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北大荒:农机铁流永向前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5-04  互联网

徐丹华 张桃英

在中国东北部,你会看到浩瀚的三江平原,在它的腹地就是闻名于世的北大荒。

历尽六十年的沧桑巨变,这里已经建成全国最具现代化气息的国有农场群,成为著名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每年可生产商品粮80亿公斤,而这些粮食可供中国三个直辖市吃一年。

走进这绿色的天地,我们再也看不到人欢马叫,只有铁牛奔腾。正是这由地到天的农业机械化,撑起了北大荒农业现代化的脊梁。

三台“火犁”点燃机械化的火种

1945年12月,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毛主席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伟大号召。当年主持东北工作的陈云、李富春同志提出:“要用公营和工业化的方式建立粮食工厂”,这是一种全新的要求。

要以工业化的方式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就必须发展农业机械化。而这在中国这个农业十分落后的国家,没有任何先例。当时整个北大荒只有三台从白俄罗斯运来的农机具,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火犁”。

北大荒的农业机械化,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艰难的起步:没有配件,就自己造;没有拖拉机手,就由转业的坦克手上;没有技术,他们就在日本人留下的旧仓库里,办起了第一个拖拉机手训练班。机械虽然破旧,但人们从这些简陋的机械上,看到了机械耕作的潜力。

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引进了前苏联的大中链轨式拖拉机。50年代,我国接受了前苏联援助中国的100台拖拉机、100台联合收割机和540台(套)农具,建立起友谊农场。友谊农场的建立,为北大荒农机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依靠引进、改造、创新的路子,为北大荒带来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同时也积累了发展农机化所需的经验和人才。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给北大荒农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北大荒引进了美国迪尔一套设备,依靠这套设备22个人种了2万多亩地,平均一个人生产45万斤粮食。农机化带来的生产效率,是当时的人们做梦都想不到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个消息,充分肯定了引进现代农业装备的重要性,也彻底坚定了北大荒依靠农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和决心。

六十年过去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各项事业都有了骄人的成绩。而实践也证明,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当中,在提高北大荒农业的竞争力和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机械化,就不可能在“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的体制基础上,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没有机械化,就不可能改变“靠天吃饭”的面貌,为先进的农艺耕作方式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从而创造北大荒56%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没有机械化,就不可能以发达的农业为基础,建立结构合理的二、三产业发展格局,使北大荒成为中国著名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没有机械化,也不可能,把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垦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北大荒成为祖国东北边疆发达的新型社区。 

更重要的是,北大荒在用机械化创造先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对周围的农村农民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农机的大规模使用和先进装备的引进,还为中国的农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导向和借鉴。

众志成城 奠定农机化坚实根基

北大荒农机事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北大荒人始终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手段,不断发展它,完善它,建立了一整套有特色的农机化管理法规、制度和办法,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在北大荒,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广大职工群众,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北大荒农机化的管理工作,也形成了独特的、严密的、系统的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效用。

走进北大荒,你会看到真正的农机作业标准化:

——初春,顶凌播种是北大荒独创的小麦播种方式。早春捞雪,冻土整地,到边到角,深浅一致、播量准确、苗肥苗壮;

——盛夏,飞悬除草,防治病虫,环型喷灌,中耕施肥,航化施肥,作业标准有序;

——早秋,收割机舰队不跑粮、不漏粮,秸秆均匀抛洒,回归土地;

——晚秋,深松耙茬整地,秋起垄、秋施肥、秋雨春用,形成土壤水库;

——寒冬,农机检修规范严格,停放整齐,新技术培训,考核上岗;

——农具场是农场农机管理的又一道风景线,各种农机具摆放整齐,坚持保养规范,达到“三室四化”标准,使农机具始终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

——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使农机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科学的管理系统。

农场职工的生活也和过去大不一样,不但95%的农机产权都归他们所有,而且农机的技术含量、经营规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黑龙江农垦北兴农场家庭农场主肖亚农回忆说,“以前我们的18000多亩地,把7台拖拉机和30多个驾驶员忙活得够呛,有时候根本照顾不过来。现在我们只要两台拖拉机和4个驾驶员,就能轻轻松松翻地、耙地、上垄施肥,而且大部分土地都能达到很标准的作业状态。”

