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
|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3-30 互联网 |
|
: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 宗锦耀 v\:* o\:* .shape@font-face @font-face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这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强调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并强调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最根本是要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支撑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导力量。农业机械化本身也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结构布局,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一、充分发挥农机化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阶段,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依赖人力畜力生产向依赖现代化农业装备生产转变。在这一时期,农民对农机作业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农业机械化日益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由绝对过剩向相对过剩乃至结构性短缺转变。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复种指数降低,科技应用水平下降,种植方式粗放。同时农民劳动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新生代农民更是不想种地、不会种地,留在农村务农的也需要体面劳动。农民对农机作业的旺盛需求从粮食作物全面拓展到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业和渔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意愿进而影响到大宗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缓解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可能造成的农业生产萎缩风险,加快农业机械替代人力步伐是根本出路。近年农民种植冬闲油菜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劳动强度大、效益低。河南省在2000多万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湖南等一些地方将单季稻恢复为双季稻种植,生产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将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6条主要技术路线之一,规划测算,仅推广深耕深松一项就可增产粮食50亿斤。在同等生产条件下,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可实现节种增产减损的综合增产能力分别为53kg/亩、37kg/亩、72kg/亩。因此,依靠地、水、肥等资源要素投入增产受到的约束增强情况下,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挖掘我国粮食增产增收潜力的现实选择。2010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即将突破50%,机械化生产方式将占据主导地位,农机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在这种趋势下,必须更加毫不犹豫地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稳定发展才有装备支撑保障。第二,农业机械化日益成为深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量。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必将引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深入发展,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将分散的农田作业机械有机地整合,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标准化及订单式、保姆式服务,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连片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作业效益,普通农户作业费用支出同时降低,很多适用农业技术也因此得到推广,农业生产质量得到保证。农机社会化服务走出了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单元开展机械化大生产新路子,在巩固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为深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两个转变”、推进农业的第二次飞跃提供了成功实践。此外,农业机械化又是引导高素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现代生产要素回归和投入农业的重要纽带。不少外出务工或是开餐馆、做生意的农村能人,看到农机化的良好经营效益,纷纷投资购置农机,有的专业开展农机服务,有的承包土地,成为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化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延伸,有利于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保鲜等二三产业的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也是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过程,带动了规模作业、规模种植、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有力推动了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第三,农业机械化日益成为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必须促进生物、工程、信息、环境技术的集成化、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机收技术应用面积扩大,快速引领了耕作制度、种植方式的变革,提高光热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可在保证稳产增产的前提下,比传统耕作减少4道以上工序,实现“少一份耕耘,多一份收获”。水稻机插秧实现宽行、浅栽、定穴、定苗栽插,是对传统的手工育苗移栽方式的一项重大技术变革。机插秧效率可达人工插秧20倍以上,亩均增产可达50斤以上,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黄淮海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地区,机收机种同时进行,可使两作接茬的收、种环节的作业时间缩短10-15天,将“三夏”变为“两夏”,减少套种,实现平作,既简化农艺又节本增效。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完成人畜力无法达到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争抢农时,保障复种指数稳定增加,提高单位产量和产品质量,确保适时播种收获,减少损失,保证农产品新鲜度。很多农艺技术要求和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只有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现在,很多地方农村留守劳动力主要是“386199”人员,不能承担强体力劳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影响新技术推广应用。国内外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在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下降的情况下,通过机械物化农业技术是大规模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实现现代意义精耕细作的主要途径。第四,农业机械化日益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防止土地沙化等,需要多措并举,农机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干旱地区使用机械进行保护性耕作,通过少耕、免耕、秸秆覆盖、直接播种等措施,在不降低产量前提下,可以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6%,每公顷节约用水600立方米,减少风蚀(农田间扬沙)60%,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同的施肥量,用机械深施基肥可增产5%~10%,而在保持产量相同的情况下,可节约肥料20%。再如机械施药技术,通过高效施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减少了无效雾滴的数量,提高了雾滴的附着率,减少了雾滴的漂移,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可比传统施药方法提高20%~30%。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等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可有效达到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目的。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和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也需要有经济实用的农机装备。一些国家已开始出现高度机械化的生态农场,以确保农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益和持续发展,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第五,农业机械化日益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的职业农民的过程。根据调查,活跃在农村的4000多万农机手,大多是有相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其中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懂农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于经营,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可以说,将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农机手为代表的职业农民。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的推进,将涌现更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催生更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同时,农业机械化可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增长技能本领,拓展增收空间,缩小城乡与工农差距。概括来说,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三率”、实现“三个解放”、达到“三个促进”。提高“三率”,就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实现“三个解放”,就是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多数农民搞饭吃的局面;把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靠人力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把农民从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达到“三个促进”,就是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促进了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促进了农业、农民和农村面貌深刻变化。所以说,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是协调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深刻认识当前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降至40%以下为标志,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从2007年开始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呈现出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预计我国2010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超过50%(力争达到52%),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从依赖人畜力为主向依赖机械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面临诸多有利因素。