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禾嘉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破解难题促发展

网友投稿  2012-04-06  互联网

:彭汉武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禾嘉鑫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广农机化作业,为打造襄阳“粮谷”、推进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作了积极探索,先后跨区作业面积达3万亩,土地托管面积2.6万亩,流转土地1.55万亩,破解了三大难题,增强了自身发展后劲。

扩大土地流转面积,破解示范基地规模难题

采取“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在前王、后王村兴建示范基地4400亩。由合作社对入股农户统一供种子、化肥,统一育秧、插秧,统一收割、旋耕,成立了机耕服务队、机插服务队、育苗服务队、机收服务队、机防服务队,对移民点260亩的托管土地的耕整地、育插秧、大田管理全场实行机械化一条龙服务。同时在杨湾村采取农户带地入股的方式,兴建优质稻示范基地5700亩。对年龄大或没有精力种田的农户实行“田保姆”方式经营。龙兴村7组年过六旬的熊耀荣、陈朝玉等多位老农,子女长年在外打工,合作社从整田、育苗、大田管理到机耕机插机收实行一条龙服务,2011年水稻单产1200斤,剔除农药化肥种子和机耕机插机收等支出,纯收入1000元,他们在感动之余,为禾嘉鑫专业合作社送来了两面锦旗以表谢意。近年来,通过上述渠道,合作社流转土地1.6万亩。

实现农机和农艺有机结合,破解联合种田高产难题

去年以来,他们先后邀请市区农业专家到龙王镇对农户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还邀请省市农科院在该镇开展测土配方、作物布局调整等工作,使杨湾村、前王、后王村优质稻基地成为了市农科院科教示范基地。为了解决机插秧损根损苗、栽后返青慢的问题,合作社理事长白世文专程到中国水稻研究所请教专家;为了探讨机插秧分户育苗秧苗素质差、死苗现象,到常州市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学习,还先后两次到湖南岳阳水稻研究所了解水稻品种生育期等情况。回来后积极向镇党委提交发展机插优质稻的调研报告,引发了农户抢种优质稻的热潮。2011年在异常干旱的困境下,该镇优质稻面积达到10.6万亩,比2010年净增1.58万亩。在合作社的努力下,农民仅种植水稻一项人均增收200元,改写了历史记录。

今年开春,他们先后邀请区农业局专家在对杨湾村民培训一周后,又邀请区农业局行家和湖北省机械植保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礼兵对全镇农机机手进行了为期7天的培训,教会机手实现机械起垄、播种、施肥、覆土一次性完成,得到了机手和农户的欢迎。清明节前后,又组织了4期育苗、机插培训班,参加人员880人,发放各类资料3800多份。由于宣传早,群众机插秧积极性大增。在农户的强烈要求下,他们对1080户签订了供苗16820亩的协议,确保这些农户享受到机插经营成果。

实现户社互利双赢,破解机手合作盈利难题

他们对带机入股的社员推出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机收和跨区作业等服务模式,一方面增加机手的业务收入,一方面增强机手的劳动熟练程度,发挥了机械最大效能,切实保护了社员利益,在搞好本地机耕、机插、机收的同时,还组织社员跨区作业3万亩以上。今年,他们还专门成立了20人的育苗专业队和15人的机插专业队,抓好整田播种、苗期管理、大田机插、机收等系列工作,以农户满意度来考评各专业服务队。

据禾嘉鑫合作社理事长白世文介绍,到“十二五”末期,力争合作社社员可达1600人,网络农户6100户,大型机械达到50台,乘坐式插秧机发展到100台,机插秧面积占60%,辐射面积6万多亩,建成1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育秧大棚和30个育秧基地,组建育苗专业队、机插专业队,打造全省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形成集育苗、机耕、机插、机收、收购、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建好信息服务中心,搞好多媒体教室建设,强化育苗、机插专业队的培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合作社社员集中培训中心、农机技术服务咨询中心,使机械化育秧示范培训基地扩展到600亩。

襄州区龙王镇政府13995725355

 



http://farm.00-net.com/jx/1/2012-4-6/234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