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宗锦耀强调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加快发展农机化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9-16  互联网

:李斯华 范云兵

v\:* o\:* .shape@font-face @font-face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为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提高形势分析和政策把握的能力、引导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9月5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举办专题报告会,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主持报告会,并发表讲话。

韩俊说,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发了三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农业发展呈现供求偏紧、价格整体攀升、对国外资源和市场依赖程度提高的新格局,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二是农村劳动力供给已经进入结构性短缺的新阶段,农民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不断加深。三是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建立城乡平等的制度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对全国2749个行政村的调查,74%的行政村认为本村能出去的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外出打工。全国近80%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农民工供求的区域矛盾突出。我国劳动力供给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的第一个阶段。而未来十年间,我国将逐步进入刘易斯拐点的第二个阶段,即到2020年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

韩俊指出,农村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解决农村劳动力供给矛盾。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获得大发展的关键时期。

国家应规划和集中启动几个对粮食安全影响深远的重大粮食产业工程,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高的优势,加快培育新的粮食“增长点”;应加大大中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力度,解决粮食主产区大型拖拉机购置补贴和配套问题;建立健全农机作业补贴制度,降低农机作业成本,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由于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农机购置补贴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国家应该放宽农机贷款政策,解决农民资金不足的问题。

宗锦耀在报告会结束时发表讲话,强调指出:韩俊同志的专题报告深刻揭示了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三个方面重大变化,对做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工作很有启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适应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新变化,努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新台阶,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以机械化生产替代手工生产,解放土地对劳动力的束缚,提高农业生产率,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适应城乡关系的新变化,多渠道争取对农机化的投入,扩大购机补贴资金规模,争取金融、税费、保险等方面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总之,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明确新任务,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贡献。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全体人员、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农机监理总站)、中国农机安全报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处级以上干部80余人参加了会议。

 

新闻链接

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过程。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它的经济学前提是发展中国家内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格局,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劳动力成本保持相对低廉。等到非农产业的发展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就会逐步变成一体化的和均衡的现代经济。

刘易斯转折点从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开始。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有限剩余的转折。其主要标志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绝对下降,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开始突出,转移劳动力工资开始上涨。第二阶段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结构性短缺发展到全面短缺,其主要标志是劳动人口出现负增长。

 



http://farm.00-net.com/jx/1/2008-9-16/227904.html