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十二五”高层论坛召开农机化未来之路显现

网友投稿  2011-04-18  互联网

杨鸿博

4月11日下午,农机行业“十二五”发展高层论坛在山东潍坊召开。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富昌,中国农机化协会常务副会长马世青,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毛洪,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桂民分别立足各自的管理、研究领域做了典型发言,与在场的全国农机行业人士一起,共同交流总结“十一五”农机化事业和农机工业发展的成绩和经验,探讨“十二五”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论坛由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站长刘敏主持。

“十一五”成就斐然

宗锦耀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贴资金351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约1105亿元,补贴购置农机具1078万台套,受益农户达到906万户,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实现突破,保护性耕作工程、农机化推进工程部分项目启动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与《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出台后,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体系也基本建立。

同时,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长。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2亿千瓦,比2005年增长34%。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6%、35%和20%。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也显著提高。

201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作业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机械种植和收获水平分别达到16.7%和56.7%,玉米机收水平达到16.9%。

王富昌在深讲中表示,“十一五”是有史以来我国农机工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农机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6年以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持续大幅增加,拉动了农机工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总产值达到了2838亿元,同比增长170%;农机工业出口交货值达212亿元,增长110%;实现利润155亿元,增长270%。

同时,农机产业效益增长远远高于产值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农机产品均呈现快速增长,大马力装备相继投放市场,大中拖和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市场火暴。2010年,大中拖年产销量达到了32万台,联合收割机达到了16万台,同比2005年均增长1倍以上。

农机产品技术水平也有较大提高,部分农机产品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一批技术含量高、作业性能强的大型农机产品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产业布局也更加合理,并形成了一批知名大型企业集团,其中中国一拖、福田雷沃重工、山东时风、山东五征四家企业进入全国机械工业100强,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带头力量。

农机产销的远期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工业保持了快速稳定发展态势,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这段时期,全球范围内农机工业却呈现出起伏震荡的走势。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农机工业受到严重冲击,2009年出现大幅下滑,幅度高达16%,我国农机出口也受到了一定影响。2010年,全球农机工业基本止住了下滑势头,预计2011年将重新向好,涨幅预计在7%左右。

高元恩表示,全球农机产业的复苏,既为我国的农机出口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经过“十五”“十一五”两个时期的发展,我国的农机生产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农机工业总产值目前只略低于欧盟,基本和美国持平。未来十年,中国农机工业的最主要任务是从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生产强国转变。

高元恩说,目前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现代农业需要更加高端、精细、大型、高效、智能、舒适、节能、低排放的农机产品,因而我国的农机工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这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首先产品的性能要提升。目前国内农机产品配备达到欧3排放标准的发动机凤毛麟角,大型拖拉机传动设备也多停留在依靠啮合套、同步器换挡的水平上,动力换挡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国际上70-360马力的拖拉机很多都实现了无级变速。同时,虽然相比“十五”末,农机企业已经从2700多家缩减到了1700多家,但产业集中度仍相对较低。我国农机工业的制造水平、管理水平、生产信息化水平也比较低,6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市场占有率仍高达65%,产品可靠性有待提高,玉米、棉花的损失率有待进一步控制,甘蔗机械化生产方面的研发生产工作亟待破题。高元恩认为,上述一系列困难、问题都有待于在未来十年中尽快解决,“十二五”将是中国农机工业和农机化事业能否突破瓶颈的关键时期。

毛洪表示,“十二五”同时也是农机流通体系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建立健全农机流通体系,是促进农机化事业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未来要通过5-10年的努力,培育发展一批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和农机专业市场,推进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农机流通网络的标准化水平。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当为主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劳动力数量占比从44.8%下降到了37.4%,调整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新时期的必然要求。同时,五年间农机社会化服务取得了长足发展。2009年,农机服务总收入达到3890亿元,比2005年增长49.5%;2010年,农机作业收入达3700亿元,比2005年增长62.8%;农机服务纯收入达1325亿元,增长29.3%。农机服务从业人数也持续增加,但同时也面临组织化程度偏低,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农机社会化服务相对分散等不足之处。总体来看,农机社会化服务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十一五”期间,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的颁布实施,以及2008、2009、2010中央1号文件中连续3年提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路线,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充分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其次,我国迅速上升的农机工业水平,以及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政策的不断完善,也为农机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马世青认为,未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将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推动力量。随着农机工业发展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做大做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将逐渐显现规模经济效应,而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演化和土地流转规模进一步扩大,也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十二五”农机企业的困难与机遇

王桂民在论坛上表示,未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世界对粮食生产和农机化生产的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全球对农业装备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农机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从国内来看,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国内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6.4亿增加到7.4亿,农村人口将从目前的7亿减少到6.5亿。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的推动,国内农业装备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从全球市场来看,大中拖仍将是国际需求的主流,同时,北美、西欧和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四国”农业装备的商业需求总量将超过3000亿,是全球最具商业价值的区域。从机具种类来看,“十二五”期间,经济作物机具和深松、深耕机具将会推动农机具业务大幅增长,收获机械市场总量将保持上涨趋势,玉米机市场将继续升温。

不过,从赢利能力来看,中国企业同国外高端企业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内收获机市场上外资品牌以29%的销售收入份额获得了49%的利润份额,而拖拉机市场外资品牌也以26%的销售收入份额获得了32%的利润份额,并且这种趋势仍在加剧。国产品牌与外资品牌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研发实力和核心技术上,目前仅存在价格优势和营销网络优势,长远看不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此看来,中国企业在通往世界农机巨头的前进路上,发展与挑战并存。虽然前路迢迢,但并非没有希望。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拥有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作为支撑,并且已经建立起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且在“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同时,近几年外资高端企业在国内进行本地化生产,既给国内企业提供了良性竞争的成长环境,也提供了学习其先进技术、经验、管理模式的机会,国内的政策环境也更加完善。王桂民认为,政府引导、行业支持再加上企业自身努力应当是中国农机企业走向世界舞台的最佳途径,也是企业克服现有困难,最终实现大发展的最优路线。



http://farm.00-net.com/jx/1/2011-4-18/232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