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锡文教授:促进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图) |
|
网友投稿 2010-11-17 互联网 |
|
:宋毅 马铮 v\:* o\:* .shape@font-face @font-face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罗锡文院士(中)在惠州市海纳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水稻生产基地向会议代表介绍机具的有关情况 2010年11月16日晚上7时,历时两天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研讨会”在代表们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这次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和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主办,广东省农业厅和华南农业大学协办,惠州市农业局和惠州海纳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承办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是国内农机学术、农机推广领域的一次高端盛会,吸引了农机界、农艺界众多人士的注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美国专程来华出席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学术演讲的Marc Vanacht教授甚至惊讶地告诉会议主办者,这是他第一次在一个国家参加这么大规模的有关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会议。对于这次好评如潮的国际性研讨会,会议究竟有什么特点,与会者取得了哪些成果和共识,这次会议对推动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会产生什么样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中国农机化导报》记者在会议闭幕之际,采访了会议主要组织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罗锡文教授。《中国农机化导报》:罗院士,首先祝贺“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这次研讨会参与者广、气氛十分热烈、学术氛围浓厚,无疑会在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请您对这次会议的整体情况做个简要概括。罗锡文:你们一定亲身感受到了,研讨会虽然闭幕了,但大家表露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心情,说明会议有着很高的人气指数。我可以将会议的整体情况归纳为4大特点:第一、会议规模大、层次高。这次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5位院士,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等7个国家的18位国外专家,我国22个省市的农机主管、推广部门的领导和专家,20位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成员,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学会、协会、企业代表,广东省20个地级市和40个产粮大县的农机主管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应该说是有关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一次盛会。第二、大会报告与专题报告内容丰富。两天时间有4位领导发表了致辞;26位专家做了学术报告。学术报告既有水稻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战略研究,也有具体的技术应用分析;既有农艺研究和经营模式,也有农机研制和推广应用;既有国内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现状分析与展望,也有国外相同领域经验的介绍和对比。第三、现场演示机具基本涵盖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内容。耕整、平地、插秧、直播、植保、施肥、收获、干燥等20种、30多台机具进行了现场演示,并且都是国内自主研制的机型。第四、领导高度重视。研讨会得到了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广东省农业厅、惠州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民建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原副部长路明和相关领导亲自莅会,路明副部长还为代表们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中国农机化导报》:您认为这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最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罗锡文: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可以从多个方面得到反映。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总结一下:通过对世界各国和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与技术创新发展趋势的分析,使我们增强了对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的紧迫性的认识;通过集中展示我国近几年自主研制的一些新型水稻生产机械与装备,使我们增加了对加快推进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信心;通过农机学者与农艺学者的共同研讨,进一步明确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可以加快水稻生产机具与装备的研制步伐,促进水稻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对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态势的全方位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近期发展的重点;通过多方参与、共同举办一次成功的论坛,进一步明确了产、学、研、推的有机结合是加快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有效手段。《中国农机化导报》:请您提示一下,这次会议对未来我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将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罗锡文:首先,将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大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力度。粮食安全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发展问题,也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65%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面积约占谷物面积1/3,水稻种植遍及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稻谷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37%,居世界第一位,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战略目标。2008年7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应邀出席八国集团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的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国领导人的集体会晤中提到:我们五国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应该共同推动国际社会为维护粮食安全做出积极努力。2008年7月2日通过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指出: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究,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力争有大的突破。汪懋华院士提出,提高我国粮食单产水平应坚持“良田、良种、良法相结合”的原则。良法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生产机械化。目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最低的是水稻生产机械化,2009年为55.45%。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紧迫性的认识,加大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力度,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其次、将会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制定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种植模式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模式,优化相应的技术路线。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的选择应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种植制度中国大体可分三大类稻区:双季稻为主区(有7个省);中稻为主区(有8个省),单季中稻区(有15个省)。三大类稻区又可细分为六类大区:双季稻为主区可细分为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和华南双季稻区,中稻为主区可细分为稻麦两熟区和西南稻区和其他稻区,这六类稻区机械化各有特点,机械化技术路线和发展程度差异较大。选择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一要考虑种植制度,二要考虑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从实际情况出发。《中国农机化导报》:您能否具体谈谈不同稻区各自应该遵循怎样的发展思路?罗锡文: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我国东北稻区是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最高的稻区,机耕、机种、机收水平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可超过80%。