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鹏
10月16日,由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组织的全国“三农”异地采访活动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拉开帷幕。据了解,阳城县以打造“悠然阳城”为目标,大力发展以旅游为特色的“三农”经济。采访团先后到该县农业嘉年华区、美丽乡村连片区实地探访。
“农业嘉年华”雅俗共赏农业嘉年华会标非常“吸晴”——以圆形为总轮廓,中间是谷穗环绕一朵五色花,寓意农业五彩缤纷。吉祥物为谷谷和灿灿,代表阳城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小米和桑蚕。
在这里,记者团分别参观了“三场六馆六园一区”,“三场”为皇城相府庄园主会场和郭峪半亩园、上庄古村分会场,“六馆”为悠然阳城馆、春花秋实馆、珍奇异卉馆、热带风情馆、奇特瓜蔬馆、芳香养生馆,“六园”为农耕体验园、四季采摘园、梅园、樱花园、奇树园、娱乐园,“一区”为养生休闲度假区。
各种粮食作物和蔬菜水果被摆放成奇异造型——茄子长在树上,红薯挂在空中,玉米砌为城堡,令人惊叹不已;在蜜蜂养殖、蚕桑培育等特色体验区,大家不由自主追溯着阳城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演变历程;阳城鼓书、谷柿香醋、剪纸等非遗项目展示区,更是吸引大家驻足观看。
在东冶古河古法榨油展位,大家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古法榨油工艺,感受着传统农业的魅力。据介绍,在分会场上庄古村,游客还可观赏地方婚俗和缚笤帚、拐煎饼以及“王府八八宴”制作等民俗表演,体验浓浓的乡土风情。
“农家乐”潜力无限记者团乘车沿阳城磨董旅游公路缓缓而行,记者们兴致盎然,陶醉于漫山秋意。
很快,记者团就到达了被析城山、云蒙山、鳌背山、小尖山四座大山环饶的美丽乡村小镇——阳城县横河镇,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镇内溪源河、盘亭河两条河流纵横交错,所以这里的气温要比晋城市区低3℃—5℃。尽管秋风飒飒,但记者们采访的热情丝毫未减。
“我承包了这个镇上当作标杆打造的农家乐以后,年收入由以前的两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五万多元,不用出门打工也能有不错的收入。”横河镇受益村村民吴卫民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自从县乡政府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建设以来,短短两年时间,这里的农家乐就因为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朴素自然的气息,被众多城市游客所钟情和追捧。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横河镇世外桃源般的美,同时也给这里的旅游业带来无限潜力和重重商机。“四山环绕,两河交汇,加上好的扶持政策,我们镇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村民致富的重要依托。”据横河镇党委书记陈永军介绍,今年十一黄金周,仅受益村的游客接待人数就达到2000多人次,全村90户村民,开办农家乐的就有18户,去年户均收入超两万元,在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下,将来的户数肯定还会继续增加。“游客大多来自临近的河南焦作和洛阳,而且绝大多数是自驾游,一步一景,步步为景,十三罗汉,塔楼山以及散发着沧桑感的石头房子,此外,还能在赏景中品味山味野菜,肯定使人流连忘返。”
“我本身在镇上经营有饭馆,一到农家乐客人多时就得两头忙。”横河镇中寺村村民李卫红也是农家乐经营的受益者,据其介绍,平时周末和节假日,来村里休闲游玩的城里人很多,村里的空地上停满了私家车。“黄金周”期间,每天的营业收入都超五千元,虽然累,但也值得。
山茱萸点燃致富梦蟒河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这里有山皆奇,有水皆秀,山环水绕,妙境天成,宛若一幅古老而神秘的天然画卷。蟒河村就坐落在这里,全村405户、1148口人,散落分布在12个自然庄。金秋十月,步入蟒河村,犹如走进画卷。
多年来,蟒河村人的生活一直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满山遍野的草药成为蟒河村人的主要收入来源,采药也成为村民人人都需要掌握的谋生手段。药用价值极高的山茱萸在蟒河村分布最广,这种当地人称呼为“山萸”的植物,便是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
蟒河村共有山茱萸树12万株,是全国四大山茱萸产地之一,因此又被称“山萸之乡”。据说收成最好的时候,蟒河村村民每人依靠采集山茱萸,可获利数千元之多。因此,每年深秋山茱萸成熟之际,蟒河村家家户户都会采集、晾晒山茱萸。若此时从附近山头向下俯瞰,整个村庄一片红艳。
进入新世纪,蟒河村依托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双翼齐飞的强村富民道路。现在,蟒河村人有的开农家乐,有的搞特色种植、养殖,有的销售纪念品、农副土特产品,还有的从事景区服务工作,一家家变得富裕起来。据记者了解,依靠旅游服务业,有的家庭年收入可达10万元。
农民合作社让蚕丝村焕发活力在阳城,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商周,经过多年发展,蚕桑产业链条得不断延伸,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形成了集育苗、栽桑、养蚕、缫丝及副产品加工为一体的蚕桑产业化发展新格局,目前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华北蚕桑第一县”。
据了解,全县从事蚕桑生产的有10万余人,占农业人口的1/3,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桑树9500万株,蚕农人均蚕桑收入2700多元。
尤值一提的是,该县成功创新出“一棚两用”养蚕大棚,利用蚕闲时间进行食用菌生产,大大提高了综合效益。目前全县已建成养蚕大棚2100栋,蚕农每年利用废弃桑枝培育平菇、香菇、杏苞菇等1000多万袋,总产值达到6500万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途径。
次营镇赛村党支部书记上官鸣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7年该村就发起成立了阳城县丰产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目前,该村蚕桑基地面积已扩大到了12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1600亩的80%,实现了人均2亩桑,按“户均1栋棚”标准新建地头固定养蚕大棚140栋。养蚕户靠“一栋大棚、十亩桑园、一辆手扶拖拉机、一把电动剪”,全年蚕桑收入达到30000元。如今,“赛村模式”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迅速在全镇28个村得到复制推广应用。
“赛村村民除了口粮田外,剩下的都是桑园,每年的5到10月养蚕,其余时间种植香菇,形成了菌—(桑叶)茶—(桑叶)菜全的产业链模式。”次营镇镇长杨浩说,在蚕桑产业上,政府的补贴力度很大,加上合作社的规模效应,农民由原来的家庭模式养蚕发展到大棚模式养蚕,省力又能获得高收益。目前,蚕桑产业已真正成为全镇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优势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