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娟
本报讯 8月7日,由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主办的“2018年全国农机流通协会工作会议”在山东青岛召开。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机流通、生产、推广、科研领域的行业代表40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近年来,农机化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寻找新突破口成为农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会上,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李安宁作了“凝心聚力,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主题演讲。他表示,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业机械化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融入到了农业产业链条的广泛领域,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意愿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所以,我国农机化正在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面对新形势,农机化发展迎来了新变化。李安宁表示,在产业方面,从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延伸;从粮食作物快速向棉油糖等经济作物扩展。从区域来讲,北方平原和旱作区等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方,正加快提档升级,需求向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转变;南方水田地区、丘陵山区等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机械化需求迫切。在主体方面,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机化与规模经营相互促进,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全程配套。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机的需求由关注价格向注重品牌和质量转变,并更加注重获取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延伸机械化价值链。在技术方面,高效节本、绿色环保、智能安全、集成配套正在成为农机技术创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的基本导向。
但不可否认,在新时期,随着农机化发展环境和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在一些领域某些方面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如“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买”、“有机难用”、“有机难赚”、“有钱难花”等。同时,提升供给端要素配置的能力、质量、效率,促使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成为了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升级过程中新的挑战。
为解决当前的矛盾和挑战,李安宁认为,全行业应先提高认识,确定农机化转型升级新思路。他指出,未来要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是系统工程,涉及机械研发制造、土地环境整治、品种选育和种养制度、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等多个方面。但目前农机科研、生产、流通、推广等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相互隔离,各方面要凝心聚力,协同释放农机化发展潜力和活力。
会上,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副会长陈涛还就我国目前农机市场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了详细论述。他认为,农业机械化要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才是农机行业安身立命之所在,必须实现农业要有效益,农业机械化要有效益。当前,面对供给与需求、市场与技术、规模与经营、组织能量与产业发展、产业博弈加剧与共度难关等多重矛盾,他认为要深刻把握未来行业L型走势,勒紧裤腰带,系好安全带;充分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大趋势,勇于创新服务模式;重视企业重组窗口,尤其高度重视技术储备型行业;产业协同作战,供应商、主机厂、用户之间要相互预留利润空间;重视行业必须的能力匹配与知识储备;切实加强维修与服务能力。
对于农机行业未来发展,陈涛从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判断。首先,经济作物、园艺作物、丘陵山地机械、玉米收获机械行业等领域将是未来农机行业发展的热点,企业既要关注茎穗兼收机型,也要关注籽粒收获技术,做好产品研发、试验、储备,尤其注意玉米主产区生产全程托管的发展,而专注青贮玉米收获机的企业应该加快成长,不能落在用户成长速度之后。其次,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待开拓的有巨大潜力的崭新市场,需要不断用力敲打才能融化。未来的智能农机产品、信息化技术将在规模化种植组织和专业农机服务组织率先应用,这也得益于这些组织能够产生良好收益。第三,飞速发展的二手农机业务实际上还需要冷静一下。他认为,类比汽车、工程机械二手机判断农机市场的方法可能不适合,因为农机二手机产品残值并不突出,其市场的规模与利润相对薄弱,政策、法律法规风险也普遍存在。
此次会议,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为参会者不仅设有内容丰富的主题会议,还特别设置了“农机流通发展专题研讨会”“新型黄贮收获机技术研讨会”“经济作物与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论坛”以及“农机进出口合作研讨会”,精彩纷呈,得到了参会者一致赞扬。“此次会议的召开就是要让大家畅所欲言,为参会者搭建开放、交流的平台,共享优质信息。”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会长毛洪说,“作为协会更是要将重点放在为企业做好服务。”同时,他提醒农机企业,在全国大的环境下,农机企业更要有深刻的认识,一定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勒紧裤腰带,先生存再发展,将服务工作作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