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八年奋战 汝南水稻跨区作业效益显著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1-12  互联网

张冠楠

河南省汝南县开展水稻跨区作业始于2003年,到现在已有八个年头。八年多来,汝南县的水稻跨区作业经历了由小团队到大规模、由本地作业到“南下北上”、由省内到省外的发展过程,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服务的基础上,逐步趟出了一条富裕农民的新路子,打造出了促进农村繁荣、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兴支柱产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机械和作业市场双重拉动

汝南县农业机械起步早、发展快,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大,汝南县的老君庙镇是全国最早成立拖拉机站的乡镇,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名扬全国,为汝南县集体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2003年开展水稻跨区作业之初,汝南县水稻联合收割机仅十几台,近几年,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带动下,在市县农机部门的强力推动下,在长期良好的市场前景和丰厚的利益驱动下,农民购买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年都以较快速度递增,仅2010年上半年就新增久保田收割机37台,目前全县拥有水稻联合收割机达2102台,占全市的95%以上,在汝南县,大部分农民都把水稻收获机械作为一个产业去投资、去发展,推动了汝南县农机发展水平上档升级,使汝南县的水稻跨区作业市场也逐步走上了多元化、产业化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随着跨区作业市场的逐步发展与不断扩大,为水稻跨区作业提供了条件,使得以水稻为主的农机跨区作业规模由小变大,由内到外,逐年扩大。

市场回报驱动

随着水稻跨区作业的蓬勃发展,机手收益大幅度增加,在良好经济回报的驱动下,一批参加跨区作业时间早、业务熟、技术精、头脑灵活的老机手逐步走出去,南下海南岛,北上黑龙江,西进四川,东征江苏,进行水稻跨区作业。

汝南县老君庙镇孙屯村的刘俊刚就是最早闯荡“江湖”农机手之一,在他影响下,孙屯村以及周边乡村的农机手逐步走出驻马店、走出河南进行全国性的水稻跨区机收,找到了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康庄大道。截至目前,孙屯村拥有水稻联合收割机260多台,80%的青壮年劳动力从事水稻跨区作业,每年创收3000多万元,全村人均增收8000多元,开展水稻跨区作业已成为孙屯村很多村民的投资渠道和就业途径,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

汝南县水稻联合收获机跨区作业,提高了机具利用率,作业时间由以前每年3个月左右增加到7个月甚至更长。一般情况下,一台水稻联合收获机一年作业收入大都在10-20万元之间。

多方联动

长期以来,汝南县委、县政府和市县农机局都坚持把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强化对水稻跨区作业的引导、扶持和服务,做到了技术服务多样化、信息服务现代化、作业服务组织化。市县农机局领导还经常深入乡村农机户进行调研,面对面听取机手的意见和建议,尽力协调解决机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次组织水稻跨区作业出征仪式,用身边的人带动其他机手,用身边的事影响其他机手,大力宣传开展水稻跨区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力推动水稻跨区作业向纵深发展,担当起开拓水稻跨区作业市场的坚强后盾。

汝南县在八年多的水稻跨区作业过程中,其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开始阶段的机手自发组织或单机的跨区作业模式,到后来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参加跨区作业时间早、业务熟、技术精、头脑灵活的老机手以经纪人的形式组织、组建水稻跨区作业服务队;到现在的与市场联系更紧密,对市场把握更好,可以使机手获得更高的作业收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组织,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由松散到紧密的有序发展过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汝南县委、县政府和市县农机管理部门也从跨区作业的直接管理工作中退出,转变角色,强化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为水稻跨区作业机手提供作业信息和技术维修服务,确保水稻跨区作业全面顺利开展。随着水稻跨区作业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延伸,作业收入的不断增加,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农机合作组织,造就了一支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加快了汝南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前,汝南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0个,总资产在1.8亿元以上。



http://farm.00-net.com/jx/1/2011-1-12/232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