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海口农机专业合作的一面“红旗”(图)

网友投稿  2009-12-22  互联网

:杨雪

                  海口红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德明

 

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街边一座不太起眼的二层小楼里,一面海南农机合作服务的“红旗”正俏然升起——这就是海口红旗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个于2007年正式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当年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农机合作社,又因其名为“红旗”,于是当地人都形象的称之为海口农机合作社的第一面“红旗”。

“领头羊”带着大家闯市场

群众富不富,关键靠干部;合作社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陈德明就是红旗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领头羊”。

与大部分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农机化发展遭遇低谷不同,1988年才建省的海南,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热带农业,改革耕作制度,全省从南到北掀起了冬季种瓜菜的热潮,面积和品种都大幅增长,对于农业机械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果菜公司工作的陈德明被送到了农机机耕驾驶技术培训班学习,“上海50型”拖拉机成为了陈德明的入门级农机。两年后,陈德明就果断地购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拖拉机,真正开始了自己农机致富路。

当时,遍布海南的甘蔗、菠萝、橡胶地都是陈德明的“舞台”。“我的拖拉机主要用于旱地机耕,有偿帮助农户机耕甘蔗、菠萝、橡胶等地的耕作。当时因为农机少,每到栽种季节总是忙不过来,所以业务很抢手,天不亮就得去犁地,机耕比牛耕效率高得多,一天下来能犁20多亩,耙地可以耙50亩,当时每年就有两万多收入。”

用陈德明的话说,当时是一台农机就可以养活一家人。收入稳定、投资风险小是从事农机服务的最大优点。红旗镇有了陈德明这样的“先富”榜样,吸引了许多农民纷纷从事农机服务,使得红旗镇成为了远近知名的农机大镇。陈德明自豪的告诉记者:“你看我们这里,当年最先盖起小楼的都是搞农机的!”

近几年来,陈德明的农机经营就像滚雪球一般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开始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后,陈德明抓住机遇,迅速更新自己的农机装备,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大户。在经营农机服务的同时,陈德明还经营冬季瓜菜运销业务,把乡亲们种植的冬季瓜菜运销到新疆等地,为家乡的农产品运销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随着红旗镇农机服务业的不断壮大,农机户们都意识到靠自身单打独斗闯市场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业日益激烈的竞争,“抱团”闯市场的想法逐渐的深入人心。

于是,陈德明成为了这群农机大户“领头羊”的不二人选。

2006年,陈德明联合38名农机手成立了海口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他的带领和发动下,当地农民利用国家购机补贴购买农机具的热情大增,不断壮大了机耕队伍。当年,陈德明还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名义代表海南省参加全国农机综合比赛,获得了第12名,技能比赛获得了第3名,红旗农机专业合作社“一举成名”。

缺少条件但发展不会止步

“其实,当初成立农机合作社想法也很简单,就是想大家一起出去耕地时,不用自己去联系业务,彼此也有个照应。大家一起干,再由合作社合理的分配作业量,既避免了不合理的竞争,也尽可能地发挥大家手中拖拉机的作用,只要农民有农机服务需要,我们就能保证。”

正如陈德明当初的设想一样,从文昌、琼海,到万宁、陵水、琼中和临高、安定,如今的红旗农机合作社机耕机收业务几乎遍及海南全岛。海南岛独特的气候,也使得每年红旗农机合作社的社员们能够从容地由南到北展开农机作业。常年对接式服务,瓜果地的机耕还田,水稻的机收,合作社农机年作业量达4万多亩,农机作业收入达215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5.81万元,比入社前增长38.5%。

如今,红旗合作社已拥有大型拖拉机28台,新型联合收割机20台,绝大部分的机械都是农户利用购机补贴购买的。随着机具保有量的增加,农机合作社的规模效应首先显示出来,比如说大棚西瓜的大面积种植生产,由于面积大,时间紧任务重,季节性强,靠单一的拖拉机作业已无法适应西瓜种植的生产要求,必须要农机合作经营才能适应这种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简单地说,就是农机合作社可以保质保量按时地满足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需要。”陈德明肯定地说。

而在红旗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也明显提高了农机具的利用率,社员之间的不同机具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合作”的含义得到真实体现。而以往农机户都趋向于单一一个生产环节的经营,无法购置更多配套齐全的农机具,农机具利用率低。如今加入合作社后可以发挥农机具多的优势,可以提供多环节的、系统的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所有社员各种各样不同用途农机具的优势,建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统一调配作业,农机发展拓宽了作业市场,增加了经济收入。

事实上,红旗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但红旗农机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上还只能做到粗放式经营。闲时分散忙时统一,谁作业谁收益,是红旗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真实写照。合作社没有专门的经费,没有必要的公积金提留,也使得很多针对社员的服务难以开展。“我们很想组织专门的人去进行耕作信息采集、筛选,建立一个耕地信息的数据库,这样可以合理的安排作业机具的数量和时间,既能保证农时需要,也可以避免农机具闲置造成的浪费。但是目前这还只是一个设想”陈德明说。

陈德明的烦恼还有难以争取到的农机贷款。当地农户个人单靠国家购机补贴,购买力明显有限。而农机合作社虽然登记注册,可是却难以用合作社的名义取得贷款。另外,节节攀升的油价也使得合作社社员们的经济收入大受影响。为什么从事农机作业却拿不到燃油补贴,至今仍是他们的疑惑。

“我们肯定还想发展,向更正规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最好能向其他地方那样让农机合作社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流转农民手中闲置的土地,搞规模化经营。如果补贴力度能更大一些,政策能更宽松一些,我们肯定会这么做的。”陈德明的心中显然还有更大的理想。

 



http://farm.00-net.com/jx/1/2009-12-22/233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