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梅
报纸杂志要做深度报道、要提高编辑记者的素质、通讯员队伍的培训也很重要、换个思维做发行、加大举办各种活动的力度……11月28日,在如何做好农机行业宣传工作,如何做好《中国农机化导报》、《中国农机监理》广告、发行、通讯工作座谈会上,来自农机管理部门、农机监理部门和企业界的代表们共聚一堂,共谋农机化宣传工作大局,其拳拳之心、殷殷期待之情表露无遗。这是一场畅所欲言的座谈会,更是一场共图未来的约会。
导报是我们的平台,更是我们自己的阵地《中国农机化导报》是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农机专业化报纸,与会代表们充分肯定了报纸自创刊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安徽省农机局副局长陈发明表示,作为农机化系统的党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它及时地把农机化系统的成就展现给读者,也将各地农机化发展的经验、典型进行报道,为农机化系统提供了互相借鉴、相互学习的平台。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党办主任夏春华则动情地表示,感谢报社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平台,人是讲感情,需要交流的,无论是农机管理部门、农机监理部门还是农机企业、科研院所,都要将导报作为宣传自己的阵地,只有利用好了这个阵地,我们的农机化工作才能得到各级领导、基层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也只有利用好了这个阵地,农机化系统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赢得美好的未来。
深度报道是纸媒的生命线在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的不断挤压下,纸质媒体将如何生存?这是所有纸媒面对的话题,也同样是报社思考的问题。座谈会上,大家献计献策,在提高编辑记者队伍素质、加强报社与通讯员互动的同时,要深入基层,对来自一线的典型、先进经验进行深度报道;对政策要进行深度解读;要开辟专栏,对还未完善的政策、对各地不同的做法进行观点探讨、智慧碰撞。来自湖南省农机局的谢国政甚至连专栏的名字都想好了。也有代表提出,作为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国家级报纸,应该着眼于读者对象,通过送政策、送农机新技术到基层来服务于“三农”工作大局。
要强化对通讯员队伍的业务培训通讯员队伍是媒体的一支很重要的“编外”采编队伍,是报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通讯员队伍分布的地域广度决定了媒体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如何调动通讯员队伍的积极性,形成媒体与通讯员队伍的良性互动也成为座谈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会代表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希望报社加强对通讯员队伍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同时,加强互动,建立联系人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从而提高通讯员报道的针对性。北京市农机化管理办公室梁井林建议,加强通联建设,多举办业务方面的培训,既有利于通讯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各地交流农机化工作。大家在聊新闻业务的同时,也聊工作,更聊感情,一举多得。
通过活动扩大报社和企业的影响力对来自企业界的代表来说,他们更为注重通过媒体提升企业的影响力。而媒体作为一个平台,如何为企业服务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企业代表们建议,报社在不断提升编辑记者业务水平,提高办报质量,加大对企业报道力度的同时,应该多举办一些企业可以参与的活动,既有像一年一届的十大新闻评选、十大女杰评选这样公益性、行业性的活动,也要有为企业量身订做的小型活动,这样既能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也能提升报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交流、沟通、感情、合作,成为这次座谈会中被提及最多的词汇,正如有的代表所言,我们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共商报社发展大计,研讨农机化事业宣传大计,我国的农机化事业离不开新闻宣传工作,报社的发展也需要众人拾柴。座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但大家仍然意犹未尽,大家对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信心十足,对农机化宣传工作的建言献策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