北大荒60多年的建设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风流人物,而农机战线上的斗士们是值得特别铭记的一个群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数十万农机工人始终是黑土地上的中坚力量,是北大荒最宝贵的财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北大荒的农机化事业才得以蓬勃发展、长盛不衰。

在中国一拖集团,你会看到一台老旧的东方红54拖拉机,却和集团下线的第一百万台新型拖拉机“站”在一起。因为这是一台连续使用26年没大修的拖拉机,创造了中国农机制造和使用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台拖拉机是一拖从数千里之外的北大荒拉回来的,它充分显示了北大荒农机工人在农机使用方面的高水平。

创造奇迹的人就是全国劳动模范、黑龙江农垦二龙山农场机务工人张守常,他说:“要使用好机车,必须做到‘五净四不漏一完好’,懂得机车的性能,保养和使用都要按照机车的技术要求,才能把机械的功率和效益都发挥出来。”

中国第一拖拉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起鸿说,黑龙江农垦系统的同志们在使用、维护、保养拖拉机的过程中发明了许多好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驾驶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的女驾驶手,就来自于黑龙江农垦;投放使用31年无大修,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涌现出6位劳动模范的功勋车,也出自于黑龙江农垦。

有了这样的农机工人,北大荒的农机事业就有了最坚实的基础。依靠着他们,滚滚铁流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书写了一首又一首壮美的诗篇。到2010年底,黑龙江已经成为国内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最高和科技贡献率最高,人均提供优质商品粮最多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成为生态优良,产业结构合理,综合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繁荣、文明的现代化垦区。

“铁流”永远在路上

北大荒的农机化经过六十年的发展,成就辉煌。特别是北大荒农机人不断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农业机械最先进的技术,农机、农艺结合,节本增效显著,使北大荒的农业机械化始终保持了全国的领先水平,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可以说北大荒的农业机械化是全国农机化事业的一面旗帜,是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

而今天,北大荒的农机化事业又一次赶上了北大荒现代大农业建设发展的历史潮头,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北大荒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现代化大农机,加紧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六个方面发展和延伸,再次实现华丽转身。

为适应农业规模化的要求,2004年北大荒启动了现代农业装备工程,以高技术为起点,综合采用最新的农业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使北大荒的规模化在新理念的转变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都有了全新的提高。按照这种模式,截至2010年北大荒已经装备了331个旱田现代农机装备区。北大荒的田间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人均耕种土地的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过去土地经营1.5万亩的管理单位,向4万亩以上的管理单位整合。占总数四分之三的基层生产单位整合到了农场所在地的其他产业。规模化使科技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实,2009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330.5亿斤,粮食商品率高达92.5%,人均生产粮食35.4吨。六年来,北大荒粮食产量增长180亿斤,成为中国规模化农业的奇迹。

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必须建立科学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北大荒农机事业的“六个新延伸”就是为这一体系提供支撑。“六个新延伸”指的是:由旱田向水田装备的延伸、实现水稻全过程机械化;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的延伸、实现农业全过程机械化;由地面作业向空中的延伸、实现农业多项目立体化;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的延伸、实现农业全作物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业的延伸、实现种养业全面机械化;由垦区内向垦区外的延伸、实现带动周边农业现代化:

——由旱田向水田装备的延伸,在于不断细化水稻全过程的机械化能力和水平。经过几年的努力,至今北大荒水稻生产从催芽、播种、移栽、管理到收割、储运、加工,都实现了机械化;

——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的延伸就是通过农机科研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的推广应用,把机械化技术深入到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十一五"期间,北大荒重点推广了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精准农业、农机信息化技术等20余项新技术;

——由地面作业向空中的延伸。航化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黑龙江龙垦通用航空公司已经成为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农林专业航空公司,有8种机型50架农用飞机,累计飞行超过10万小时,作业面积超过1亿亩,护林飞行11000小时,创经济效益90亿元;

