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军
他们是翩跹起舞的“候鸟”,带着收割机沿着稻麦成熟的波浪不断迁徙,从最南的海南岛到最北的漠河,从新疆、四川到东南沿海,几乎每个盛产稻麦的省份,都会传来他们驾驶农机此起彼伏的轰鸣。
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的江苏省南通市,耕地面积700万亩,拥有各类收割机7053台,当完成本地农机作业后,每年有近万名机收从业人员,追随丰收的轨迹跨区收割,在大江南北播撒现代农机的种子,被业内尊为“农机铁军”,而越来越多的乡亲则亲昵地称之为“稻客”。
金秋的苏皖大地,千里平畴,稻浪翻滚,一片金黄。眼下正值“三秋”,是水稻收割的高峰期。南通跨区作业慰问小组沿着稻客的足迹,奔赴安徽安庆,江苏徐州、宿迁等地,踏访稻客们的“候鸟”生活。
敢越“雷池”闯天涯望江县,位于安徽省西南,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点,在全国处于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位置。成语典故“不敢越雷池半步”正源于此,望江县是古雷池所在地。如果说,古之有“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之虑,那么现如今,来自南通的农机手正大踏步地在雷池驰骋,实现他们的梦想。
据望江县农机局局长李长庚介绍说,望江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常年单季晚稻面积65万亩。目前望江县水稻正值收获旺季,外地来作业的机械200台左右,其中一半以上源自于江苏。南通的机手来望江跨区作业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为了给外地机手做好服务,望江县农机部门着力培育跨区作业中介,目前全县已经发展25个专业中介,为外来机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8岁的机手金华来自南通市通州区石岗镇,今年“三秋”,他从家乡约来7名机手,一同来到望江县参加水稻收割,目前已经收割了800多亩。毛志兵就是这7名机手之一,今年他随金华来到望江县作业,觉得非常划得来,收益也不错,稻田成片利于机械收割,每亩收割价70元,柴油价格不贵,所以有钱可赚。机手李卫东说,在望江县每台机器至少可以作业500亩,多的可以达到800亩,每天早晨等露水干了就下地收割,一直作业到晚上七点多钟。10月20日左右收队回老家参加收割,家里收割好后,还要奔向太仓、盐城和镇江等地作业。全年作业3个多月,每台机子净收入达10万元。
慰问小组踏田慰问时,一直跟随着队伍中忙前忙后的身着蓝色海魂衫的敦实的汉子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便是赛口镇金堤村村民何成干。作为一名跨区作业的中介人,今年水稻开镰后,他从南通引进了13台收割机。目前,共有7名石港机手全部住在他家,他管吃管住,中午将可口的饭菜送到田头,并为机手提供燃料,如果机器出现故障机手无法排除,他会在第一时间联系维修人员来到田头抢修。南通机手们对这名中介人交口称赞,觉得何成干给了他们回家的感觉。
南通市农委副主任冯亚军介绍,南通有3000名左右的机手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农机作业,每年带回现金收入达5亿多元。各地稻客不断涌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南通稻客靠服务态度和质量,每到一个地,都能开拓出较为稳定的作业市场。
90后“稻客”走四方10月14日傍晚时分,南通市农机跨区作业慰问小组在江苏徐州市睢宁县王术村李庄组,遇上了来自如皋市江安镇卢王清,1992年出生的他正在驾驶收割机有条不紊地收割杂交水稻。见我们来到田头,他跳下收割机,三步并着两步迎到我们跟前。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手的年龄结构偏大已是不争之实了。一个90后入行农机,实属难得。卢王清告诉我们,2010年他入伍成为一名战士,2012年退伍回来后一直做白酒销售,今年年初,受邻居老机手黄其明的影响,他果断决定入行当一名农机手,于是筹钱购买收割机参加作业服务。这对于从来没有经验的卢王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些农机手是子承父业,可是年近半百卢王清的父亲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木匠。他对儿子的创业愿望表示理解和支持,为了帮助儿子实现梦想,父亲辞去了收入不菲的木工活,随着儿子征战四方。
卢王清说,上半年购买了一台沃得收割机,经过培训后,参加了麦收,上半年赚了3-4万元,只要肯吃苦,还是有钱赚的。此前卢王清跟随黄其明从安徽六安收割水稻,乐观估计,今年秋熟作业后,可以收回收割机的全部成本。
“提篮小卖”亟待抱团取暖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全国各地农机保有量稳步提升,跨区作业的半径会越来越小,作业优势也渐渐消失。这是稻客所要面临的现实。
眼下,各地的作业环境优劣不一,一部分稻客处于游兵散勇状态,漫无目的地守在收割机前“待兔”。服务的多数不是成片的田块,别人不愿意作业的边边角角,作业难度大、成本高,与服务对象议价颇费口舌。对稻客们来说,“三秋”时节,寸时寸金,然而天气阴雨、农机趴窝、频繁转场、价格不合等不可测的因素都影响着他们的收入。在安徽省安庆作业的农机手说,那里田块大,有农民经纪人打理琐事,一台农机每天最多收割40亩,日收入接近3000元;而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镇三庄乡邵道村,由于田块小、作业效率低,每天的收入只有1500元。稻客们说,他们像没头的苍蝇,到处碰运气,如同“提篮小卖”的小商贩,生意好坏心里没有底。
新老稻客,不仅有父子档、邻居“三人行”,也有夫妻“大篷车”。10月15日上午10点,宿迁市泗阳县李口镇路边,年近50的如皋市林梓镇斜庄村张红兵夫妇正在安装秸秆切碎装置。“先前带来的收割机不适应田块,连夜赶回如皋换了台‘久保田588’。昨晚10点左右到家,今晨5:40出发,这会儿刚到。由于匆忙跨区作业证也遗忘在家里,高速过路费160元缴得冤。”张红兵说。
稻客的生活,冷暖自知。张红兵开一台卡车,车箱后部装载收割机,前部固定着一个1米宽、2米长、0.8米高的蓝色铁皮箱子,他们夫妻晚上就挤在这里睡觉。他们入行三年,不靠当地农民经纪人,每到一地就停在路边等人来请。无独有偶,正在宿迁市泗阳镇三庄乡邵道村作业的来自如皋市林梓镇张斌、杨红梅夫妇一个开农机,一个算账,忙得不亦乐乎。“以前当过水电工,后来活计越来越少,现在做稻客,夫妻一起走天下。”张斌说。
稻客受到粮食主产区的欢迎。安庆市农机局农机管理科科长黄迎青说,安庆农机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工作,设立跨区作业接待站,开辟农机供油绿色通道,通过“农机通”手机信息平台,发布天气情况、机收价格等信息,并与相关部门联手打击欺行霸市行为。
“随着‘全托管’‘家庭农场’等新型服务模式的兴起,怎样引导机手走出一条作业区域清晰、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稳定的跨区作业新路子,切实降低农机作业成本,让机手们在‘深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这是我们农机部门不断探索的课题。”冯亚军说。
南通“稻客”正在田间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