发展思路是进一步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进一步提高机收水平,积极发展机械烘干,努力促进水稻生产机械化与稻谷产业化协调发展。稻麦两熟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居第二,超过70%。目前的薄弱环节是机械种植,应将此作为积极推进的重点。近年来机插秧发展较快,机直播也占有相当比重。机插秧与机直播应因地制宜推广发展。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复种指数较高,抢收抢种季节性强,是我国主要的杂交稻种植区,主要采用带水作业。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农民收入较低,对机械化需求迫切。目前这一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刚过50%。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水稻机械种植,机插秧、机播、机浅栽三种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还在选择竞争之中,发展思路是应尽快明确技术路线和主攻方向。中稻为主的西南稻区自然条件复杂,山地丘陵较多,气候变化大,农作物种植较分散,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地区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较低,农机化发展困难较大,发展思路是重点解决山地和小田块机械化技术装备问题,发展中小型耕整机,手扶式插秧机,割晒机和脱粒机,推广分段收获技术,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联合收获和烘干技术装备。《中国农机化导报》:研讨会上充分交流了我国在水稻生产机械化推进过程中装备研发制造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您认为今后水稻生产装备研发制造应从哪些方面实现突破?罗锡文:实现装备研发制造的突破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集中攻克制约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关键技术,研制出先进适用的机具与装备。第一、集中攻克制约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关键技术和机具及装备。到2009年底,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仅有16%。移栽和直播是我国水稻种植的两种主要形式。在插秧机械化发展中需要重点攻克的难点包括:因地制宜研究低成本育秧技术;研制低成本、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插秧机械;研制具有区域特色的插秧机械;研制适合杂交稻、超级稻的插秧机械。在直播机械化发展中需要重点攻克的难点包括:水稻种子处理技术及设备;适用于不同类型稻种的精量排种器和直播机;与直播相配套的农艺技术。第二、水稻田间管理机械化方面,应着重提高水、肥、药的资源利用率,用精准农业技术思想指导水稻的田间生产管理,其中包括稻田-水稻环境系统重要信息的快速获取与解析技术;水、肥、药的精准控制技术及变量作业机械。第三、水稻干燥机械化方面,应着重解决能源消耗以及作业成本等问题,包括提高对不同稻区不同含水率稻谷的适应性;提高作业效率;实现多种热源可选,降低作业成本;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干燥过程控制自动化程度;加快集中干燥中心的建设。第四、水稻收获机械化方面,应着重解决全喂入式、半喂入式收获机中的关键问题以及大喂入量收获问题,包括全喂入联合收获机收获高湿水稻脱粒和夹带损失严重的问题;降低半喂入联合收获机的整机价格,形成系列产品;提高现有水稻收获机对大喂入量的适应性,例如对超级稻等高产水稻收获的适应性等;提高水稻收获机的可靠性;提高水稻收获机对泥脚深度、高秸秆作物的适应性;提高水稻收获机的自动化程度,例如割台高度自动仿形控制、喂入量与损失自动监测、行走速度自动控制、滚筒转速自动控制、分离系统的凹板与滚筒间隙电液自动控制、分离清选系统参数监测控制、收获产量、含水率和作业面积计量自动化、自动导航控制等。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要加大对水稻生产机械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水稻生产机械的性能、质量和系列化,标准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水稻生产机械的制造能力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世界农机强国相比,我们仍有较大差距,产品技术水平不高,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2~3代的差距;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很多技术含量高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还未全部实现国产化;制造技术及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有20~30年的差距,生产效率较低;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品低水平重复,企业多而小,实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进行技术改造;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出口产品以中小型低端产品为主,利润低。因此,建议政府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实行优惠税收政策,重点扶持基础条件好、生产能力强的水稻生产机械制造企业,加快先进适用水稻生产机械的研发,强化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机具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实现系列化和标准化。《中国农机化导报》: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宏观社会环境的营造,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罗锡文:政府的支持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加快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相关政策,包括购机补贴,作业补贴、机手培训等。建立科学的水稻生产机械补贴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购机补贴资金的管理办法,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应对水稻生产机械实行作业环节的补贴,同时探讨对深松整地、机插秧、秸秆还田等增产效果显著、生态效益突出的农机作业方式实施补贴。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进一步加大对水稻生产机械购置补贴力度,鼓励地方财政增加补贴,集中财力提高水稻栽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实行区域性差别补贴,加大贫困地区、血吸虫重疫区农民购置水稻生产机械的补贴规模和比例。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实施水稻生产机械化科技创新专项、重大技术推广及培训专项。积极推动政策性保险、抵押贷款及信贷贴息、机具报废更新等政策。建立财政、金融、税费、基建投资、用地等多种政策协调组合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扶持政策体系,切实调动和保护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建立水稻生产机械操作培训体系,完善农机操作技能资格认证制度,探讨按岗位资格和工作量结合方式以岗位津贴形式给予机手补贴。在全国深入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加快建设管理、技术、作业服务三支保障有力的农机化人才队伍。以提高农机手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为重点,大力培养一批水稻生产机械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高手,为建设现代农业造就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水稻生产机械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鼓励各种水稻种植企业、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加强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应以推进服务产业化为核心,大力培育水稻生产机械化合作社、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加强信息服务和组织协调,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区域间优势互补,促进机具的高效利用和共同利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学习小麦跨区机收的先进经验,大力推进水稻生产机械跨区作业。在水稻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推行机具“走出去”的跨区作业模式;在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较低的地区,采取“引进来”与自主培育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借力加速发展。积极落实水稻生产机械化推进工程、稻田整理工程、机手培训工程、水稻生产机械化调度管理信息工程等项目的投资,全面加强基层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安全监理、质量监督、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5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增强人员素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将农村机耕道路、农机场库棚、中小型农村机电提排灌设施建设纳入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在不同区域建立高性能水稻生产机械维修中心等,为加速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创造条件。加大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水稻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和农业经营服务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
|
http://farm.00-net.com/jx/1/2010-11-17/2285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