——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的延伸。近年来,北大荒积极发展以经济作物为原料的加工业,除了稻、豆、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还利用北大荒土地资源的规模优势,推动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栽培;

——由种植业向畜牧业的延伸。畜牧是北大荒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荒畜牧业必须得到机械化的大力支持。为实现垦区畜牧养殖机械化,北大荒首先从奶牛的全程机械化开始,全面推行集中饲养模式;

——由垦区内向垦区外的延伸、实现带动周边农业现代化,为实现黑龙江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北大荒农机事业的新延伸是站在农业发展的两个新要求基础上的,这两个新要求就是农业的环保化和农业的信息化。

现代化大农业必须是生态环保农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北大荒的农业机械化也必须满足生态农业的要求。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北大荒确立的道路就是,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走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农业发展之路。

过去机械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增加产量,而今天,耕作则是在可持续发展新理念中,保持粮食的质量和数量,这是实现现代化大农业的新要求:一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保护土壤等农业自然环境作为一切耕作措施的基本要求,涵养土壤是耕作之本。二是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和作物品质的要求,通过农业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高度集成,减少作业层次,减少碳排放。三是形成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识,全部生产是一个永不停顿过程的理念,把生态保护的理念措施落实到各个生产环节中去。北大荒全面实施了以“深松、免耕、少耕”为基本措施的耕作制度,全面配备了大马力拖拉机,这使得垦区的机械总动力发生了新的变化,不是快速增长,而是快速集中。大马力机械的集中使用,科技措施的集中使用,让单位规模不断扩大,在机械总动力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施“深松、免耕、少耕”减少作业层次,减少排放。为了保护土地,北大荒的秸秆还田面积不断增加,全程的保护性耕作的理念也得到了落实。

北大荒的农机事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农业信息化使北大荒的农机事业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土壤水、肥的数据信息,准确的记录到农业信息库里,作物的种植在智能化的播种机上,实现了因土壤和发芽率而精量下种和变量施肥。信息化使过去因大机械而有些粗放的农业,实现了高度规划化基础上的精准化和精细化。信息的搜集采集完全融入机械作业中,劳动生产率得到了空前的释放。

北大荒农机的滚滚铁流,在北国边陲肥沃的黑土地上,已经耕耘了60年,经历风雨,也沐浴阳光。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机化事业也正处在大发展、上台阶的重要时期,北大荒一定会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进一步的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优化农机装备的结构和布局,不断地拓展农机化的领域和范围,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书写更加壮美的篇章!

弘扬拼搏精神 再创新的辉煌

■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白人朴

提到“北大荒”,我们眼前总会浮现出土壤肥沃、五谷丰登的景象。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三代农机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缔造了光辉的业绩。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程在《北大荒:农机铁流永向前》一文中得以完整而生动地展现,读之令人神往、令人赞叹,更令人振奋。

黑龙江农垦,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面旗帜,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排头兵和领跑者,举世公认。黑龙江农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一个方面军的缩影,光彩夺目。从开发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到建成富饶繁荣的“北大仓”,农垦人建立了一座又一座里程碑,展示出正确的道路,为人敬仰。凡是到垦区参观访问过的人,无不为之振奋和敬佩,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信心,看到了发展农机化的希望和力量。

几十年来,农垦人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善于学习,虚怀若谷,开放包容,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道路,也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树立了一种精神,就是排难奋进,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和勤劳智慧,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管理领军人物,创造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具有中国农垦风格的光辉业绩。他们为国家富强,为人民幸福做出的重大贡献将永载史册。垦区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凝聚了几代农垦人不断探索实践,勇于开拓创新的智慧和心血,是我国农机化发展成果中的优等品和宝贵财富。垦区应当继承发展,也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在新时期,黑龙江农垦更要勇于承担起光荣的历史使命,扮演更积极的引领角色。

