务合作社和农机服务组织,先后被国家农业部、省农机局(办)授予“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全省明星农机合作社”“五星级农机维修网点”。

合作社于2009年4月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共有社员367人(其中核心社员80人)。合作社成立以来,共投入资金500万元,建设产品展示和办公大厅、配件仓库,机具安居工程库、粮食仓储库等,拥有70马力以上拖拉机126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55台,其他配套机具156台;并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组建了多媒体教室,完善了办公设施。合作社先后建立健全了合作社章程,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社务公开制度、议事决策记录制度等内部规章制度。

2012年,王庆伟组织社员外出跨区作业,收入达178万元;农闲时组织社员在当地企业调试安装农机具;不定期免费举办农机技术培训班,并先后培训合作社从业人员1500人次等。在农机服务过程中,王庆伟坚持采取“订单作业”形式,大力推行代耕、代种、代收等服务,每亩农作物可节约生产成本15元,总计可节约生产成本7.6万元。同时,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构建了服务范围覆盖高密县各镇的“维修服务网络”,在各镇街设立了13处固定的维修联系网点,采取小分队分工包片包干的形式搞维修服务,全年共维修机械1300多台。另外,合作社还搞起二手农机具买卖中介服务,连续三年来,通过合作社介绍交易的各种农用机具达216台。

为了使合作社较快地发展,王庆伟带领合作社进行土地规模经营。从2010年开始,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建起高标准的示范基地,运用新技术、新装备进行小麦良种和甜玉米的轮作种植。截至目前,合作社先后依法流转土地3300多亩,2012年小麦良种产量达到2000吨,甜玉米2100吨,销售收入841.6万元,带动周边2000余户农民致富。

同时,合作社还积极承接新技术示范项目,2009年借全市大力推广大棚卷帘机的机会,承办了两次大棚卷帘机现场演示会,向大棚种植户推介大棚卷帘机210台;2011年,承接了“保护性耕作建设示范县”项目,在全市共组织实施小麦免耕播种1.8万亩,其中在项目区实施3150亩,深受广大机手和农民群众欢迎。

 

吉林省农安县众一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林清远:

要富大家一起富

林清远是吉林省农安县合隆镇副镇长、陈家店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众一农机合作社理事长。2007年,他带领村民以集资入股的形式成立了众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几年来,紧紧依靠国家惠农政策带动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现有玉米收割机26台,大型拖拉机28台,各种型号的配套农机具58台套。合作社有核心成员89人,社员人数达到316人。2011年,投资550余万元新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全省规模最大的机具场库棚,现在固定资产总值已达1300多万元,可实现2000公顷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

在林清远的带领下,合作社成立以后,以保障农民土地收益权,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基本原则,着力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按照“流转自由,退社自愿”的原则,对村里301公顷土地进行有序流转,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措施,积极推广高效耕种方式,全力打造精准农业,主要实施了“四化六统一”。“四化”即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六统一”即统一选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统一收割、统一销售。2011年合作社所流转的土地产粮达750万斤,创产值750万元,利润达90万元。为鼓励村民入社,参加流转土地村民的医疗保险、房屋财产保险等均由合作社代缴,每年合作社代缴费用达16万多元。2011年,农机合作社机收玉米2200多公顷,深翻深松土地作业面积800多公顷,播种面积500多公顷,创产值850万元,利润达220万元,作业范围辐射农安县及周边地区。

农机合作社的成立,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其他产业的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一是以“合作社+菜农”的模式,多年来菜农一直种植应季性蔬菜,零散式销往长春地区,利润小,风险大,因此,林清远在成立农安县众一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后,引导农户入社,种植反季节蔬菜,目前合作社已建成标准化日光温室100栋,主要种植平菇、香菇、北虫草、草莓、君子兰花等,固定资产达1400多万元,年产值达400万元,年利润80多万元;二是以“合作社+入股”的模式,依托农安县畜禽养殖大县的优势,以村民入股的形式成立了农安县众一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占地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把养殖资源整合,减小市场风险。2011年合作社生猪存栏量达5500头,出栏量达1.5万头,利润可到150万元。

7年前,陈家店村是一个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的村子,村民都被春种、秋收束缚在家里,外出打工只有农闲的几个月,务农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参加土地流转后,村民每年每公顷土地可获得流转费1.2万元,不再被土地束缚,可以在村里的企业或外出打工,普通工人每年打工可赚2-3万元,技术工人则可赚的更多,2011年,该村的人均收入达到9600元,是2005年的4.8倍。

 

云南省富源县朝阳农业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雷军:

