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标
十月的辽北到处是丰收的景象,10月23日,在辽宁省昌图县宝力农场的一块稻田里,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隆运转,刘志明黝黑的脸庞挂上了幸福的笑容。“虽说今年夏天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干旱,但由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使水稻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今年的收成也不赖,亩产能在1200斤以上。”刘志明高兴地说。
今年37岁的刘志明是昌图县宝力农场一分场的农工,从2010年开始,他陆续将分场的500多亩土地流转到手中开始科学化、规模化种植水稻。“以前就种自己家的几亩地,农闲的时候,我就跑跑运输、搞点加工,日子过得还可以。”刘志明说,最近两年他才开始大面积承包土地,并成立了志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我发现愿意留在农村种田的青壮年劳力很少,多半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加上小农户种田费时、费神,很多人不愿意种地了。”
与一家一户种地模式相比,土地流转之后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刘志明说,普通农户买一斤水稻种子要5块多,而种粮大户直接从经销商进货只要4元钱;普通农户买一袋肥料要190元,而厂家给合作社只要170元。说起种地节省的成本,刘志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土地流转之前,我每年种地的纯收入只有1.5万多元,土地流转后,我依靠种地的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
土地流转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土地适度集中为机械化奠定了基础。2010年以来,刘志明先后投资50多万元购置了1台水稻机械育秧机组、2台水稻联合收割机、4台四驱拖拉机、1台旋地机、4台整地机,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面积地块能发挥机械化威力,刘志明利用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购买了各类大型农机,水稻耕种收实现全程机械化,每亩地可比普通农户节省100到200元。
把更多的农田整合在一起,走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之路。这是刘志明最大的愿望,在他看来,种粮大户赚钱就赚在规模效益上。尝到规模种植甜头的刘志明计划继续扩大自己的种地规模,使自己流转的土地达到1000亩。
刘志明只是昌图县土地流转的一个缩影,目前,这个县已流转土地180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47%。这些流转的土地中,有80%流向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和农牧业企业用于规模经营,出现了“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大户承包反雇农民”和“龙头企业反租土地”等多种土地流转模式。
土地流转带来了昌图县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规模经营让先进的生产技术一步走进田间。在昌图县曲家店镇曲家店村,种粮大户陈立斌在流转来的6000多亩土地上种玉米,综合了土壤深松、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等多种技术,全程实现机械化作业,每亩增产300斤以上。
土地流转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从种到养、从农到商、从农到工的转变。宝力农场今年土地流转达到1.7万亩,占全农场耕地的一半。农工们把土地转给种田大户后,有的劳动力腾出精力发展养殖业,有的人被种田大户反雇,成为按时上班的农业工人,还有大部分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年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