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雷沃杯2012“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评选候选人事迹连载(一)

网友投稿  2012-11-09  互联网

编者按

雷沃杯2012“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后,得到了全国各地农机部门的积极响应,按照评选标准,各地农机部门推荐了候选人,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刊登其事迹。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双赢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任宇:

合作双赢 引领一方百姓致富的带头人

任宇,这位热爱农机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受广大社员拥护的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带领全社180户社员,用短短的五年时间,把合作社创办成一个综合实力强、管理规范、规模经营、农民增收的优秀农民专业示范社。他也成为远近闻名,引领当地一方百姓致富的带头人。

2002年7月,他大专毕业后,回到家乡种地,自己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一台配套播种机和一台二铧犁,开始走上农机作业经营之路。几年农机经营作业下来,虽然自己有了点积蓄,但他意识到一家一户的“小”农机经营,既造成农机资源的浪费,又造成农机作业市场的无序竞争,作业效率低、收入不高;如果把本村的农机户组织起来走合作经营,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为任宇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支持。通过一年的酝酿,在他的牵头下,2008年7月10日,在县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林西双赢农机合作社。这是林西县第一家从事全程机械化种植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马铃薯、甜菜、玉米、杂粮等。现有社员户数180户,其中,以机具入股的60户,以土地入股的120户。大中型拖拉机及各种配套机具136台套,固定资产1000万元。

正是在这位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理事长的带领下,林西双赢农机合作社逐渐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形成了“三种形式六个统一”的经营运行机制。三种形式,一是土地入股形式,农民把耕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机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合作社每亩耕地每年给社员400元钱作为保底,除此之外按实际收入计算,进行利润分配,如亩收入超出400元以上部分的70%分配给社员,30%留作合作社发展基金。二是承包农户耕地形式,合作社以每亩100元一次性承包农户三类耕地的经营使用权,具体经营方式、种植作物农户不再参与,承包费提前支付。三是合作社代耕代管方式,在农户自付农资的基础上,合作社收取农户每亩100元作业费,为农户负责耕、种、收全程农机作业服务。机械作业费收入按每台机械完成作业量计算分配。六个统一,即统一联系业务、统一作业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作业收费标准、统一签订作业服务合同。根据农时差异和种植顺序,统筹安排,机动灵活,有组织地进行联片作业和开展跨区作业服务,有效地提高农机具的使用效率。

林西双赢农机合作社的经营运行模式,得到了林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2009年,经上级党委的批准,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创建了党支部同合作社、农户、示范基地的“1+3”村级发展模式。党支部在农机合作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林西双赢农机合作社成为发展和推广这一模式的典范。

在理事长、支部书记任宇的带领下,社员们的腰包鼓了,合作社发展壮大了。合作社五年来累计总收入1647万元,流转土地1万亩,年农机作业面积4.75万亩,合作社服务农户达到3670户。2012年合作社年经营总收入达到612万元,其中合作社年盈利200万元,社员分配收入412万元,人均收入1.36万元,是五年前的3倍,转移剩余劳动力500人。

几年来,林西双赢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次受到表彰。201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2年被评为全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同时他自己也获得了赤峰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林西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湖北省天门市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

务农干出的人大代表

1980年,高中毕业回家务农的吴华平,被有的人讥笑为“没出息”,但是那些讥笑他的人绝不会想到,如今的吴华平就是因为务农“务出了名堂”,被评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湖北省劳动模范,还当选天门市第七届人大代表。他带领的湖北省“五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在湖北省干出了名堂。

2004年以前,他是无私奉献、深得村民依赖的石河镇石庙村村民委员会主任;2005年,他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种田能手、科技示范户、“水稻机插秧迷”;2006年,他购买了耕整机、收割机、手扶步进式插秧机,联合邻村十几位农机户,成立了石河镇机插秧服务队。2007年,在天门市农机局的支持下,他满怀寻求技术的渴望,带着4名机手远赴江苏东洋插秧机厂学习技术。经过2年的动员、召集、酝酿筹备,2009年4月,吴华平和他的农友们在天门市工商局登记注册,成立了天门市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

