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同一项事业 同一个梦想——记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理事长培训班上的理事长们

网友投稿  2011-08-02  互联网

:李欢欢

在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理事长培训班上,记者见到了这样几位理事长,他们或是80后的女大学生,或是多年干农机的“老把式”,或是下岗再就业的“潮男”,或是一起创业的“夫妻档”。他们身上既有传统农民的优点:朴实、善良、讲诚信、讲道义,又不乏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时尚、潮流、善于学习、勇于突破。他们有着同一项事业——农机合作社,也有着同一个梦想——让合作社之路更宽更长。从他们身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未来:有后劲有文化的年轻人不断加入,有优良传统道德理念的老农机们也在不断汲取着新型经营管理理念,在有人格魅力、有知识、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他们的带领下,合作社的前景必然一片光明。

80后女大学生林项霞

80后,剪着时下最流行的短碎发,蓝白条纹短袖T恤配同色蓝的蛋糕雪纺裙,这样的描述只会让你想到炎炎夏日商场里的白领丽人,亦或是大学校园里的青春女生,但怎么也不会让你想到跟农机合作社有关。可这位年轻时尚的女子却是一名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

她叫林项霞,81年生人,大专文化,主修机电一体化专业。大学毕业后,曾在杭州一家中外合资电梯公司工作,当了5年白领。3年前,一心想创业的她不甘再为他人打工,毅然回到了家乡浙江江山大桥镇,从父母手里接过了巾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当起了理事长。

从一个大都市的小白领突然变成一个跟农机打交道的农民,林项霞初始也是极为不适应。林项霞从小在农村长大,父母又都是多年跟农机打交道的人,在他们的影响下,她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和生活。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中,她利用多年在外打拼的见识及大学期间受到的思维训练,不断地给父母及其他老社员灌输新理念新思想。在新旧理念的碰撞磨合中,合作社不断壮大起来,林项霞也不断成熟起来。

“刚到合作社的时候,很多老机手对我都不服气,觉得我是个小孩子,这么多年又在外面,不了解农村,不懂种地,不懂机器,所以,那个时候管理他们很难。”林项霞要带合作社成员出去参加农业部或省里举办的培训班,老机手们却认为“自己的那一套用了这么多年都挺好”,不愿意去。林项霞就挨个做思想工作,让老机手们了解现在的新形势,主动去接受新事物、新技术。3年来,最让林项霞自豪的事情莫过于她带着合作社成员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并多次拿奖。合作社成员们肯走出去,肯学习,肯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理念,是让这位80后新时代女青年最开心的事。

“我会把这次学习到的新东西全都带回去,讲给我们的社员听。我们合作社需要与时俱进!”林项霞一面把拷满授课资料的移动硬盘装进包里,一面告诉记者。

村支书出身的女掌门姜驰

黝黑的皮肤、两鬓的白发、细密的皱纹、厚重的老茧、结实的身体,很容易让人想到她是一位常年跟农活打交道的人。姜驰——黑龙江省富锦市福祥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学会驾驶拖拉机。

1983年生产队分家,“好手气”的姜驰抓阄抓到一台55马力的拖拉机,以5000元的价格买了下来,从此开始了她的农机作业生涯。不过那时的姜驰还仅仅是用拖拉机跑跑运输,给自己家耕种地,再就是义务帮扶村里的贫困户们耕地,过了20多年,当年她帮村里贫困户耕地的事儿依然会被人提起。

没过几年,姜驰看准村里大水淹没过后废弃的荒地,果断筹资2.3万元买了台带推土机功能的东方红拖拉机,开始了垦荒生涯,也开始了她的农机经营生涯。“当年政府一亩地一百块钱包给我,我一口气连包了1800多亩。”

两年前,带领村民种甜菜、开马铃薯加工厂致富的村支书姜驰又把眼光投向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27个农户集资270万元,引进10台(套)大型机车,开展起农机化服务。

多年的村干部生涯让姜驰成为一个特别守规矩的人,她的合作社事事规范,件件都按章程来。成立之初建场库棚时,因为选材问题,作为理事长的姜驰跟监事意见不合,她就第一时间召集社员开会,以投票形式决定最终选材。“合作社是大家的,什么事都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要共同决定。”

建场库棚时,她一个人睡在荒郊野外的建筑工地上看建材,晚上被蚊子咬到“脸都硬了”;她跟男人一样干重活,扛建材扛到肩膀都磨出血来;在她的带动下,27户社员以20天的时间建成了面积600平方米的场库棚。她去跑市场,拿出自己的那份分红免费给人示范作业,为合作社拉来大批的订单。村里不愿意连片种植甜菜,她就主动上那些农户女主人的牌桌上去做工作,三言两语就说服她们都同意种甜菜,从而方便了合作社连片作业。合作社分福利,她都会以最朴实的情感公平处理——有老人的、家里困难的优先分且多分,剩下的大家均分。逢年过节,她也会从自己的收入里拿出一部分买来礼品,走访社员,给社员的孩子压岁钱。

她不是大学生,也不懂科学管理,但这位从农民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却凭借多年的“从政”智慧和农民最朴素的为人之道,把27户社员牢牢凝聚在一起,并带领他们在两年时间内纯收入200万元。就在去年,她被授予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她热爱学习,也懂得与时俱进,“现代农民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以前我穿着大破袄子就出门找订单,人家看我穿的破都不搭理我,从那以后我就注意形象了”,“我一直在学习,学到老活到老”。提到日益激烈的竞争,她一点也不怕,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是她自信的理由。

