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雷沃杯2012“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评选候选人事迹连载(四)

网友投稿  2012-11-20  互联网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久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孙连久:

新时代的有为农民

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提起孙连久,很多人都说他搞大棚育秧挣了大钱。孙连久于2010年4月在唐山市注册了曹妃甸区久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过2年半的辛苦经营和不懈的拼搏,使他完成了由普通种稻农工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致富能手、科技领头羊的跨越,2012年被评为唐山市劳动模范。目前,该合作社拥有300亩水稻工厂化育秧规模,2800亩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拥有大中型农机具50多台(套),有核心社员60名,一般社员210名,拥有固定资产650万元,年服务农户2000多户,经营纯收入520万元。

孙连久是河北省唐海县八农场小戟门村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种地是他的职业和家庭收入来源,一直梦想着依靠勤劳种地实现发家致富。“现在虽说不愁吃穿,但人活着更要有个奔头”,正是这句朴实的话语,让他一直坚守着种粮致富这条道路,激励着他一次又一次地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如今的孙连久,又因第一个在唐海县尝试水稻大棚工厂化育秧,彻底解决了唐海水稻机插秧配套育秧不衔接的问题,成为了唐海农业战线上的知名人物。

2008年,在稻谷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他毅然通过跨场镇招标,承包下1000多亩稻田,签了30年的承包合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他先后投资购买了拖拉机、旋耕机、水稻高速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17台(套),在生产管理上采取统一育秧、插秧和水肥管理,使用低毒、高效农药进行病虫草害防治,当年获得了每亩630公斤的好收成。

“要降低种植风险,就必须抱成团发展”。2010年春,在唐海县农牧局的支持下,他回家乡八农场小戟门村,以自己的1000亩耕地及150亩大棚育秧基地为基础,联络本村周围的农机户,以土地入股、农机具入股或劳力入股,成立了“唐海县久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唐海县现更名为“曹妃甸区”),建立了首个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基地,采取了“大棚工厂化育秧加机械插秧”的生产模式,当年春季就培育出了1.6万亩大田所需秧苗。2011年,孙连久再次增加投资,把自己的育秧大棚扩大到了297亩,建立了2个育秧基地。2011、2012年分别完成水稻工厂化育秧订单4万亩和5.7万亩,订单育秧和机插秧服务年获利280万元。

为了提高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在孙连久的倡导下,合作社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引导入社农户,种植优新品种,先后引进种植越光一号(日本)、津原E28(天津)、稻花香二号(黑龙江)优质米品种和盐丰47等高产品种,2011年仅订单种植越光一号品种规模就达1000亩,每公斤大米卖到了40多元;二是注册“金丰收”大米商标,打造合作社自有品牌;三是购置大中型机械,充实机械化能力。

在孙连久的久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下,曹妃甸区水稻生产步入了机械化种植、规模化作业、专业化服务的良性发展轨道,2012年该区完成水稻工厂化育秧838亩,机械化插秧率83.3%,机收率96.4%,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94%,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天合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明:

立志创业促发展 耕耘大地展宏图

姜明,1991年7月毕业于宁夏区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化管理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2009年8月,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平罗县实际的农机化全方位、多层次、规模化的经营新路子,他毅然离开宁夏回族自治区开罗县农机化中心推广站站长的岗位,联合本县农机具齐全、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机大户成立了平罗县天合农机专业合作社,使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干部变成了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这几年在他精心管理和经营下,合作社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正朝着健康有序、规范高效的方向大步迈进。

2010年,合作社在自治区农机局指导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有序运行,显示了旺盛的活力。合作社成立以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项目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下,先后购置了打捆机、稻麦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冬小麦播种机械、水稻插秧机、蔬菜移栽机等农业机械,建设工厂化育秧大棚20座,社员从建社初期的15人发展到271人,各类农机具的拥有量达到135台(套),固定资产达520多万元,年作业面积从5万亩发展到10万亩,服务能力从单一的耕种作业发展到能提供集收获、耕种、植保、土地深松、秸秆回收、水稻育插秧等一条龙作业的多功能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来未发生农机安全事故,2010-2011年连续两年被农牧厅农机局评为先进农机服务组织。

