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机化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科技教育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8-24  互联网

:中国农机化导报评论员

v\:* o\:* .shape@font-face @font-face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着眼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最大的‘短板’和‘瓶颈’在科技教育,最大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科技教育。”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对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大形势做出了上述判断。

管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称为短板效应。它是指一只木桶盛水的高度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

短板效应不但对企业管理具有启示意义,对于农机化发展同样适用。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机化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生产、流通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卓有成效。但是,与农机产品产销两旺所带来的量的增长相比,农机化科技教育所创造的质的提升却稍有逊色,尤其是我国的农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目前,在我国农机化发展内部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平衡,而科技教育正是导致这三种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也是打破这种不平衡局面的最有效途径。其一,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平原地区与丘陵山区之间,农机化的水平相差极大。据统计,我国丘陵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但是2008年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15%,远远低于全国45.85%的平均数。只有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才能实现全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因此,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最大的难点和瓶颈在丘陵山区,最大的亮点和潜力也在丘陵山区。而这一亮点的培养和形成,则有赖于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的大力实施。

其次,不同农作物和作业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我们把大量的科技研发力量集中在了主要农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上,而放在经济作物、渔业、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等领域及农产品产前、产后加工作业环节上的研发工作力量则较为薄弱。以油菜为例,我国是油菜种植第一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截至2007年底,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尚不足6%,技术和机具不成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再次,大宗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当前,小麦生产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是,2008年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为51.2%,而关键性的栽植机械化水平只有13.7%。2008年的玉米机收水平还仅为10.6%,科技研发迟迟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使之成为制约玉米生产机械化乃至制约农机化发展全局的一大瓶颈。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最大的“短板”和“瓶颈”在科技教育,最大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科技教育。科技和教育是激发农机化发展潜能、提升农机化发展档次、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而目前,推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挖掘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潜力的现实选择。进一步加强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不但对于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至关重要,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巩固和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因此,必须坚持不懈的做好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补齐农机化发展的这块“短板”。只有这样,农机化乃至农业现代化这只大木桶才能不泼不洒、功德圆满。

 



http://farm.00-net.com/jx/1/2009-8-24/228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