为了建好合作社,吴华平煞费苦心。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是机插秧,而机插秧的“瓶颈”是育秧,吴华平像师傅带徒弟一样,组织社员们学习钻研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社员们熟练掌握技术后,以“田保姆”“全托”“半托”“部分托”等形式,签订合同,承包经营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的土地面积达8.9万亩。2011年,合作社手扶步进式插秧机达到25台,高速乘座式插秧机达到18台。合作社还组织高级农艺师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本地土壤特点的配方肥和农药;经过反复试验,探索出了青沙育秧的成功经验。

为了加强内部管理,合作社经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组建了生产部、财务部、科技部;社员入股采取带机入社、带田入社、带资入社等多种形式;合作社对内实施了统一决策、统一生产、统一调度、统一价格、统一核算、分配公开的“五统一、一公开”的管理制度;合作社对社员免费进行技术培训,统一进行机械维修保养,为社员统一办理养老保险和意外伤害险。

在吴华平的带领下,合作社的对外营运业务不断扩大,从全程承包服务,生产环节服务,扩展到农业技术服务,农田水利等服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合作社的全程机械化经营,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一份力量,仅2010年合作社全程承包的2.35万亩耕地,因提高单产为国家新增粮食800万斤;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机械化育插秧、植保、收割,合作社每年为服务农民节本增效400万元;去年流转土地2.36万亩,今年流转土地8.9万亩,扩大了经营规模,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减少冬闲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加快了科技推广的步伐。

去年,在农机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投资380万元新建了综合服务大楼和机库棚,投资460万元新建了4200平米的智能化育秧工厂。社员总人数达到280人,农机装备总量380台套,其中50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169台,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年机械作业面积50余万亩,作业服务农户13000余户。今年合作社经营收入1600万元,纯收入1000万元。

 

安徽省肥西县成根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成根:

利用农机服务致富的“领头雁”

安徽省肥西县成根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由农机大户韩成根于2007年8月组织,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成立之初仅有社员6人。

目前合作社拥有核心成员157人,社员256人,大中型动力机械200多台(套),育秧工厂一座,农机修理工厂一座,标准化的办公设施和机库棚,成员出资额达到1916万元。合作社积极实施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土地3000多亩。2011年合作社实现农机作业面积32.71万亩,当地的农机作业面积80%由合作社完成,服务农户5.6万户,作业收入达到1908.62万元,其它经营收入78万元,经营成本945.36万元,实现可分配盈余1020.44万元。合作社成立5年以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2009-2012年,成根农机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合肥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安徽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得益于国家的优良政策,得益于农机主管部门的指导,也得益于自身规范化的管理。在韩成根的科学管理下,肥西县成根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一章、三会、三制度、五有、六统一”的标准,拥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机具台账翔实,利润分配合理。

理事长韩成根同志非常热爱农机化事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是一名农机手,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爱岗敬业、作风正派;作为理事长,他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在作业服务期间,他经常主动帮助“五保户”和困难户,减收或者免收作业服务费用,深受周围群众的好评。

2006年,县农机部门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由于当时群众对这一新生事物未能全面了解,多持观望态度,加之机插秧采用软盘育秧工作繁锁,技术性强,群众掌握难度很大,推广工作一时陷入困境。面对这个问题,韩成根自告奋勇承担机械化育插秧示范任务并圆满完成技术推广工作。

2010年麦收季节,由于受低温连阴雨影响,淮北市小麦机收任务重、时间紧,韩成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组织20多台收割机跨区赴淮北抢收小麦,保障了粮食颗粒归仓。近年来,由肥西县成根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成根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规模逐渐扩大,效益逐步提高,由于合作社跨区作业质量好、信誉高、价格公道,深受农户好评,肥西县及周边地区的种粮大户纷纷与之签订长期作业合同。“成根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远近闻名,成为合肥地区农机跨区作业的品牌,韩成根名副其实地成为利用农机服务带领大伙致富的“领头雁”。

近年来,在韩成根的管理下,合作社积极发挥技术示范推广作用,先后召开各类演示现场会27次,发放宣传资料6300多份,到户指导育插秧168次;积极承担农机手技能培训任务,共举办农机化新技术培训班22期,培训收割机手189人、拖拉机手286人、插秧机手256人、其他农机操作人员245人、农机维修工30人;通过合作社自己的网站和短信平台,及时向农机合作社及广大农民发布农机政策、技术要点和市场需求等信息近万条。