提起这次学习感受,姜驰告诉记者:“合作社是增产增收的,不是骗国家补贴的。我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这次来这儿学习,听到老师们也这么讲,我心里就特踏实。”

拿IPAD2的“潮男”赵永红

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的专家讲完课,刚一走下讲台,就被学员们围了起来,有提问题的,有要授课材料的,有要联系电话以期今后继续讨教的……而在人群外围的赵永红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正高举着IPAD2,给人群拍照。

“这老师讲得特别好,想留个影带回去,给我们合作社学员介绍这次培训内容时做资料用。忘带相机来,只好拿这个拍。”赵永红的“潮”让记者极为惊讶——才刚刚推出不久,很多都市白领都向往而不得的时下最流行的苹果平板电脑二代,在这位来自河南焦作武陟县卓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熟练操作下,留下了许多张培训班学员好学的身影。

赵永红并不是一名普通农民,财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武陟县农机公司,不久便当上汽配科科长。1995年单位改制,他成了下岗职工,之后便“从头再来”,干起了农机合作社。现在,他的合作社有社员380多户(含带土地流转的农户),大型收割机21台,拖拉机19台,年纯利润160多万。

赵永红的“潮”不仅体现在他的IPAD2上,还体现在他先进的经营理念上。除了年年搞跨区机收,他还带领社员建起了养猪场和加油站,“跨区作业就那么一段时间,搞个养猪场和加油站,农闲时机手们也有事干,有钱挣。”而加油站和养猪场也为他的合作社每年带来了四五十万的纯收入。

帮社员们挣钱是赵永红一贯奉行的宗旨。看到社员没钱买机器,头脑灵光的他又辟出了新思路——向银行有关人员咨询后,他在合作社内设立了一个信用担保机构,帮社员贷款。凡是入社的农户,买农机或承包土地需要贷款,额度不超过估价1/2的,合作社就会与之签订贷款协议,由合作社出面向银行贷款,机具及土地都挂在合作社名下,等还完贷款再悉数过户给农户。这样一来,因为合作社资产多信用好,贷款方便,农户很快就能用上自己心仪的机器,种上自己向往的土地。

之前有个社员向合作社贷了5万块钱买机具,20万块钱承包土地,一年后不仅还完了贷款,还买了车盖了楼。提起这个,赵永红就由衷高兴:“我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让乡亲过上了好日子,觉得特别值!”

走在潮流前沿的赵永红在这次培训班上也不例外,早早下手抓住了新的市场:“学员里有内蒙古来的,我都跟他们商量好了,跨区作业的订单已经到手!”同时,他还告诉记者,这次学习后,老师们讲的新思路及其他理事长们的好经验给了他许多灵感,“他们的思路跟我的在慢慢融合,回去后,我要开辟出新点子来!”

“夫妻档”赵福才和李娟萍

培训班上有这样一对身影:课堂上,他会时不时看身边的她所做的笔记;课间用餐时,她会时不时给他夹菜递水;他们形影不离,他们就是来自山西定    安发农机专业社的一对夫妻档——社长赵福才和经理李娟萍。

赵福才不善言谈,而李娟萍却极为热情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从1997年鼓励“喜欢开机器”的丈夫以6.5万元购买第一台拖拉机,到成立合作社的这些年,李娟萍一直支持着丈夫的农机事业。有第一台拖拉机的时候,因为赵福才操作不熟练,机器常出故障,为省钱,夫妻俩就自己摸索着修。那个时候赵福才干活忙,李娟萍就一天三顿往地里给丈夫送饭吃;加油不方便,她就一个人骑自行车驮着装满25公斤柴油的大桶往田里送。

创业的艰辛渐渐有了回报,在一次次摸索中,赵福才掌握了农机维修的门道,成为一名中级农机修理工,机器操作水平和维修水平都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认可,顺利地成立合作社也成了理所应当的事。50多户社员被组织起来,老实能干的赵福才被选为社长,细心热情的李娟萍则被大伙选为经理。

丈夫过硬的技术让其成为社里的技术指导,主要为其他社员解决技术难题;而李娟萍则负责联络活计,分配任务,管理财务以及打理社员生活。李娟萍的管理包括收账这一项,每年都会出现社员干完活,农户赖账不给钱的情况。这时的李娟萍总要一趟趟到农户家去说好话,有时为了能给社员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她也会不得已接受农户的还价。“要来一点是一点,差价我就自己拿钱补上。宁肯我吃亏,也不能让我的社员吃亏。”说起这个,李娟萍还不忘夸奖自己的丈夫,“他是个好人,有时候我脾气急了还会生气甩手不管。他就劝我,能让点就让点,自己吃点亏,也要给大家要回来钱。”

李娟萍对丈夫的夸奖和信任在整个言谈中,都会不时流露出来。她告诉记者,丈夫是个善良有责任心的人,做工作都是凭良心,无论是对社员还是对农户,都讲诚信第一,正因为此,他们合作社才得到了大家的欢迎。她对丈夫的事业也是由衷支持,“这次来学习,他主要是学技术,我主要是学管理,学学人家怎么在工作细节上、生活细节上对社员照顾帮助,回去好帮他打理。”李娟萍说。

 



http://farm.00-net.com/jx/1/2011-8-2/234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