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掰棒子”与“接棒子”

网友投稿  2007-02-05  互联网

许继光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过程中有两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个别地方的推广面积总在“老地方”徘徊,推广不开;二是有的地方每年开辟一个新项目区,同时又丢掉一个老项目区。前一种现象是老掰一个棒子,老是掰不动;后一种现象是看起来虽然忙而热闹,但掰一个丢一个,到头来只拿了一个棒子,是比较典型的“狗熊掰棒子”。

如何扭转和防止再现“狗熊掰棒子”的现象?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条是,培育和建立“政府掰棒子”与“市场接棒子”的对接机制。

所谓政府掰棒子,就是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本身便是一种政府行为,必须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和业务部门的技术服务加以推广,这是由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公益性特征或经济的外部性所决定的。

所谓市场接棒子,是指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所采取的一切政府行为,最终要演变为市场行为,使政府引导的行动逐渐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这是由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科学性和经济性所决定的。

从“掰棒子”到“接棒子”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市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当强调的是政府的导向作用。因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不会在传统的生产实践中自发产生的,如果没有政府行为主导,这个技术很难让农民接受;但同时也要看到市场行为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市场行为随之伴生并与之对接,这一技术推广便成为一个永远离不开政府怀抱的婴儿,更谈不上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由此可见,政府行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手段上,而市场行为的重要性则主要体现在效益上。也可以说,前者是过渡的桥梁,后者是最终的目的地。切不可因为政府行为的先行介入而忘记了政府行为的最终目标,也不可因为强调目标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桥梁。这个辨证关系应当把握好、处理好。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不是截然分开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二者应当是相伴而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过程中完成对接。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当开始采取政府行为的时候,就应当想到并同时采取措施培育市场,培育市场主体,培育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由此循序渐进,农民掌握技术、进入市场就如同瓜熟蒂落的过程,“市场接棒子”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行为也是由政府行为催生和发育的,切不可一提市场化就认为是政府行为的终结,而应当把立足于市场化的政府行为看成是一种更加健全、完善的政府行为,是政府行为如何培育市场的一种具体体现。毫无疑义,市场行为终究要完全替代政府行为,但在这个替代过程中一刻也离不开政府行为。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政府行为如何作为,如何加速这个“替代过程”,如何促进“政府掰棒子”与“市场接棒子”的对接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确立上述指导思想以外,还应当从技术经济学和组织学的角度考虑以下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关于机具问题。保护性耕作机具是体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载体。这个载体能否体现技术的要求,关键是免耕播种机(包括条带免耕播种机,下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标准越高,对免耕播种机的质量要求也就越高。质量要求主要表现在,播种时的“通过性”、“稳定性”和出苗的“均匀性”。在不同的地方,要达到“三性”的标准并非易事。当前,在技术开发上要下功夫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开发适应性强的多功能机具,二是要开发针对性强的系列机具。一方面,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墒情、不同的秸秆量、不同的农艺措施,要求不同的机具与之相适应,从而为不断改进机具提出新的课题。另一方面,机具的不断改进和开发,又为耕作技术的熟化开辟了新的舞台。这是对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用机手的话说,就是“能干活,用得住”。

但是,光有这一条还不够。保护性耕作机具不仅要有技术的先进性,还要有经济的合理性。再用机手的话说,就是“能赚钱,划得来”。客观地讲,目前的免耕播种机在这两个方面的满足度都比较低,尤其是经济性较差,主要表现为机具价格偏高,作业规模偏小,作业时间偏短,因而经济效益偏低。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有赖于农机企业改进机具性能,提高机具质量,并通过批量化生产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有赖于作业环节的规模经营提高作业效率和通过跨区作业延长作业时间。但在这个问题尚未解决之前,需要对机手进行补偿。比如给予一定的购机补贴就是一个较好的办法。至于补贴多少,要掌握一个合理的度,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和农民对这一技术的认可程度相机而定,要让机手真正感到“能赚钱,划得来”。要让机手进入市场,机具必须满足进入市场的经济条件。

第二,关于机手问题。机具是靠机手来操作的,机手技术水平和操作技巧的高低,对能否充分发挥机具的作用至关重要。同样是目前的同类机具,为什么在有的地方表现较差、问题很多,而在尧都区却一路绿灯、畅通无阻?关键因素在机手。他们不仅能够熟练地使用机具,而且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进机具,并及时向生产厂家反馈信息。所以,解决机具问题,应当同时考虑机手问题,要树立人、机统一的发展观。作为机手,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熟练掌握技术和操作要领。这是机手应当具备的一个起码的技术素质。另一方面,作为机手还要同时训练和培养自己进入市场的综合素质,学会同农户打交道,学会同其他机手打交道。在这个方面,尧都区县底村机手周小喜可称之为机手的榜样。在同农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深得农户的信任。在播种前,户主只需把种子、肥料提前交给他,其余作业服务都由他一人完成。尤其可贵的是,他还带动和帮助新机手加入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队伍,并同他们合理划分作业市场,共生共赢,和谐相处,不仅及时有序地完成了本村的作业任务,而且还开辟了邻村、邻乡的作业市场,延伸了作业服务半径,提高了进入市场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综上所述,高素质机手的培养和高性能机具的研制,必须在“政府掰棒子”与“市场接棒子”的对接机制的形成和完善中相融并举,并最终接受经济合理性的检验。这是建立和完善“对接机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作者系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成员、山西省农机局副局长



http://farm.00-net.com/jx/1/2007-2-5/229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