——从政策环境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各级政府支持农机购置、农机使用、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制造和农机流通等的政策措施丰富发展、力度加大,中国特色的农机化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健全,必将为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内在需求看,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基本都高于农机作业成本),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深刻改变,劳动强度较大的生产环节都迫切需要用机械替代人工,农业机械化发展潜力巨大。——从技术支撑看,农机工业对资本等生产要素吸纳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集中度和产品质量加快提高,粮食作物各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基本成熟,其他各类农机装备和技术创新日趋活跃,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装备及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从发展机制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有效实现了普通农户与农机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多赢,为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从发展经验看,在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后,农业机械化发展明显加快。日本、韩国等国家在机械化水平跨越40%后,普遍只用了5-10年时间就完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2006-2009连续4年同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远远高于之前10年年均0.7个百分点的增幅,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必将进一步提速。——从发展前景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机械化生产手段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农民对适用机具种类多样化和机具的性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内在成长动力和政策支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必将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发展。总的判断,当前及今后10年,我国农机产品市场和农机作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持续优化,我国农业机械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正处在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在看到良好机遇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机化水平总体不高,装备结构不够合理,不同区域、农业各产业、各环节农机化发展很不平衡;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农机利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三是农机化基础设施和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重点技术及装备推广普及速度还不够快。四是部分环节适用农机产品和技术供给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五是应对日益凸显的能源短缺约束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农机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三、努力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新形势下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是迫切之需、长远之策。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使命感、紧迫感,立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坚持正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方略,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工作措施,力争在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在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发展目标。推动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粮棉油糖等作物田间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养殖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2020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以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为主攻点,以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为突破点,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为着力点,落实完善政策,培育发展主体,加强管理指导,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确保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战略措施。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第一,完善政策,创造环境。贯彻执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推动法定扶持措施全面落实,切实调动和保护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补贴管理办法,规范操作程序,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引导效应和市场机制作用,支持农民购置和鼓励企业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机具,加快提高我国农机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实施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试点,支持应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等增产效果明显、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农机化技术。减免农机作业服务税费,鼓励开展农机保险业务和农机信贷业务,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对高能耗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给予经济补偿,促进农机节能减排。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增加安全监管、推广培训、试验鉴定和农村机耕道、机库棚等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投入。第二,协调推进,全面发展。加大政策引导、工作指导力度,促进各类大宗农产品、各个环节、各个区域的生产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以机插秧、玉米机收为重点,集中力量尽快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逐步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初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全面服务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继续鼓励农机化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按照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的思路,扶持、指导丘陵山区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科技引领,人才支撑。对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装备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探索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化技术路线,提高农机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机化技术。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土地深松、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加快建设管理、技术、作业服务三支保障有力的农机化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采取政企联动、技能竞赛等形式,推进农机化教育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形式多样化,大力培养一批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高手。第四,培育主体,发展服务。围绕提升农机化整体运行效益,引导政策、资金和技术指导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倾斜,积极引导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支持鼓励农机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创办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具备条件的地方,应把合作社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合理规划,因势利导,积极培育建设,努力将农机合作社培养为延伸农机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引领农机化发展的龙头,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服务组织数量大幅度增加,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支持农机销售网络和维修网络发展,方便农民选机、购机、修机。第五,强化监管,保障安全。深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抓紧制定配套规章制度,切实履行好法规明确的各项职责。完善农机质量标准体系,保障农机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依法组织开展在用农业机械的质量调查,强化对财政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和质量跟踪调查。健全农机质量投诉网络,督促企业履行质量承诺和售后服务承诺。规范农机作业服务、维修服务、中介服务、机具租赁服务、旧农机具交易市场。尽快制定农业机械报废回收制度。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对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安全状况进行免费实地的安全检验,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第六,完善体系,创新机制。多渠道积极争取投入与深挖现有资源潜力并举,全面加强基层农机管理、鉴定、推广、监理、维修、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升人员队伍素质,提高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创新农机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机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骨干企业及其他部门相关科技力量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农机化科技的整体优势。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专家协同攻关机制,选育适宜的品种、确定合理的种植模式,研发经济有效的机具。建立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促进农机和农艺技术有机结合。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逐步建立推广机构服务指导、农机服务组织、企业参与合作的新型农机推广机制。健全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基层农机安全监理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监管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
http://farm.00-net.com/jx/1/2010-3-30/2283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