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天津“三夏”色彩 满目金黄

网友投稿  2016-06-28  互联网

白云鹤

6月21日,天津市宝坻区牛家牌镇口大桥旁,散碎的小麦秸秆均匀地铺在大地上。晌午,烈日笼罩在薄雾里,这金黄的土地仿佛无尽蔓延,直至天际——眼前这番美景,实属难得。“几年前,道路两边秸秆火烧连天,每隔几百米就是一团黑烟。”回忆起秸秆焚烧场面,“黑色”成了天津市农机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胡伟抹不掉的记忆。

秸秆问题屡谈、屡烧、屡禁、屡不止,从“火光三夏”到“绿色三夏”,天津市用三年时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2013年,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纳入“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天津市农机主管部门接下重任,与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协同合作,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76.6%提高到了2015年的95.2%。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卫星监测天津市焚烧火点23个,2015年仅有一处。

今年,天津市要求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7%,小麦秸秆首提“全量化”利用。如今,“三夏”已经落下帷幕,天津着火点通报起数为零。

发挥装备优势

秸秆粉碎装置成机收标配

“我在家装好了秸秆粉碎装置才来跨区机收的,不装粉碎装置老百姓不让收。”来自山东聊城的跨区机手吴瑞鑫告诉记者,如今秸秆粉碎装置已经成为机收标配。

据农机部门统计,今年天津市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68.08万亩,全市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为3056台,另有600余台外省市小麦联合收割机来津跨区作业,“三夏”全市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数量达3700台以上。“三夏”期间,天津要求全市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全部配置秸秆粉碎装置,在机收同时实现秸秆粉碎还田,对不配置的收割机,农民可拒绝使用和付费。

同时,全市下发2.4234亿专项资金,按照每亩30元的标准对440万亩左右的小麦和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青饲收获、病虫害防治作业进行补贴;按照每亩50元的标准对150万亩左右的各种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作业进行补贴。不断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补贴力度,实行中央、市级等资金叠加补贴,实现应补尽补,保障秸秆处理机具供应。“秸秆还田装置本身要1000元左右,经过几轮资金补贴,有的镇里还给补贴,机手差不多自己掏200元就可以安装设备。”天津市农机发展服务中心装备管理处处长谷长山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秸秆粉碎装置并非新研制设备,为何今年效果格外突出?据了解,从前有些机手将秸秆粉碎装置的刀片擅自卸下几片,以加快收割粉碎进度,省油,这样做直接影响了秸秆粉碎效果,“粉碎效果不好会形成草垄,影响播种,所以百姓不愿接受。”胡伟坦言,今年天津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防私自拆卸刀片的行为,让秸秆还田技术实实在在落地,“华北7—9月是雨季,玉米长起来后秸秆腐烂,便能抑制杂草生长,还能保墒。机具给力、秸秆综合利用效果好,农民马上就能免耕播种。”

一条龙作业

不给焚烧秸秆留时间

6月24日,联合收割机轰鸣着吞吐,秸秆在空中飞扬旋落,收粮车紧随其步,金黄籽粒喷薄而出——随着天津最北部的蓟县机收作业任务结束,全市机械化抢收圆满收官。

天津市“三夏”机收通常历时20天,具体到每个小麦主产区县,机械化抢收、抢种作业时间平均只有1周左右,在此期间各区县农机管理部门要组织开展粮食收获、秸秆处理、下茬播种等多项农机作业,时间紧迫。

为保障夏粮颗粒归仓,小麦秸秆全量化利用,自6月8日启动麦收工作以来,天津市农机发展服务中心多次召开秸秆综合利用推进会议,提前出方案、定任务、抓措施,建立“天津秸秆工作群”等微信群,随时与各包片负责人互通信息。积极协助机手联系、调配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与乡镇村沟通,签订作业合同,确保“小麦成熟一片、收获一片、处理一片、夏玉米播种一片”的一条龙作业模式,不给焚烧秸秆留下空间和时间。

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天津降雨较多,麦收进度略有放缓,但正是降雨,为今年的秸秆禁烧工作带来优势。天津市兴达农机合作社的于洪杰告诉记者:“因为下雨,机手和农民都在抓紧抢收抢种,农民怕晚了种不上,机手怕下雨收不了,所以更没有时间去焚烧秸秆了。”

“人努力、天帮忙”,胡伟对今年秸秆综合利用形势总结道。

6月22日的蓟县36度高温,每隔几百米就能看到路旁坐着“小马扎”的“红袖标”,这些乡镇农机员和镇政府人员时刻关注田间动态,全面保持秸秆禁烧高压态势。据介绍,这些田间巡视员要在晚上九点以后秸秆回潮,确保百姓不会焚烧才能下班。

此外,天津市农机发展服务中心还派出8个督导组进驻涉农区县进行分片检查督导,由天津市农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韦恩学带队,对秸秆焚烧严防死守。

告别焚烧

利用是最后一公里

不得不说,严防死守是现阶段秸秆禁烧的有力做法,但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进度缓慢才是秸秆焚烧待解的终端问题。为此,天津市农机部门积极培育秸秆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发挥已建的10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作用,提高本地处理能力,对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的企业给予1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设备建设。

在天津市恒盛兴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秸秆处理设备正高速运转,厂房内热浪滚滚。一根根水管粗细、手指长度的圆柱体带着温度从机器间滚落、入袋、装袋、运走。负责人李万青介绍,这些都是去年库存的棉花秸秆,将秸秆粉末原料化利用,可以为学校做冬天供暖等,利润至少能达到20%。“这家企业年初已经享有50万元扶持资金,在今年2万吨秸秆处理任务全部完成后,后续的50万资金也将到位。”谷长山表示。

“新设备马上就到了,德国进口,外观更漂亮,处理速度更快。”天津亚德尔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任永香提起新设备面露喜色,“我们生产的是纯绿色、环保用品,作为介质防风、绿化效果非常好”。在这里,秸秆被生产成了草帘,用于公路绿化、建筑物墙体绿化等。记者看到,秸秆经过机器处理,铺排、压实、加线、打捆、包膜,原本散落一地的秸秆转眼间就成了身价倍增的草帘。据介绍,每个草帘长50米、宽2.4米,成本大约每平米3元,可以为企业带来200万左右的年收入。

然而,今年任永香却未收购小麦秸秆,“小麦秸秆做出的草帘颜色漂亮,但今年农民都不让收。”

任永香的结论与内蒙古跨区而来的打捆机手吴国飞不谋而合。据了解,“三夏”小麦秸秆打捆利用情况不佳,一来小麦秸秆几乎全部还田利用;二来受天气影响,百姓及时抢收抢种,留给机手打捆的时间一再压缩;三是百姓怕打捆机压实土地,影响播种。“打捆的少了”成为“三夏”新现象,而吴国飞的机具停在空场地里,随他而来的机手们也只能坐着等活儿。

秸秆“收储运”环节复杂,成本较高。秸秆回收的地域分散,回收时间短,更要避开雨天,收购难、贮存难、运输难、成本高。要想让百姓有利可图,从思想上不愿焚烧,舍不得焚烧,还要进一步优化秸秆综合利用的布局和结构,延伸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秸秆资源化和商品化利用步伐。据了解,天津市计划在武清区规划兴建秸秆发电厂,目前已经完成选址,预计2018年可投入发电,届时每年可以消耗各种农作物秸秆超过30万吨,年可实现发电2亿度以上。

 

 

         图为秸秆经加工处理后形成的草帘和可用于取暖的秸棒



http://farm.00-net.com/jx/1/2016-6-28/23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