 

贵州省遵义县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忠国:

把根扎在深情的土地上

遵义县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4月,共有208名社员,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8台(套),联合收割机14台,插秧机8台,油菜精量播种机2台,其他各类小型农机具146台套。理事长陈忠国,1988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坚持在基层从事农机教学和推广工作。2008年,为响应遵义县鼓励机关干部领办现代农业的号召,他毅然带领40多位农机手把优质的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把技术本领发挥在农业生产一线。面对合作社的建设,陈忠国深知科学的制度至关重要,因此充分借鉴成功的经验,及时制定了管理、财务、安全生产等制度。

结合贵州山区农机作业的特点,他率先提出了“一独立、六统一”的运行模式。“一独立”即实行单机核算,“六统一”即统一业务联系、统一作业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零配件供应、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签订作业服务合同。根据农作物播种先后,统筹安排,机动灵活,有组织地进行联片作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确保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他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单项作业、多项作业和土地托管等形式多样的服务,不断引进新的机具和技术,目前作业范围已扩展到机耕、起垄、培土、播种、植保、收割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一条龙的生产链条已经形成,同时也成为了贵州省极富特色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范本。今年3月,合作社与贵州卓豪农技专业合作社在团溪镇流转土地500亩,用来栽种水稻,耕、种、收实行全程机械化,节约劳动力近4000个,节约生产成本近20万元,同时,也实现了农机农艺的有效结合。

根据遵义山区的地理条件和土壤特点,他引进不同的机具和技术进行试验示范,3年多来,已成功引进大葱培土机,履带式旋耕机、插秧机、油菜精量播种机、起垄机、联合收割机等先进适用机型。在遵义县大葱基地上使用的培土机,是由合作社反复试验,并将使用情况反馈厂家,由生产厂家不断改进而成;在烟草基地上使用的履带式旋耕机和起垄机,是他与技术人员反复试验30多个日夜改装而成;在插秧和油菜机播现场使用的机具,都是合作社不断试验成功后引进的。

陈忠国常说他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他坚持把自己摆到生产一线,随时牵挂着那片土地。3年多来,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对每片土地机具的配置,作业路线等都作出周密的安排,尤其是在作业质量与安全生产上深下功夫,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合作社累计作业面积8万亩,安全无事故。农闲季节,陈忠国却闲不下来,他不断通过社员大会交流技术,总结得失,组织培训,现已累计培训农机手1500多人次。

陈忠国是一名中共党员,他深知党员的责任,他热爱农机事业,为了合作社,他尽心尽力;对别人的求援,他无私帮助。他认为要把合作社做大做强,就应该敢于无私奉献。2009年至今,陈忠国被遵义县人民政府连续评为优秀科技特派员,2011年荣获遵义县十佳科技工作者称号。

 

北京兴农天力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陈领:

借都市农业发展平台 寻发展新机遇

北京兴农天力农机合作社在陈领的发起下成立于2008年,位于拥有“绿色国际港”之称的北京市顺义区。合作社主要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和粮食、果蔬等作物种植。目前入社成员有269户,拥有农业机械168台(套),种植粮食3万亩,资产总值3000万元。合作社服务范围辐射到顺义区及周边4个区县、24个乡镇、120个村庄,每年可为2000多户农民提供机械作业服务。

上世纪末,陈领带着8个具有农机技术特长人员,松散地一块“搭帮”干起了农机维修及配件供应。到2002年,随着北京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他们在经营农机维修的同时,抓住时机购买了几台旧拖拉机和收割机,摸索着进入农机田间作业领域。由于机具老旧不堪,种类不全,再加上一家一户种植地块小,不能发挥大型机具的效率,服务能力非常有限,严重地制约了发展的步伐,经营效益十分低下。这使陈领深深地感到,仅靠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多么的力不从心,必须整合人员和土地资源,更新机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走合作发展,共同致富之路。

2007年,借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的东风,陈领又联系了多家农机户和种植户,在区、镇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08年成立了兴农天力农机合作社。

