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厦门:特区农机的精细化作业之路

零零社区网友  2009-12-08  互联网

杨鸿博

由于身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北国早已被冰雪覆盖的寒冬季节,“鹭岛”厦门依旧风和日丽,气候宜人,到处是一片葱郁的绿色。伴着亚热带的和风,记者走访了福建省厦门市农机监理所,了解这座海港城市的农机化建设情况。

二、三产业发达农业日渐式微

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成为中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厦门,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其工业和服务行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如今农业早已不是这座美丽港口城市的经营重点。

厦门市于1981年经被批准成为经济特区,农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在厦门岛内的思明区,三大产业比例更是达到惊人的0.21:39.64:60.15,农业仅剩千分之二。而随着厦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在厦门的地位益将日渐式微。

“我这几年都住在岛内,感觉厦门近几年的发展并不明显”,一位在厦门居住了5年的市民对记者说,“岛内跟5年前的面貌差不太多。但是岛外几个区的发展就比较快。”厦门岛内由于开发较早,地域面积有限,目前已将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岛内的湖里、思明两区转向了岛外四区。比如集美区就是厦门著名的工业区和台商投资聚集地,而近期又有两座100层以上的摩天大厦即将在此落成。随着一座座高楼被竖起,厦门岛外四个区的市容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这对于农业和农机却绝对算不上好消息。厦门农业主要集中在同安、翔安、海沧几个区,随着经济开发向岛外四区的转移,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将意味着城建将继续和农业争地,农业的发展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占。厦门农机监理所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厦门农业用地要让位于城市建设,这是不可避免的。

“厦门的农机化推广之所以比较难,一是基数小,厦门耕地总面积只有42.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9亩。二是对于许多农民来说,如果土地被征用,往往会得到几倍甚至几十倍土地年收入的征地补偿,这比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利益要高得多。”

厦门三面环山一面滨海,地形以丘陵山区为主,耕地资源紧缺,再加上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城市发展战略,这就注定厦门农机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小而弥精大力推广小型精细化农机作业

“厦门这些年农作物生产已经逐步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移,农民越来越倾向于种植蔬菜、水果和园艺作物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产品。目前粮食作物还剩下20%左右,主要是水稻。”

据介绍,近两年来,微耕机、中耕机、采茶机、动力喷雾机、轮式拖拉机等小型、微型农机在厦门市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推广。2008年,厦门翔安区新店镇还掀起了一股“以机带牛”的热潮,全镇农户一次性购置了140台微耕机,大幅提升了当地胡萝卜种植基地的机械化水平。

截至2009年9月,厦门市农机总动力达45万千瓦,各种拖拉机保有量近6000台,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滑。而成立专门以农机作业为核心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亦不是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首选。

“厦门的农机合作社数量少,且普遍规模较小,不具有代表性。现在厦门农业发展的主力是以不同农业和经济作物为主营项目的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公司。”厦门农机监理所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厦门的农业定位是都市化精细型农业,是工厂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

据介绍,虽然厦门市在种植、养殖面积及产值方面比重均比较小,但在农业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方面优势突出。“两头在厦,中间在外”成为该市近年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厦门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把高科技种苗业和高附加值加工销售业这两头放在厦门发展,支持企业到周边地区开拓原料基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中间环节。这样不仅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更多农民致富,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农业产业升级。得益于这种模式,厦门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地位日益凸显。

厦门农机部门还不断加强农机生产的监管力度。据厦门农机监理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1-10月,厦门农机安全生产平稳,事故隐患明显减少,至今仅发生一起农机事故,受伤3人,经济损失0.3万元,并实现农机生产连续三年零死亡记录。



http://farm.00-net.com/jx/1/2009-12-8/231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