合作社能够稳步发展、持续运行、实现盈利与服务,得益于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理事长负总责,每位股东分工负责的方式,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一是农业机械实行六统一管理办法,即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作业、统一收费、统一供油、统一核算。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与每位股东签订生产目标责任书,提高股东的责任意识,提高单机作业量和生产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建立民主理财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由专人担任会计、出纳职务。并与县农机安全监理站、合作社的农机驾驶人员分别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确保机具安全作业。四是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定期召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商议运营的重大事宜。五是财务公开,定期向董事和股东公开财务收支情况,接受董事和股东的监督。

合作社以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水稻机械化示范园区等农机化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开拓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合作社的业务范围由小麦、玉米的耕、种、收向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等领域拓宽,使合作社的作业订单逐年增加,经济收益明显,2012年完成各类农业机械作业12.429万亩,实现经济收入399万元,同时为社员增收69.5万元,推动了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在姜明的带领下,合作社每年都邀请区县技术人员对合作社成员和驾驶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0场次,培训人员达465人次。

与此同时,合作社还积极建立规模化经营的示范基地,通过流转土地的形式建立千亩以上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使玉米从种到收全部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种植、机械化作业;采取“资金+技术”的形式与育秧大户联合建立机械化育秧示范点,做到了统一品种、统一浸种育秧、统一插秧。

 

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胜利农场好山河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自强:

制定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 适应农场需求

王自强是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胜利好山河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1997年毕业于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业务水平过硬,于2009年2月由基层管理区主任调任农场农机科科长。2011年获得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0年3月王自强经过与农场的沟通,联合45名农场职工注册资金4227万元,成立了好山河农机专业合作社,他被推选为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为使农机合作社能正常运转,尽快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他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农场的实际情况最终制定了一套适应于农场需求的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

在他的沟通和协调下,合作社依托农场的资源优势,积极为农场的旱田提供代耕服务,推进农场制定的“五统两分一单独”政策,即统一地号设计、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植保、统一大机械作业,分管、分收、单独核算。机车实行作业验收单审核制度,对作业标准进行量化,由作业单位严格审核作业质量并反馈到合作社,合作社依据作业验收单对作业合格后的机车负责结算作业费。

王自强常说的一句话是,花最少的钱干最好的活。为了保证作业质量的高标准和高效率,使农机具能够充分发挥功效,针对各种机械的改进和改装一直是他的工作重点,他与北京盛恒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两年的摸索与实践,实现了GPS主导航驾驶系统的双通道、大距离、高精度的信号传输,该系统可以实现直线相对误差±2.5厘米的高精度作业,大大提高了旱田作业的标准,降低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科学历的王自强操作这些先进农机具并不成问题,但是合作社的大部分社员却由于文化水平、经验较少等原因不能准确操作农机具,不能充分发挥先进机械的工作效率。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他在农场业务部门的帮助下,利用生产现场、室内培训、技能竞赛、科技讲座等形式在不同的生产季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大大提高了驾驶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维修技能,因为开展培训的形式新颖,驾驶员乐于接受,现在培训工作已经成为了合作社农闲季节的一种娱乐节目。

“社员什么时候最需要你?那就是在机械出现了他解决不了的故障时!”,这是王自强经常说的一句话。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社员有需要,他总是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问题,从无怨言。他常说:就算我解决不了,我也会为他们尽快联系解决,只要我到了现场,就是对他们的安慰。一次,他在地里忙到夜里11点多刚要睡觉,社员程双就打电话说机车GPS信号漂移了,无法正常作业,要他帮忙,他二话没说就赶到现场,直到凌晨3点多才处理完,程双连连道谢。像这样的故事多的数不清了,只要到了农忙季节,他就会不分早晚的奔波于田间地头。

通过近三年的发展,胜利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迅猛发展:入社社员从最初的45人已经发展到现在的211人,机械总资产6500万元,入社机械544台(套),合作社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