垦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进程,使发展方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巨大转变。建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有中国特色的农机使用管理规章、制度和办法,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的巨大功能、作用和威力。如今,黑龙江农垦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7%,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6%的新高度,在全国领先。创造了全国最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2009年,垦区人均生产粮食35400公斤,高于15个发达国家人均生产粮食25000公斤的水平;职工人均供养人口的能力已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近。2010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达363.6亿斤,其中商品粮339亿斤,商品率高达93.2%。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规模化农业创造的奇迹使人们由最初的惊叹变成现在的成功、自豪和自信。黑龙江垦区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科技贡献率最高的著名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成为我国生态优良,综合实力雄厚,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先进示范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先行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垦区深化改革的进程,使95%的农机产权归农场职工所有,农机工人成为投资、经营、风险、收益的主体,充分调动了职工自主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垦区创造性地实行了具有垦区特色的“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经营效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断减少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二、三产业发展,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使垦区由“北大荒”变成了我国东北边疆发达的新型社区。以人为本,幸福和谐。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富裕,越甜蜜。几十年农垦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既是生动画卷,又是壮丽史诗。既是英雄赞歌,又是鲜活教材。激励着人们努力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今,垦区站在新的起点上高举旗帜继续前进,正在谋划和实现新的跨越,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加大现代农业装备工程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力度,以高技术、新装备为新起点,综合采用最新的农业装备技术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使垦区在发展观念、农业规模化和新技术应用方面都有新的提高。截至2010年,黑龙江垦区已经装备了331个旱田现代农业装备示范区,人均耕种土地的能力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过去经营1.5万亩的管理单位,向经营4万亩以上的管理单位整合。垦区农机化发展正在实施6个延伸:由旱田向水田延伸、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地上作业向空中作业延伸、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延伸、由垦区内向垦区外延伸。由地面作业向空中作业延伸的航化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一大趋势,是发展立体化大农业的需要。目前黑龙江农垦通用航空公司已拥有8种机型50架农用飞机,航化作业能力达到1500万亩,开办了全国第一个农业航空学校,培养农业航空飞行员,成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国内最大的农林专业航空公司,已在保障粮食增产和护林作业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总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正在进一步向生产过程全程化和农业领域全面化进军。农机化的滚滚铁流,已形成有坚必摧、无往不胜的全面发展大趋势。

创新发展是黑龙江垦区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一大特色,是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灵魂。玉米收获因地制宜地采取冬收新方式,逐步形成了一套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新体系,效益大增。水稻可以在黑龙江垦区高纬度地区种植,得益于大棚旱育秧技术和电热自动调温技术及智能化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探索出适合北方寒地水稻种植特点的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使垦区水稻栽培从催芽、播种、移栽、管理到收获、储运、加工,都实现了机械化。2009年,垦区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5.3%,大大高于全国55.3%的平均水平。大豆大垄密植得到农机化的有力支撑。装备大马力拖拉机,全面实施“深松、免耕、少耕”为基本措施的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化走上了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在新时期,黑龙江农垦的发展理念提升到“发展自己,辐射周边,带动全省,走向世界”的新高度。农垦农机事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绘制出一幅由垦区内向垦区外延伸发展的新蓝图,诠释出黑龙江农垦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更大作用的新构想。黑龙江省委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发展现代大农业”的指示精神,及时提出了场县共建的目标。进一步发挥垦区优势,扩大现代农业覆盖面,黑龙江农垦农机事业正在谱写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新篇章。垦区拓宽视野,走向世界,农垦农机已走向东三省,走到了俄罗斯、菲律宾、巴西。但首先是走遍黑龙江省,融入全省经济,为在更大区域、更大范围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开展场县共建,农机是开路先锋,从垦区农机跨区作业,实行“三代”服务开始(代耕、代种、代收)发展到“五代”服务(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实践证明,这是拉动周边农民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最有效、最能快速产生对比效应的战略举措。由于互利双赢,农民拍手称快,强烈要求参与场县共建,把土地交给村里统一经营,他们可以出去经商、打工挣更多的钱,一举两得。场县共建,互补共荣,探索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途径,黑龙江农垦正在发挥优势做出新贡献!再创新辉煌!这一切,都令人肃然起敬。我们要向农垦人学习,祝他们取得更大成功!



http://farm.00-net.com/jx/1/2011-5-4/23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