筹备成立合作社之初,在遵循合作社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三带入社”原则,即农民可带机入社、带土地入社和带资金入社。在此原则指导下,当地农民入社踊跃,合作社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固定土地,拥有了自己的农机具,拥有了较充裕的资金支持农业生产。

合作社在完成对自有土地耕种收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农机装备优势,对外为周边农民提供各种农机作业服务。每年秋冬季节,陈领都派出专人,到周边区县的村镇,与农民签订作业服务协议,以提供种籽、负责种收、技术指导、承担销售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订单式服务,保证了合作社拥有了充足的作业。今年前8个月就签订单180份,服务面积达到了16万亩。

北京市发展都市型农业的规划让陈领看到新的机会,合作社在实施粮食种植和对外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的同时,还承包了部分土地进行多种经营探索。现种植有花卉、果树500余亩,蔬菜大棚100栋,生产无公害樱桃、草莓、特菜等农产品,供市场销售和游人采摘。初步形成了粮食种植、农机服务和果蔬采摘“三轮驱动”格局。

合作社在多年的实践中,既遵循传统技术,又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新的发展之路。为改良土壤结构,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农村环境,合作社自主研制成功有机肥深松施肥机,获得5项国家专利,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推动新农村能源的利用,促进有机循环农业的发展,合作社研制了太阳能光伏板自动转向追光装置,获得国家专利;在此基础上,陈领又改革研制了玉米谷穗剥皮机、宽窄行播种机和粮食籽粒翻晒机等机具。这些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机服务质量,提高了作业效率,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今后,兴农天力农机合作社将继续壮大合作社队伍,拓展服务领域。首先,在北京市农业局统一规划下,利用3-4年时间,打造完成“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这张亮丽的名片,使首都现代化农业迈上新的高峰;其次,要在粮食种植和农机作业的同时,深入探索观光旅游农业、有机农业,建立有机循环产业链;第三,要在多种经营基础上,大胆探索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产业,建立农产品超市,实现农超对接,使农产品进一步增值增效,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做出新贡献。

 

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

他要带领社员创出“仁发”之路

2009年10月,李凤玉和本村6名农民自筹资金850万元组建了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仁发合作社于今年7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李凤玉也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

合作社在探索中发展,李凤玉和社员们不断制订出更多的发展策略。去年春天,经社员大会集体讨论,合作社制定并出台了“七条优惠政策”吸纳307户农民以1.5万亩土地入社,农机代耕作业面积28.7万亩,年终实现总收入2763.7万元,扣除各项费用支出1421.5万元,当年纯盈利1342.2万元,入社土地亩均分红530元。

在粮食销售环节上,采取了订单农业,年初合作社与粮食收购企业对接,签订产供销合同,有效地保证了合作社全体成员的经济利益。在规避风险上,合作社在年纯收入中,经成员大会讨论通过,提取50%计408.6万元作为公共积金。同时,将1.5万亩耕地全部投入保险。为尽量克服因旱情对农作物造成经济损失,该合作社还在1.5万亩土地中新打机电井48眼,并全部安装喷灌及配套设备。

在科技推广上,1.3万亩玉米和2000亩马铃薯种薯,分别采取了1.1米和0.8米的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和科学种田等新技术。此外,李凤玉还聘请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技术员作为技术顾问,以大力推广种植业新技术。

在农机具的管理上,合作社高薪聘请驾驶员,将农机具承包到人、油料和维修等费用量化到机车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在管理上,成员无论入社先后,权利和义务平等。民主表决时,一人一票制,真正做到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均摊,风险共担。

2012年,共有4个行政村15个自然屯的1215户农民主动要求以土地加入合作社,使合作社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土地面积增加到3万多亩。今年种植玉米2万亩,马铃薯5000亩。农机代耕作业面积31万多亩。年末预计实现总收入5732万元,总支出3050万元,总盈余2682万元。

合作社发展好了,李凤玉自己也获得各种荣誉和好评。今年2月,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大户;4月,被克山县人大常委会授予特等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0月,被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提起未来的发展,李凤玉表示,力争在三年内使成员达到3000户以上,规模经营土地10万亩,代耕作业面积45万亩,努力把合作社打造成经营效益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引领农民致富增收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合作社的做法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机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趟出一条“仁发模式”之路。

 



http://farm.00-net.com/jx/1/2012-11-9/23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