2011年合作社实现基础整地面积30万亩,播种面积20万亩,中耕管理面积20万亩,植保作业面积21万亩,收割面积预计18万亩,同时为周边县市农村代耕作业面积10万亩,总收入达到2670万元,净利润1650万元。2012年截至目前已完成各项作业面积97万亩。

 

山东省青岛凯玉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玉芹:

敢为人先的女粮王

王玉芹是位农机“巾帼”,现任平度市兰底镇桑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青岛凯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她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荣誉称号,2010、2011青岛市明星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连任中共平度市第八、九届党代表,2010-2011年度平度市劳动模范。

王玉芹依托保护性耕作技术起家,由种植20亩小麦,发展到流转土地3500多亩,成为全国种粮大户,她领头创建的凯玉农机合作社集农机作业、维修服务、技术培训、农资供应为一体,固定资产620万元,现有社员260人,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110台,拥有各种配套机械300多台(套),50吨烘干机1台,机械库房1000多平方米。

2006年秋天,青岛市农机局在兰底镇进行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试点试验,王玉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名参加试点,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自己的20亩小麦地块作为试验田,全部推广了保护性免耕技术。2007年夏季收获时,经农业专家组织测产,在生产过程仅浇两遍水的情况下,比周边地块增产近100斤。试点的成功,在村民和周边村庄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2008年,青岛市农机局与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在王玉芹已经实施保护性耕作3年的地块上建立“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创新试验区”。根据试验结果,青岛市农机部门制定了《青岛市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从秸秆与表土处理;播种量与种子处理、免耕播种、肥料管理、灌水管理、杂草与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及深松等8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农机和农艺技术要求,为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加快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步伐,王玉芹承包了本村村民及邻村村民3000多亩土地全部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年年获得好收成,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村科技带头人。

随着王玉芹规模经营土地面积的扩大,她越来越感到农业机械的重要作用。2010年4月,由她带头组织周边的9名农机大户成立了凯玉农机合作社,目前已发展成员260多人。合作社建立健全了20多项规章制度,积极实施以统一订单作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规范管理、统一维修服务、统一配件油料供应和统一业务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六统一”发展模式。合作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开展农机规模化经营,承担了本村及周边村庄2万多亩深松作业、10万多亩小麦玉米收获和4000多亩免耕订单服务,年作业服务收入近600多万元。王玉芹流转的3500多亩土地,从深松、免耕播种、收割等各个生产环节,全部由合作社服务,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她的合作社还是青岛市第一台粮食烘干机的购买者,为周边农民提供烘干服务。

2011年12月,王玉芹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奖励了一台20万元的大马力拖拉机,成为远近闻名的女“粮王”。王玉芹带动全镇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6万亩,被列入“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试验研究试验区”、“全国保护性耕作和高产攻关示范区”,连续三年被评为“青岛市保护性耕作优秀示范区”。2011年3月16日,农业部组织各地专家和农机手到王玉芹承担的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内进行现场观摩。2012年6月,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站长会议在青岛召开,100多名与会人员观摩了王玉芹承建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和凯玉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宪观摩后做了现场点评,给予高度评价。

 

重庆市潼南县佳禾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华:

他的合作社让崇龛农机化率提高20%

重庆市潼南县佳禾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华自2002年起跨入农业机械化生产行业,在不断探索积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于2006年成立了重庆市佳禾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合作社成员数百人,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生产队伍,用设备及先进的技术武装作业队伍,用制度及章程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正常的发展。

他借助当地及周边区县、省份各类生产试验项目平台、各时节的农业生产需要,通过承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外,还承担周边省份及当地百姓的机械化耕种收,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机械化生产,率先在全县建立了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的集约化、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农业生产经营的规范化。

杨华2009年正式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的技术资源,通过设备、技术入股分红的形式组建了一支有技术、有机械、有资金的农机作业服务队伍,共享机械、人力、资金资源,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对人员职能职责作了科学合理分配,建立了作业及财务管理制度,目前合作社农业机械总价值302万元,现有入社成员200人,农机具440台。

