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安徽农机系统全力投入抗旱保苗(图)

网友投稿  2011-02-16  互联网

胡道林 张昱

自去年9月下旬以来,安徽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持续少雨,旱情严重。尽管安徽各级政府和部门行动超前,早在去年10月份就开始组织全省小麦主产区抗旱,实现了12月10日小麦越冬前,3000余万亩受旱小麦基本浇灌一遍、部分浇灌两遍以上的目标,促进了苗情转化。但由于越冬期仍持续少降雨,且气温较低,不适宜浇灌,小麦的旱情再次有所加重。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小麦累计受旱4644万亩,其中越冬前受旱3000万亩,目前再次受旱1644万亩。

针对旱情,安徽各级农机部门把组织农机抗旱保苗作为当前中心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安排人力物力,加快落实抗旱购机补贴,科学调度抗旱机械,按照省政府“确保在2月20日前对受旱麦田普浇一遍”的要求,全力以赴投入抗旱保苗,为确保夏粮丰收做出积极贡献。

早在去年12月1日,为支持抗旱保苗,安徽省财政厅和省农机局决定,在旱区提前启动2011年度抗旱机具购置补贴。在已下达各县的2011年第一批购机补贴资金中安排2000万元专门用于抗旱机具补贴。明确凡购买抗旱用农机具(主要包括水泵、水管等)即可享受补贴。在补贴目录已确定的离心泵、潜水泵、喷灌机等三大类136个品种基础上,增加水管、卡接头等抗旱补贴品种,按照30%的最高补贴标准予以补贴。同时,简化手续,购机农民凭只需凭身份证到当地农机部门提出申请登记,签订补贴协议后,到经销商处差额购买抗旱机具即可,且不受数量限制,最大程度满足旱区农民抗旱需要。随即,各地补贴工作迅速启动,鼓励农民先行购买。在严格执行购机补贴政策前提下,农机部门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简化手续,上门服务,确保在最短时间内使补贴抗旱机具发挥作用。截至目前,共发放补贴资金1300万元,补贴抗旱机具1.7万台套。

面对日益发展的旱情,各级农机部门快速反应,行动果断,积极组织现有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农用水泵以及农田节水灌溉机械等一切抗旱机械,组织近3700多名农机技术人员,成立1152个农机抗旱保苗服务小分队,迅速投入抗旱保苗。许多地方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服务组织机械多、好调度的优势。积极开展帮贫助困活动,提高抗旱效率,扩大抗旱面积,切实加快抗旱保苗工作进度。目前,全省投入抗旱机具近70万台套,完成抗旱浇地3620万亩次。

宿州市农机部门调动2.6万台套节水灌溉设备、6万台套农用水泵服务抗旱一线。组建抗旱保苗服务队160多个,每个服务队配置10台喷灌机械,进行巡回服务。并组建抗旱机械服务队20多个,帮助群众维修抗旱机械。泗县农机局派出82名技术人员,配合乡镇政府,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抗旱,为群众提供技术支持。从初一到初七,全县2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投入拖拉机631台、各类喷灌机、水泵652台套、水带20万多米,共灌溉麦田4.2万亩。

亳州市农机部门组织3万多台套抗旱机械,帮助农民抗旱自救,力争让受旱小麦“喝饱”返青水。

淮北市濉溪县农机局把抗旱保苗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农机、农艺技术人员放弃春节假期,强强联手划片包干,看墒情,查苗情,把田间地头当成技术培训的小课堂,向返乡农民讲解科学灌溉知识,帮助农民及时浇灌小麦,追施返青肥,促使小麦及时转化返青。春节期间该县日均投入抗旱机具2万台,浇灌小麦10多万亩。

蚌埠市五河县农机局采购45台汽油机水泵、14500米水管等抗旱机具,根据各乡镇小麦种植面积、受灾程度、水源等情况分配到各乡镇,统一调度使用。

亳州市谯城区在大年初四上午召开小麦抗旱春管现场会,向农民推广大型园盘式喷灌机等先进高效的抗旱机械。区农机局从去年12月7日就开始抗旱机具购置补贴工作,当月补贴农民抗旱机具3000多台套。从2010年秋种的抗旱造墒播种开始,到2011年的小麦抗旱春管,区农机局共组织了3万多台套机具投入抗旱保苗,为全区130万亩小麦的及时浇灌提供了有力地物资保障。

阜阳市颍泉区农机局放弃节假日,设置24小时服务热线,接受抗旱机具购机补贴办理申请。同时加大抗旱保苗宣传,印制抗旱明白纸、抗旱机具补贴指南、农机维修服务指南、致农民朋友一封信等宣传材料6000余份进行大范围宣传。并开展送抗旱机具下乡活动,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购机申请,实行补贴协议、补贴机具送到家服务。此外,赴全区中石油、中石化各营业网点走访协调,确保抗旱用油供应充足。

近日,省农机局还派出7个由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前往旱区,对口联系,实地察看苗情、墒情、旱情和农机抗旱保苗作业现场,了解各地抗旱保苗采取的措施和组织、投入情况,指导开展技术和维修服务等。同时,派出由局领导带队的督查组,对各地农机抗旱保苗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农机抗旱保苗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http://farm.00-net.com/jx/1/2011-2-16/23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