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印象 “三 夏”(二)

网友投稿  2011-07-06  互联网

“三夏”麦收的战场上,除了机手、企业服务人员、农机系统的管理人员,还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农机新闻战线的记者们。他们用相机定格“三夏”麦收的一个个精彩瞬间,用文字记录“三夏”麦收的一个个动人故事,他们用图文向不在麦收一线却始终关心着麦收情况的读者们生动叙述了这个“三夏”的酸甜苦辣。整个“三夏”转战于各个麦收战场的记者们,他们的文字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他们的报道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他们笔下对这个“三夏”又有怎样的别样体会和感触?本期特推出《印象“三夏”》,让我们听一听一线记者们说说他们心中的“三夏”……

漯河市农机局:整体平稳不掩创新亮点

记者 马  铮

“今年我们这里‘三夏’基本可以说没有什么新情况。如果一定要总结出特点的话,我想应该用‘平稳’二字概括。”漯河市农机局副局长李自厚告诉记者。今年,漯河市全市投入的收割机在5000台以上,确保了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9%左右。此外,玉米免耕播种水平达到90%以上。由于行动早、谋划细,组织精,整个“三夏”显得忙而不乱。

提起漯河市农机局,人们最为熟知的大概要算其“农机远程控制系统”。该系统由漯河市农机局和中国联通漯河分公司共同研发,于去年“三夏”期间正式面世。系统甫一启用,就受到广大农机手的追捧,入网用户近1500人。一年过去了,“农机远程控制系统”以其出色的实时监控、精确定位和提供免费短信服务的特色,得到了机手的认可。同时,中国移动漯河分公司也推出类似的服务,为广大农机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今年,系统的用户总量已突破2000名,本地覆盖率超过90%,机手入网率和满意率都在平稳上升。而另一方面,漯河市农机局协调了公安、交通、气象、通讯、卫生、石油等有关部门并得到上述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全力把为农民办的实事办实办好。

整体平稳并没有掩盖漯河市局部创新。漯河市所辖各县市农机局开动脑筋各出高招,在“三夏”期间想尽办法为机手和农民服务,很多方法都是此前所没有想到的。舞阳县农机局组织了“农机田园110”技术服务队,组织技术人员和宣传车深入“三夏”麦收田间,送服务、送安全、送科技,开展支农助农服务。除了依托“三夏农机服务站”向农机手发放“三夏农机服务卡”,发布作业信息,让广大机手随时掌握麦收信息及跨区作业动向之外,舞阳县农机局还公开承诺:“有困难找农机,拨打电话后1小时内到现场处理。”他们组成了技术服务、作业协调、安全生产等6个小组,深入麦收现场进行巡回指导,对作业中发生的机械故障进行及时的维修服务,随时接受群众咨询求助。共解答群众咨询40多次,解决纠纷10多起。在麦收前夕,舞阳县农机局以深入乡村现场安检的方法,组织农机监理人员对参与三夏生产的农机进行安检,确保参战农机的性能,并深入作业现场开展农机手职业资格和持证情况检查,打击无牌无证黑车作业,确保“三夏”农机作业有序、安全运行。此外,他们还通过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形式,宣传“三夏”农机安全生产适知识、秸秆综合利用知识和玉米等行距播种知识等。据统计,舞阳县农机局在“三夏”期间,共发放宣传资料2700多份,现场培训3100多人次。

目前,“三夏”麦收业已完美收官,漯河市农机局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秋收做好准备上来。据李自厚副局长介绍,2009年和2010年秋收期间,当地均出现较强烈的降雨,致使玉米出现倒伏。且漯河地区玉米多为宽窄行种植,不利于机收。因此,今年漯河市农机局正在大力推广等行距种植方法,并就种植抗倒伏玉米品种与农业部门进行积极协调。

玉米机播:跨区作业的又一站

记者 李  乐

从1996年2.3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开始,机收则是跨区作业的重要部分或是唯一方式。如今,随着跨区机收市场发展成熟,仅只是机收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一些合作社在跨区机收中发现,“一条龙”服务尤其是玉米机播或许在将来跨区作业中大有可为。

山东、河南等农机大省鼓励当地农机合作社向农民推广麦收、秸秆粉碎还田、复播玉米、田间管理等“一条龙”服务。不过限于农机携带问题、人工成本、“种收管”有轻重缓急等因素,“一条龙”服务的提供只能限于当地。不过今年事情发生了变化,河南省息县合作社的任伟在河北作业时就因为不能为农民提供秸秆粉碎还田,而失去很多客户。而在去年,秸秆粉碎还田并不在农民要求范围内。这让他意识到,随着小麦收割机的增多,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仅能收割小麦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在山西省襄汾县同兴合作社,今年因为抓住被各合作社忽视的“夏种”市场而大赚了一笔。尝到“夏种”市场的甜头后,社长田同湘虽然仍派出跨区机收队伍,但他早已把跨区作业重心移到了“夏种”上。目前合作社派出的8台播种机,每台实现效益达8万。他说,正因为当地很多人都出门参加跨区机收,而在家的机手也都将作业重心放在机收上。而且这些机手也没有能力,能够按种粮大户的要求在几天内复播完成几千亩地,所以才给他打入洪洞县玉米复播市场的机会。

看准“夏种”市场的不仅仅是田同湘,河南省济源市漭河农机合作社的刘继平也把合作社的主要业务逐步转移到玉米复播业务上。除了在麦收上继续赢利外,他的合作社目前已完成了1000多亩的玉米播种面积,比往年多200亩。而一台玉米精量播种机,一年下来可纯入五六千元,为此他今年又为合作社添置了6台玉米精量播种机。他说,县里专门从事玉米播种的合作社不只他一家,光济源市就有十来个作业队,关键是现在农民对玉米机播很认同,大家都看好这个市场。所以,合作社打算明年再多买几台玉米精量播种机。

玉米播种除了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以外,近年来玉米播种机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也为玉米播种打开市场提供了可能。目前玉米播种机已从传统的条播玉米播种机,不断发展到小麦、玉米兼用型免耕旋耕播种机、玉米精量播种机和气吸式玉米播种机。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质量不断提高。再加上玉米种子价格高涨,农民越来越倾向于玉米精量播种机,也为农机合作社提供了“夏种”市场契机。

从目前跨区作业队伍来看,因携带机具不方便等种种原因,使大多数队伍只能提供小麦收割服务。不过在作业半径不断缩小,作业范围由跨省作业为主转向省内作业为主的情况下,今后运输等一系列问题自然容易解决。也正是看准时机,目前一些留守当地的合作社推出了各种农机租赁服务,为前来作业的机手提供租赁秸秆粉碎机等服务。许多地方不断推广农机作业服务“一条龙”,农民在享受如此方便迅捷的服务后,谁能为农民提供最省时省力的服务,谁就会全面抢占“三夏”市场。或许,今后跨区玉米播种能成为跨区作业的又一站。



http://farm.00-net.com/jx/1/2011-7-6/23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