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种粮,看我们的!

网友投稿  2010-02-26  互联网

:杨雪

从农机局领导手里领到了新购买的农机,浙江省余姚市的张芝飚掩饰不住喜悦之情。今年,张芝飚所在的芝飚农机专业合作社又新购了4台水稻插秧机、1台水稻收割机和1台烘干机,加上农机局赠送的植保机械,装备实力大大增强。“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继续发展壮大!”芝飚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芝飚自信的说。

2007年成立时的芝飚农机合作社,只有7个社员。短短两年多的发展,如今社员已近30人,拥有5台收割机、9台插秧机、5台拖拉机等装备,年收益超过百万元,社员人均收入4-5万元。

说起不错的收益,张芝飚说:“农民信任我们,放心把土地交给我们打理。主要是因为3年来农机局和我们合作社一起把机械化种田的理念推广开了。如今,种粮食都看我们的!”

像芝飚农机合作社一样的农机合作社在余姚市已有了28家,几乎每个乡镇都拥有一个农机合作社。与北方农业大省的农机合作社不同,余姚这个南方城市正逐步形成具有南方农业特征的农机合作社。而正是这些农机合作社扛起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大旗。

新 服务方式大胆创新

2003年,余姚市农机局长李兰珍上任时,农机合作社这个名词对她似乎还有些陌生。

当时,东部沿海省份的土地撂荒问题曾一度让当地粮食生产止步不前,余姚也不例外。李兰珍上任后决定主攻水稻机械化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水稻机插。在推广的过程中,她发现除了对机具和技术的要求外,要想推广水稻机插,单靠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是不现实的,一定要解决生产机制的问题。

2007年,余姚市开始规模引进水稻插秧机。就在当年开始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让李兰珍在推广水稻机插中看到了新希望,她率领余姚市农机部门开始不遗余力的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购置补贴向合作社倾斜,在省市两级购机补贴累计达70%的基础上,为了激励合作社大力推广机插秧技术,还实行了凡是合作社机插秧面积超过500亩的,再返还购机款10%的优惠政策。这样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余姚农机合作社的蓬勃发展,这些农机合作社也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金马农机合作社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05年,当时的浙江省是全国率先尝试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合法身份的地区。看准了时机的余姚市马渚镇农机站长施槐奎在当年牵头成立了金马农机合作社,金马农机合作社以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服务为主,同时开展跨区作业,发展十分迅速,2007年被评为宁波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其迅猛的发展势头,超乎了许多人的想象。

在服务方式上的创新,正是金马农机合作社能够迅速发展的“法宝”。针对农民群众的不同实际需求,金马合作社在水稻生产上为农民提供套餐式服务。在听取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合作社确定了三种“套餐”:即“全程化服务”,方法是以村为单位把选中的散户集中起来,由合作社提供“五统一”全程机械作业服务,每亩按宁波市农机作业服务指导价收取210-240元服务费用;“快餐式服务”,即为农民提供水稻生产部分环节的机械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指导价)。如机耕、机播、机插、育秧、植保、收割等环节,农民均可任意选择一个或多个环节;“托管式服务”,即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与部分缺少劳力的农户签订合同,把这部分农民的土地流转出来,由合作社负责经营,农户每年每亩可收200—500元的土地流转费。

三种“套餐”服务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给了农户自主选择的权利,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仅2009年,合作社中心服务就为农户提供“五统一”服务1.4万亩,为农民节约种子、化肥、农药、劳动力成本600万元以上,合作社自身经营性收入29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活 增收渠道多样

芝飚农机合作社规模不及金马合作社的大,在完全的土地流转等服务方式上还有困难。理事长张芝飚告诉记者,每年年初,由于要购买新的农机装备,合作社需要拿出不少的购机款。而每年的3月份又必须和当地的农民签订好当年的服务合同,这样合作社就还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土地流转费和农资购买费,资金相对就会比较紧张。

不过,理事长张芝飚他们也想出了自己的服务“妙招”。“如果难以拿出那么多钱去流转土地,我们就先为农户提供机械化服务。等一季的水稻收割完了,我们再把土地转租过来,再种一季麦子,来年合作社免费为农户机插秧,抵掉土地转租的费用,减轻我们的资金压力。土地的产出率提高了,合作社和农民就能‘双赢’了。”

另外,传统的跨区作业模式,余姚市的农机合作社也没有放弃,每年的6-9月,这些农机合作社还会外出到河南、安徽、江西等地跨区作业,仅此一项,一台收割机一年也能有2万元的收益。

“机制活是我们农机合作社的特点。”余姚农机局局长李兰珍告诉记者,余姚市28家农机合作社形式多样,有原来的乡镇农机服务机构牵头的、有村集体牵头的、还有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的、农机大户牵头的、种粮大户牵头的合作社都有。除此之外,农机服务队38个,农机示范性维修网点16个,农机服务组织的服务触角伸到了余姚市的粮食、果蔬、茶叶、养殖等产业领域,为余姚市的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安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余姚市的28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38个农机服务队有87%的服务与粮食生产产业有关,13%的服务与经济作物产业有关。在服务方式上也各自创新,灵活多变,增收渠道多样,除了提供农机作业可以获利外,还有农资批量采购或代理、中介、初加工、精加工、销售,以及争取政府投入或奖励和承担重点农业项目实施等,都使得农机合作社既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

据统计,2009年余姚市农机合作社资产总额超过了5000万元,社员750人,聘用相关技术人员83人,拥有农业机械855台套,作业服务面积超过了76万亩,作业收入超过了3100万元,水稻生产“五统一”作业服务面积9.3万余亩,机械化作业补贴640万元,大、小麦机械化作业面积1.8万亩,机械化作业补贴38万元。

稳 场库棚建设打下牢固基础

“我们已经建起来了500多平米的库房了,但是今年买了新机器后,还需要再建库房,我们投入了28万元,其中项目补贴6万元,合作社要再建200平方米的库房。”张芝飚告诉记者,余姚各地都争当“农机安全村”,这其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农业机械必须按规定停放到正规库房内,不能随便乱停乱放。

“再说十多万元的农业机械如果随便露天停放,对机械是很不好的,一是担心丢失,二是损伤机械。而且,同时买的机器露天停放的,肯定显得很旧,别人就不爱用你的机器了,这个折旧是很厉害的,划不来!”张芝飚说。

与很多地方在农机合作社发展起来后又面临场库棚问题不同,余姚市在发展农机合作社的过程中,边发展、边完善、边规范。所以,如今的余姚农机合作社几乎都有完备的场库棚。而这得益于余姚市农机部门正确的引导和大力的扶持。

从2008年起,余姚就通过实施农机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大力规范农机合作社。其中由财政出资补贴农机合作社的库房建设,按建筑工程额的30%补贴,一个工程项目补贴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最低不少于3万元。也就是说工程投资额一般不超过35万元,不低于10万元,超过或不足都不给予补贴。在项目的带动下,余姚市农机合作社大力兴建场库棚,让价值不菲的农业机械都能迁入能遮风避雨的“新居”,为农机合作社安全、规范和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http://farm.00-net.com/jx/1/2010-2-26/23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