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第二届“豪丰杯”全国十佳农机教师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9-06  互联网

:金娟 白璐

8月23日,在第31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第二届“豪丰杯”全国十佳农机教师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内蒙古农业大学王春光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张东兴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廖庆喜教授等10位教师经过严格的选拔、评选,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最终当选为第二届“豪丰杯”全国十佳农机教师。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翟虎渠、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李伟国等在颁奖仪式上为获奖教师颁奖。

此次评选活动是由中国农机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机化导报以及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同主办。评选活动受到全国相关高校的热烈响应,共推荐了28位长期奋战在农机教育事业上的优秀教师。

为了更好地了解获奖农机教师的事迹,在颁奖仪式上,对他们的主要教学经历和成果进行了逐一介绍,并由颁奖嘉宾逐一颁发证书与奖杯。内蒙古农业大学王春光教授激动地说:“对于我们而言,全国十佳教师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对我们过去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未来工作的期望。”他表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做到为人师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才能为农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在代表颁奖嘉宾致辞时表示,参加此次颁奖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农机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在科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自己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学校工作20余年,既在教学一线做过老师,也从事过教学管理工作,深知当老师的不易和艰辛。三是在广西工作的时候,深刻的理解农业工程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观看完获奖老师介绍后,我深受感动。我参加过很多颁奖仪式,但还是第一次看到像今天这样逐一介绍各位老师的工作事迹,一个一个颁奖,尽管用时长,却能从中感受到获奖教师的优秀。”他认为,农机专业作为工业和农业的交叉学科,农机教师不仅要具备农业知识,熟悉不同作物的农艺特点,还要精通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理论。与其他专业老师相比,农机学科老师的工作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教室和实验室,还需要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进行教学和生产实习,更需要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农时季节深入农业生产实践进行试验验证,其中的艰辛,专业之外的人很难了解体会。

在实际工作中,他深感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性。他谈到,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以及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的进口数量却逐年增加,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国劳动力成本较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如砍甘蔗的人工费用至少185元/人,一吨糖需要6—7吨甘蔗,按每人每天200元,一人一天砍一吨甘蔗,仅这一环节就需要人工成本1400元,蔗糖的成本基本为5100元/吨,而进口的糖只需要4000元/吨。因此,劳动力价格高是制约我们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机械化的发展。因此,中国农机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他希望,获奖的10位教师和全国农机领域的教职员工能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奉献给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佳绩,激发、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创新思维,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全面全程机械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代表主办单位致辞时表示,四家单位之所以共同联手举办十佳农机教师评选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品德,促进农机教育事业的发展,激发教师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越来越多的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引导创新。此次获奖的10位教师,都是长期以来战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杰出代表,是全国农机教育的典范,为学生成才、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我的教育事业,感慨颇深。我认为,只有长年在农机教育岗位上,才能真正体会到农机教育事业的艰辛。从事农机教育科研,很多时候我们要顶严寒、冒酷暑,工作在田地中。但当我们想到学生在自己的教育下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事业有成;想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农作物丰收,我就会感到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让人羡慕的职业。作为农机教师,我们很庆幸赶上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的战略机遇期,农机化向全面全程发展推进,农机向高效智能转型升级,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身上不但承载着全面全程农机化的重任,更承载着实现中国农机梦的重任。”他希望,每位农机教师都能全身心地奉献给农机教育事业,不断创造新业绩。

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少林表示,公司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农机教育事业,并希望有更多的院校与公司合作,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学习、实习条件,建设培养优秀农机人才的示范基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恒新,中国农机化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农业和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继任主席李树君、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总工程师仪坤秀,国机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中国农机化协会常务副会长马世青等有关方面领导出席仪式并为获奖者颁奖。

 

教育决定农机产业的未来

本报评论员

农业机械装备列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足见国家对农机行业的重视,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农机工业的现状:大而不强,中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是能真正站在世界农机设计前沿的高水平人才奇缺。当人们还在为农机科技界还是农机企业担当科技创新主体争论不休时,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应是公认的两大领域的人才策源地。可以说,农机专业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农机产业发展的未来。

随着近10多年来国家对农机化工作的重视和扶持,我国的农机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农机化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春天,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承担与当前农机化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题和项目,也越来越多地与农机生产企业合作,深度融入到企业的科研创新工作中。但毋庸置疑的是,对高等农业院校来说,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其重要的课题。正如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所言,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研不能自我封闭,不能远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对国家战略需求不敏感。如何培养出农机科技领域和企业需求的,既具实用性又具前沿意识的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应共同努力的方向。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靠农业机械化来支撑和引领的,没有农机化,现代农业都是奢谈。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农机化的发展面临着农机装备结构调整的压力,这种压力也传导到农机专业人才上,对农机专业人才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即农机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更需要有前瞻的眼光和意识。农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因为农业的特性,决定了这是一项相比其他行业更苦更累的工作,除了试验室,更多的是田间地头、烈日炎炎的工作环境。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才更凸现出我们农机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作用。作为高等农业院校,既要充分利用教学条件给农机专业的学生打好理论基础,更需为学生们创造实践的机会;既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细胞。只有越来越多的适应社会需求、带着先进理念的农机人走入企业,我们的农机产业才有未来。

在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由中国农机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本报以及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同评选出10位优秀农机教师,其目的是希望越来越多既有理论知识,也具实践经验的优秀农机教师涌现出来。因为只有业务知识更全面、教学经验更丰富、教学方法更独特的大批优秀教师的存在,才会有真正的桃李满天下的收获,我国农机产业的未来也才是可期的。

 



http://farm.00-net.com/jx/1/2015-9-6/229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