在杨华的带领下,佳禾合作社组织机构健全,建立了规范的机具管理使用办法,会计核算实行电算化,在经营管理上大胆探索和创新,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实行集约化管理。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了20%,为推动全镇乃至全县农机化发展起到了模范作用。

在具体的运行管理中,合作社以人为本,发挥农机合作社的最大功效,改变传统耕作观念,实现农民收入和农机经营的“双赢”,推动农机化发展。不断优化和改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结构,借助各类平台,着力提升合作社的服务能力,拓展辐射区域,增强示范效应。通过示范合作社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合作社高效运行的新路子。通过规范合作社的机具管理与保养,完善经营模式,增强合作社经营管理和服务带动能力,增强会员的农机操作能力,实现了农机户增收致富,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合作社成立了机插、植保、机收三个专业服务队,作业队伍主要服务于潼南、绵阳、遂宁、成都、安岳、内江,还跨省进入贵州等地进行服务。服务队主要以机械化耕地、水稻机械化耕种收、油菜机械化播收为主。今年,在崇龛、塘坝、小渡、柏梓、双江等地开展了规模化的油菜机播、高梁、玉米、马铃薯、红薯等农作物机械化生产,协助潼南、安岳两地农委部门、蔬菜部门培养了一大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机械化生产示范试验,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举办农技、农机先进技术培训。

除此之外,合作社还聘请县农机推广站、农技站的专家为技术顾问。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合作社承担了超高产优质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油菜机械化播种,在耕种收环节,全年机械化作业2万亩以上,年收入达513万元。

 

青海省门源县泉口镇农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雷延山:

走合作社兴民之路 谋农机化发展之策

青海省门源县泉口镇农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就是门源县十里八村有名的农机服务的佼佼者,合作社发起人雷延山以独到的运营模式,大胆的创新意识,走在了全县合作服务组织发展的前列。

合作社所在乡镇泉口镇位于门源县东部,有耕地8.2万亩,人均耕地3.6亩。2009年3月雷延山率先发起并组织成立了“门源县泉口镇农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驻泉沟台村,成员集资额达145万元。合作社拥有大中型农机具53台(套),共有机械操作和维修技术人员28人。

合作社自成立之日起,就引导群众大力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积极实践“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09年,合作社运用租赁承包、户社联营、机械集约服务三种模式共集约土地1100亩,2010年再度与农户磋商,集约土地2300余亩。年平均集约土地1700亩;平均带动农户240户;2011年,合作社集约了三乡(仙米、西滩、阴田)两镇(泉口镇、东川镇)23个行政村近2万亩,实现总收入120万元,纯利润50万元。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在雷延山的带领下,以机械集约模式在泉口镇泉沟台村4个生产合作社试运行,经过实践,得到了农户的认可,加入集约化经营的农户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全镇有20多个生产合作社农户的1.7万亩土地以机械集约模式耕作种植,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的翻地、耱地、耙地、镇地和收割。2011年,合作社采取机械集约服务方式共完成机耕面积1.7万亩,其中本镇6000亩,涉及农户800户,跨区作业面积1万余亩。

土地规模经营有效地整合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支出,解放了劳动力,并通过舍饲养殖、劳务输出等拓宽了增收的渠道。

2012年合作社经营的土地机械作业“翻、耱、耙、镇、收割”五道工序收费标准为75元/亩,而单散种植农户的机械作业“翻、耱、耙、镇、收割”五道工序收费标准为82元/亩,机械集约服务后每亩可降低成本7元;同时也减少了人工收割、打碾环节,促进增产,每亩可增加亩产青稞15-20公斤,油菜5-8公斤。

在泉口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通过各种渠道,设法解决集约农户的后顾之忧。土地集约化经营后解放了部分劳动力,使大部分农户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增加务工收入。2012年农兴服务农户800户,3200人,外出务工1000人,初步估算平均务工年收入1.2万元/人,集约户人均务工收入3750元。

 



http://farm.00-net.com/jx/1/2012-11-20/23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