农机铺就致富路

近年来党的惠农政策激发了大批农机能手的生产积极性,农机大户迅速增长,雷军就是一位规模、规范化农机大户,

他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甘为农机事业奉献,给周围的农民树立了榜样,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多年以来,雷军在营上镇大栗村、迤茂村、金山村承包土地,种植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随着耕种的田地慢慢增加,所需的农机具越来越多。为了发展壮大农机作业队伍,带领乡邻增收致富,2005年他筹建了富源县朝阳农业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跨上了新的征程,农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从2005年以来,他从事农机田间作业,累计完成耕整地作业35万亩,每年为农民节省耕地、理墒等费用2600万元左右。合作社的农机服务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夯实了基础。同时,每年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00人,赢得了全县人民的好评。截至目前,合作社拥有核心成员数68人,社员人数258人,拥有固定资产25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农民通过自筹资金、国家补助,先后购进一大批耕地机,探索出了适合当地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助农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他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将服务所得利润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集新机具推广、机械化作业、农机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民合作组织。合作社成立以来,他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各项政策要求,及时制定了合作社规章制度,成立了组织机构,明确领导成员工作职责及会员的权力和义务,并大力推广《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合同》,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让合作社提高市场竞争力,他带领社员积极联系,共与贵州红果、安顺5个跨区作业点建立长期联系,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形式,把机收行情、作业信息传递给合作社成员,大大提高了合作社服务效率。同时,他组织成立了农机维修服务队,不仅方便了农机户,也给合作社带来一定经济收入。

多年来,雷军忘我的工作得到了肯定,2007年11月获“云南省第二届拔尖农村乡土人才”光荣称号;2008被国家四部委表彰为“全国农村优秀人才”荣誉称号等;2012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种粮大户”。同时他的合作社在2007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联系点。

 

甘肃省玉门市铁麦客联合收割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国英:

带出铁麦客 闯出致富路

宋国英是玉门市铁麦客联合收割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多年来,凭借他对农机的满腔热情、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敢闯敢干的拼搏精神,玉门市联合收割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收割服务也由甘肃市场走向全国市场。

今天,不仅宋国英成为推动全乡乃至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致富带头人,玉门市联合收割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连续四次被国家农业部评为“跨区机收先进集体”,被财政部、中国科协授予“2008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多项荣誉称号。他本人被玉门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当选为2011年酒泉市第三次党代会代表。

前些年,宋国英全家4口人,2个劳力,耕地13亩。由于地少、家庭收入微薄,年收入只能养家糊口,生活水平相对较差。为摆脱家庭的贫困,2003年,他在乡、村两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多方筹资5万元,购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在全乡及周边乡镇收割小麦,当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收入,走上了靠收割机增收致富的路子。2004年,他和几位收割机手联合跨省区作业,一年下来仅他个人纯收入就达6万元。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每年主动带领大家到四川、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省进行跨区作业,使大家都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随着农机作业服务的日渐红火,越来越多的农机手加入了农机服务队伍中。可是随之出现的问题也多了起来。为了便于管理,统一作业,他积极与玉门市农机部门协商,于2008年9月成立了玉门市铁麦客联合收割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使合作社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宋国英东奔西走,积极请教农机部门专业人员,广泛征求收割机手的意见、建议,建立完善了《玉门市铁麦客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社员管理制度》等10项管理制度,确保了合作社各环节安全有效地运行。目前,合作社有成员120名,吸纳股金70万元,合作社拥有联合收割机298台,2010年合作社在农机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承担了一些重要项目的机械作业任务。

机具数量增多,仅在本市发展,已不能满足众多机手的需求,几年来合作社协调组织242台540人跨区作业,出征四川的西昌、成都、广汉,河南洛阳及陕西、山西等8省43县市,收割面积达69万亩,收入达907.6万元,获利477.9万元。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为社会增效,为机手增收,为全市农民人均年创纯收入65元。跨区作业单车年收入3万元以上,人均年劳务收入1.2万元。

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的宋国英,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模范作用,彰显出党员本色。

在跨省区作业时,宋国英以一名没有经济报酬的理事长身份为外出的玉门“铁麦客”热情服务。2004年,在河南洛阳农村收割时,一处农田着火,借着风势烈火越烧越旺,此情此景,当地百姓和村支书束手无策。在这时,宋国英带领6台机车冒着生命财产危险下地,及时收割并切断了火源,保护了上千亩即将收割的小麦的安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玉门市铁麦客联合收割机合作社机手在理事长宋国英的引领下,共有38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赴四川省7县市重灾区进行跨区抢收小麦7000余亩;宋国英号召党员机手积极参与当地的救灾活动,为灾区人民献上一份爱心,并每年为本乡村贫困户义务收割小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心系灾区”的动人乐章,展示了新时代玉门“铁人家乡铁麦客,冲出甘肃走全国”的崭新精神风貌。

 



http://farm.00-net.com/jx/1/2012-11-20/234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